发生自身免疫病的内分泌因素和环境因素 1.内分泌因素 自身免疫病易感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患者体内的激素水平。性激素水平与免疫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某些自身免疫病有较强的性别倾向,大多与雌激素的水平有关。例如,育龄期女性SLE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同龄男性及老年女性,RA患者体内雄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水平明显降低等。 雌激素可使T细胞和NK细胞的功能显著降低,并可直接活化B细胞,导致免疫 ...
免疫调节紊乱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在健康个体中,自身反应性B和T细胞会通过免疫耐受而被清除或失能。中枢及外周耐受机制的异常均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如携带自身免疫病易感基因的个体所表达的HLA分子与自身抗原的结合能力较弱,不足以导致阴性选择,在经过阳性选择后不能形成自身免疫耐受。又如细菌脂多糖等多克隆B细胞活化剂可以直接作用于B细胞,使包括自身反应性B细胞在内的多克隆B细胞活化,打破免疫耐受 ...
自身免疫应答造成病理损伤的机制 从自身免疫损伤的病理学特征来看,自身免疫反应既可由抗体介导,也可由T细胞介导,另外固有免疫系统也有可能成为自身免疫损伤的“罪魁祸首”(表15-8)。针对受体分子的自身抗体包括阻断或者失活性抗体以及刺激性抗体。针对其他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则可以通过ADCC或者免疫复合物的形式导致组织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组织损伤机制 如果机体对本应耐受的环境抗原(如花粉和食 ...
与自身免疫病相关的MHC基因 自身免疫病多与一种或数种HlA等位基因相关,可以说HLA基因是决定自身免疫病易感性的主要基因。与同种族健康人群相比,如果自身免疫病患者携带某种HLA等位基因的百分率明显增高(或者降低),就认为该基因与所研究的自身免疫病有正(或负)相关。自身免疫病患者可有不同的HLA遗传背景,而同一HLA表型也可结合不同的自身抗原而呈现不同的自身免疫病易感格局。如RA、药物性狼 ...
自身免疫病的其他易感基因 HLA基因并非自身免疫病的惟一相关遗传因素,还有其他基因影响其易感性。如补体(C1、以或C4)的遗传性纯合子缺陷与SLE相关。细胞凋亡基因编码蛋白的异常,包括Fas(CD95)和Fas配体(CD95配体)也与自身免疫病相关。与TNF-。或ILl0等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相关的基因,可影响自身免疫病的易感性。 基因组扫描(genome scaning)技术已经被应 ...
病毒感染激活自身反应性T细胞 转基因动物实验为自身抗原特异性T细胞被微生物感染活化并引起自身免疫病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科学家们将淋巴脉络丛脑膜炎病毒(1CMV)的外膜糖蛋白(gp)基因克隆于胰岛素基因启动子的下游,并用其制备转基因小鼠。因为转入基因只在小鼠的胰岛β细胞中表达,其产物不能在胸腺内诱导胸腺细胞的克隆清除。成年转基因小鼠的外周T细胞能够在体外识别LCMV-gp,然而它们却能够在 ...
常见自身免疫病--桥本甲状腺炎 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典型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之一。常见症状为无痛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好发于中年女性。为多基因遗传,环境因素如感染和高碘饮食可诱导发病。其发病机制为以自身甲状腺组织为抗原的自身免疫性慢性甲状腺炎。 随着甲状腺组织逐步被破坏,甲状腺可逐步缩小。许多患者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病,包括恶性贫血、RA、SLE、干燥综合征及其他自身 ...
常见自身免疫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1DDM)又称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反应损伤胰岛β细胞的结果,自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抗原包括胰岛素、谷氨酸脱羧酶和胰岛β细胞膜蛋白等。患者胰岛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胰岛β细胞表面表达HLAⅡ类分子。此外在患者体内能测到抗胰岛素和抗胰岛β细胞的自身抗体。淋巴细胞浸润胰岛组织 IDDM患者的后代患病的概率高达25%,同卵双生双胞 ...
常见自身免疫病-溃疡性结肠炎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的黏膜炎性及溃疡性疾病。常有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等诱因。其病因可能与环境、遗传、病原体和机体免疫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失衡有关,是非典型的Th2型反应,细胞因子、化学因子、神经肽、表面黏附因子等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包括吸烟、饮食、药物、社会因素、应激、肠道感染等。 主要症状有脓血便、腹痛和发热。此外,还可具有口腔溃疡、 ...
常见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慢性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由抗体介导。SL正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患者在活动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反复发热;多发和反复发作的非致畸性关节炎;面部“蝴蝶样”皮疹;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胸膜炎、心包炎;雷诺现象;肾脏疾病或持续不明原因的蛋白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溶血性贫血;不明 ...
常见自身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 是以慢性进行性关节滑膜以及关节软骨坏损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几乎影响全世界各类人口的1%。发病年龄一般在40一50岁,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4倍。绝大多数患者的血液中都有高水平的RF因子(针对自体IgG的IgM抗体)。患病早期,关节肿胀、疼痛并伴有功能障碍。最典型的关节表现为晨僵、对称性小关节疼痛 ...
常见自身免疫病-多发性硬化症(MS) 是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demyelinating disease)。随着病程的进展,发作的间隔越来越短,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最终可导致全身瘫痪和多数中枢神经功能的丧失。患者的中枢神经组织布满脱髓鞘而形成的白斑(sclerosis)。白斑中含有MφT细胞和B细胞。组织病理学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有播散的脱髓鞘斑块,伴少突胶质细胞的破 ...
化学和物理致癌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 肿瘤抗原是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出现新的和高表达的蛋白和多肽分子的总称。按肿瘤抗原与肿瘤的关系,可把肿瘤抗原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specific antigens,TSA)和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lated antigens,TAA)两大。TSA是指肿瘤细胞所特有的,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上的抗原。TSA可在近交系小鼠通过肿瘤移植排斥反 ...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不同自身免疫病的临床表现千差万别,但由于其发病的免疫机制相似,治疗原则也有一些共性。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最佳方案当然是帮助机体恢复应有的自身免疫耐受状态,但是恢复(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尚不成熟。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除控制发病诱因(如抗感染、避免日照、劳累等)外,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和调节药物打断病理性自身免疫应答或重建免疫,也可通过调节免疫应答的各个环节阻断疾病进程来达到治疗的 ...
免疫及生物制剂 免疫及生物治疗针对自身免疫病的发病及病变进展的主要环节,抑制自身免疫的病理过程并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已有数个生物治疗药物被美国或者欧洲国家FDA批准用于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数十种生物治疗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有些方法已显示出很好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1.T细胞受体多肽及T细胞疫苗 主要包括TCR抑制性多肽和TCR疫苗。给动物注射髓鞘碱性蛋白特异的减活T细胞克隆(亚致病剂量 ...
癌基因和突变型抑癌基因表达的肿瘤抗原 在不同致癌因素和特定条件下,原癌基因可被激活,抑癌基因可发生突变,由此出现的异常表达产物可导致正常细胞癌变。现已发现人类肿瘤中存在着癌基因或突变型抑癌基因,并检测到相应的编码蛋白。这类蛋白在胞内经处理分解为不同小肽,通过MHCI类分子提呈可作为肿瘤特异性抗原肽被T细胞所识别,激活CTL反应。 (1)癌基因编码蛋白:如突变的FaS基因编码一种18 ...
肿瘤相关抗原 1.胚胎抗原 胚胎抗原(fetal antigen)在正常情况下仅出现在胚胎组织中,胎儿出生后逐渐减少或消失。当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时相应编码基因可被激活呈异常表达,出现在细胞质、膜表面或分泌在血流中,其含量与细胞的恶性程度往往呈正相关。此类抗原一般难以激发机体产生抗体,已发现某些抗原可经胞质溶胶途径处理成抗原肽由MHCI类分子提呈于细胞膜表面,被T细胞识别。由于机体中某些组织 ...
NK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效应机制 1.NK细胞 这类细胞在抗肿瘤的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发挥效应作用,是淋巴细胞分化谱系中的一个特殊亚群,它不表达TCR、BCR和CD3分子。人类的NK细胞表达CDl6和CD56分子。NK细胞能够杀伤各种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也可裂解同种异体细胞,作为效应细胞不需要预先致敏。NK细胞的识别和杀伤主要通过膜表面两种受体,即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K ...
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肿瘤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引起效应细胞的激活和释放一系列效应分子,攻击和清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这一应答能否有效地产生,取决于肿瘤细胞抗原性的强弱和宿主的免疫功能是否健全。 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方面。前者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细胞免疫发挥着抗肿瘤的主导作用.并与体液免疫相互调节,协同杀伤肿瘤细胞(图16 ...
体液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1.CDC和ADCC抗肿瘤免疫中参与CDC的抗体主要为IgM和某些IgG亚类(1gGl和IgG3)。抗体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后,抗体变构并暴露补体结合部位,活化补体级联反应导致肿瘤细胞裂解。不同的肿瘤细胞对CDC敏感性不同,白血病细胞较敏感,而大多数实体瘤如黑色素瘤、肉瘤等均不敏感;CDC主要杀伤分散状态的悬浮肿瘤细胞或少量经体液转移的实体瘤细胞,对防止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