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互联网
3333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不同自身免疫病的临床表现千差万别,但由于其发病的免疫机制相似,治疗原则也有一些共性。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最佳方案当然是帮助机体恢复应有的自身免疫耐受状态,但是恢复(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尚不成熟。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除控制发病诱因(如抗感染、避免日照、劳累等)外,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和调节药物打断病理性自身免疫应答或重建免疫,也可通过调节免疫应答的各个环节阻断疾病进程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过去对自身免疫病的药物治疗手段非常单一,糖皮质激素是最主要的药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对自身免疫病已从单纯的对症治疗,发展为通过多元化治疗改变病程,从而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甚至可达到完全缓解的目的。随着对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了解的深入,针对其发病诱因和发病机制设计的免疫和生物治疗的发展方兴未艾。
一、糖皮质激素 比较常用的有非甾体消炎药(NSAID),该药具有止疼消炎作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简称激素)是最强的抗炎药物,也是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常用药。激素对免疫应答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尤以对细胞免疫。大剂量时抑制体液免疫,使抗体生成减少;超大剂量则可有直接的淋巴细胞溶解作用。糖皮质激素与胞质中的激素受体结合后转移人细胞核内,通过抑制转录因子NF-,B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并可诱导Mop移动抑制因子等的表达而抑制环氧合酶-2、黏附分子和其他炎症介质的活性,减少炎性细胞在炎症部位的积聚。
二、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ants)是一类通过抑制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而使组织损伤得以减轻的化学或生物物质。随着对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免疫抑制剂在自身免疫病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经常使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甲氨蝶呤、硫唑嘌吟、霉酚酸酯、环孢素A(cyclosporinA)、雷帕霉素及FK506等。这些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不良反应也不尽一致。用药原则应力求既发挥免疫抑制的作用,又不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免疫抑制剂的免疫药理作用
环孢素A是目前一种广为推荐的免疫抑制剂,它是一种不溶性的真菌代谢产物,能有效地抑制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对T细胞的作用主要是抑制某些基因特别是IL-2基因的转录,从而阻断II.-2合成和分泌,使T细胞的扩增和分化受阻。它还能抑制c-myc和IFN-γ基因的转录,后者对于T细胞的活化和扩增也有影响。FK-506是继环孢素A后发现的另一种真菌代谢物,其结构与环孢素A不同,但它的作用与环孢素A极为相似。FK506应用剂量较低,故其副作用较小。其他的抗有丝分裂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氨甲蝶呤常与皮质激素联合应用作为常规免疫抑制剂治疗一些自身免疫病。
三、免疫净化 免疫净化(immunoablation)疗法经过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血浆置换、双重滤过血浆净化、冷却滤过法、免疫吸附血浆净化和细胞净化等技术。该技术利用离心分离、膜分离或吸附分离的技术去除血液中相关的病理性成分,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免疫净化可去除血循环中异常的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补体、炎症介质等病理成分,或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主要适应证为经内科治疗无效及血液中有高滴度自身抗体的多种难治性自身免疫病。对于治疗有威胁生命的免疫复合物所致的血管炎、SLE、肺肾综合征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若与抗有丝分裂的药物联合应用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