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虱病是虱子引起的皮肤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阴虱是虱病的一种,可通过性接触传染,常为夫妇共患,而以女性为多见。近年来流行于美国和西欧。病因 虱根据其形态和寄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头虱(head louse ),体虱或衣虱(body louse or clothes louse),阴虱(pubic louse)三种。分别寄生在人的头发、内衣和阴毛上。均吸人血而生活,同时放出有毒的唾液,叮剌及毒液 ...
急性外耳道炎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疗肿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均因游泳、冲洗外耳道、中耳炎症分泌物等浸渍皮肤或挖耳(如取外耳道异物、盯聍等)损伤皮肤并发细菌感染所致。外耳道湿疹、糖尿病亦可为诱因。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临床表现 1.耳部红、肿、热、痛。张口咀嚼时加重。可放射到同侧颞部。常伴发热和全身不适。 2.耳道呈弥漫性充血、糜烂,结脓痂或外耳道外局部呈 ...
本病又称作渗出性中耳炎是由各种因素引起咽鼓管管腔急性阻塞致中耳,中耳粘膜充血、水肿积液。临床表现主要为耳闷、耳鸣、耳聋、鼓膜内陷。临床表现 1.耳内有异物堵闷感。 2.听力减退:听力减退伴自听增强。 3.耳鸣:程度、性质不一、以低单调耳鸣为主。 4.鼓膜内陷、活动度受限。 5.中耳腔积液、可见鼓膜色淡黄、有液平面或水泡、随头位而变动。诊断依据 1.多因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气压 ...
由一种螺旋体即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的感染所引起的慢性疾病。这是一种性病。原来是西印度群岛的一种地方病,由哥伦布(Colum-bus)一行带回到欧洲(1492),以后蔓延到世界各地(日本是在其后20年)。感染是从皮肤及粘膜的微小伤口侵入开始,多因性交而起。动物实验可使猴、家兔发病。梅毒在组织内所出现的炎症性病变是以成纤维母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的高度增殖并伴有轻度坏死 ...
瓦格内(R.Wagner)和梅斯诺(G.Meis-sner,1852)所发现的神经末梢装置,司触觉作用(触觉感受器)。存在于哺乳类的皮肤,特别是人的指趾真皮乳头内。呈卵圆形,长40—100微米,宽30—60微米,在比较薄的被膜中触觉细胞横卧而重合,神经细胞的轴突在触觉细胞之间走行并分枝,终止于这些细胞。存在于爬行类等皮肤内的美克氏(Merk-el’s)触觉细胞和鸟类的(Gran dry’s氏)触觉 ...
在蛋白质中含有SH基的半胱氨酸残基,而SH基为催化作用所必需的酶。一般认为,SH基作为活性中心,参与和底物、中间产物、辅酶或金属离子的结合。氧化酶、转移酶、水解酶等绝大多数种类的许多数酶均属此。加入水银等重金属离子、氧化或与碘乙酸或顺丁烯二酞亚胶结合可抑制其活性,因此,根据有机汞试剂——对氯汞苯甲酸等的抑制,以及加入SH化合物(半胱氨酸等)使其活性恢复就成为SH酶的指标。 ...
在活细胞内形成的蛋白性的生物催化剂。由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称为酶反应。几乎所有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都是酶反应。物质代谢都有赖于酶的存在。酶的存在是通过研究麦芽中的物质对淀粉的糖化以及动物的消化作用而被发现的,但细胞内的物质代谢是由酶进行的这一事实,是E.Buchner(1892)发现的。由酵母抽提液可进行酒精发酵后,才搞清楚。自1926年,J.B.Sumner将脲酶结晶提纯以来,已相继有许多酶被纯化,并 ...
为了表示酶的多少所规定的量。系用的酶活性强度,即以一定条件和时间内酶所催化的反应量来表示。虽然单位时间内的反应量可以以任意单位表示之,但是通常是将1分钟内产生1微克分子变化的酶量作为1个酶单位。并用相当于1毫克蛋白质中酶的单位数作为酶的比活性。比活性是表示酶的纯度的指标。最近,有人提出把每1秒钟内进行1克分子(mol)反应的酶量称为1咖他(Katal,kat),用每1千克蛋白质的咖他数来表示比活性 ...
即根据反应类型对酶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它的化学特性和生理上的意义或存在状态等来分类,但主要还是根据其催化反应的类型进行分类。根据反应类型进行分类虽也出现过混乱情况,但自1957年以来,国际化学联合会及生物化学联合会下设置了酶委员会,对此进行了整理。按照1964年提案,根据反应类型把酶分成6大类,进而再将各大类细分为亚类、次亚类。大类有:(1)氧化还原酶(oxido-reduc t-ase)。(2) ...
根据酶的系统性分类进行的命名法(酶的分类)。由于酶是蛋白质,构造复杂,其名称不是根据它的化学结构,而主要是根据它催化的反应和底物等命名的,并且语尾加上一个酶字(ase)。为了避免混乱,国际化学联合会和生物化学联合会的酶委员会,在规定了酶的分类的同时,还规定了各种酶的酶编号(enzyme code简称EC)。名称也经整理后分成系统名和常用名(推荐的名称)。常用名是日常使用的简便名称,虽不必像系统 ...
随着进化,原来存在于始祖动物中的酶发生缺少的现象。与嘌呤代谢有关的酶中就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虽然动物比植物的合成能力显著低下,但远古的原始生物也有过自给自足而得到营养的时代。在动物中,用于合成的酶是以后才逐渐失去的。推测这种现象可能发生在进化的早期阶段。
一般说来,酶只能对特定的化合物的特定反应显有催化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底物特异性。就反应而论,也有称为反应特异性。有的底物特异性几乎严格地只限于一种类型底物〔(脲酶)EC.3.5.1.5等〕,也有的不太严格,能作用于多数同类化合物〔(磷酸化酶)EC 3.1.3.1和3.1.3.2等〕。在后一情况下,因化合物不同反应速度也有所不同。对光学异构体来说,也只能作用其中的一种,多数情况下,反应的类型可因酶而定 ...
即将酶蛋白质作为纯物质加以提纯。除胞外酶外,通常多数酶可通过对细胞的磨碎、超声波处理、压力的急激变化、酶的分解、细胞自溶等方法从细胞中提取出来。此时,对与不溶性构造连接着的酶,也常需进一步通过多种表面活性物质等,使之溶化后再提取出来。粗提取液中的酶,先通过盐析、沉淀、吸附等操作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再通过离子交换层折、电泳、超速离心、分子筛凝胶过滤等加以分离提纯,使某些酶结晶化。在提纯制时,操作前后可 ...
酶反应的抑制可分为因蛋白质的一般性变化所造成的非特异性抑制,及因酶的种类不同而抑制程度也显著不同的特异性抑制。非特异性抑制可由紫外线、高温、酸性或碱性、蛋白质变性剂、沉淀剂、浓盐类、蛋白酶等引起,多数为非可逆性的。特异性抑制,是由特殊试剂和酶蛋白的活性基团、辅茎、辅酶、以及反应时必需的金属离子等结合后引起的;其反应如果是可逆的,则抑制也常是可逆的。氢氰酸、一氧化碳对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ca ...
酶和其他一般催化剂(触媒)一样是促进催化反应的速度而不变更反应的平衡,不能将反应向远离平衡的方向进行。酶的反应速度,是受酶和底物的浓度、pH、温度、溶液的组成等多种因素的支配,因备种无机盐类、有机物的存在可受到促进或抑制。通常反应速度是以一定时间中的反应量,随反应所引起的物理的、化学的变化的大小,或完成一定量反应所需要的反应时间的倒数来表示。一般酶反应的速度V,在底物浓度〔S〕低范围内与底物浓 ...
胰蛋白酶及其它蛋白分解酶对肌球蛋白作用所产生组成单位,有轻的L-酶解肌球蛋白和重的H-酶解肌球蛋白,前者1分子和后者1分子结合生成1个肌球蛋白分子。在H-酶解肌球蛋白具有肌球蛋白全部ATP酶的作用和与肌动蛋白的结合能力。是森特·吉奥尔吉(A.G.Szent-Gyrgyi,1953)发现的。 ...
又称酶的前体。某些酶先被合成为不具催化活性的前体蛋白质,当到达特定的部位或时间后,再被活化,完成应有的作用。通常多在活性酶的名称前面加一个接头语“前”字(pro或pre)或是在其词尾上加上一个“原”字(gen)来称呼(凝血酶原、前激肽释放酶、胃蛋白酶原)。酶原常见于蛋白酶中,但在其他酶中也可看到(磷酸脂酶原,也就是血液凝固第Ⅷ因子)。前体的存在,在消化酶中,可防止目的物以外的其它物质以及正常组织被 ...
为用酶作标记的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之一。为了供电子显微镜查找细胞内抗原存在部位,原先采用以铁蛋白为抗体标记的铁蛋白抗体法,但由于铁蛋白是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有困难,为了克服这个缺点而发展本技术。通常将过氧化物酶之类的酶与抗体相结合,使同细胞内的抗原起反应后,用细胞化学方法在电镜下检出酶的存在部位。直接法和间接法均可使用。
霉菌是俗称,原意是指在含有有机质的物质表面上生长的微生物及其菌落。转意后主要指菌丝交错的菌类,即“丝状菌”。常作为分类形态学的概念使用。英语mold一词有时指霉(mildew)或毛霉类而言。另外如果说霉腐,则广泛地包括细菌在内。 ...
这是将抗原或抗体与酶结合作为探针,利用酶的活性来检查有无抗体或抗原而将放射免疫测定(RIA)中的放射性标记用酶来代替的方法。因为不使用放射性物质,所以较为安全,只是灵敏度稍差,但由于在使用的酶的种类及结合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巳逐渐达到与RIA大致相等的灵敏度。在反应中应用具有放射性的底物,可显著提高灵敏度,在霍乱毒素与磷酸单酯酶标记抗霍乱毒素抗体的反应中,以3H-AMP作为底物可检查出的量可小到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