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钵水母的十字水母类萼部之正辐部和间辐部的呈椭圆形、蚕豆形或盘形囊状体,相当于普通钵水母(例:海月水母)伞缘上的缘瓣器。在发生学上,由于伞缘的触手上的反口侧(外侧)产生许多腺细胞而成瘤状,因而使末端方向的触手部分退化,变成锚形体。
苔藓植物卵受精后,颈卵器壁次生发展的组织。主要起保护作用。在藓类中,一般随着孢子体的伸长,颈卵器被断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呈帽状或蓑衣状盖于孢蒴顶端(蒴帽),下部分成短筒状残留在基部处(鞘)。在苔类中上下不断开,而包在孢子囊柄的基部,发展成薄质的短筒状或冠状,称为蒴帽(calyptra),其形态在分类上备受重视。 ...
为多价配位体与细胞膜上的复数受体的蛋白质分子结合,在细胞的一端聚集所成的帽状覆盖物。例如对给与淋巴细胞以荧光色素所标记的抗体时,在细胞膜上抗原和抗体同样进行结合,这种结合物聚集成小块(patch),不久便集中一处形成帽(cap)。随后结合物通过内吞作用(endocytosis)被纳入细胞中。在细胞膜内受体蛋白质的移动是依赖于膜的流动性(参见流动嵌合模型),但可受低温阻碍。 ...
系纽虫类中间接发育之种类〔例:异纽目的绿纽虫(Lineus)、Micrura和脑纽虫(Cerebratulus)等〕的浮游性幼虫,为继原肠胚期后之幼虫。体呈钢盔状,左右两侧各垂耳状瓣,顶端具感觉细胞组成的顶板。顶板上有1至数根长而粗的纤毛,这种纤毛在身体运动时几乎不动,专作感觉器官或方向舵。体侧下缘和耳状瓣游离缘的纤毛比一般体表的纤毛长得多,均作游泳用。自身体下端终于盲囊的消化管进入幼虫体内, ...
斑秃为一种骤然发生的斑状秃发,俗称“鬼剃头”。全部头发均脱落者称为全秃。病因不明,可能与精神神经因素如过度紧张、受惊恐、内分泌功能失调等有关,也有人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临床表现 1.头皮突然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面积大小不定的脱发斑,局部头皮光滑无炎症; 2.全部头发均脱落者称为全秃。诊断依据 1.头皮突然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面积大小不定的脱发斑,局部头皮光滑无炎症; 2.全部头发均脱落者称 ...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是由淀粉样蛋白物质沉积于皮肤所致。淀粉样蛋白是一种球蛋白和粘多糖复合物,因其类似淀粉的化学反应如碘反应而得名,但实际上与淀粉毫无关系。有人提出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些病例血中脂质和蛋白质异常,故认为与代谢障碍有关。部分病人有家族史。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青壮年,可迁延数年或数十年。临床表现 1.青壮年多见,慢性经过,自觉剧痒; 2.皮损为粟粒样角化性圆顶丘疹,顶部有黑色角 ...
汗管角化病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病因不明,多有家族史。目前认为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有人认为正常免疫过程紊乱后由于细胞遗传变异的细胞株发生增生而致病。日光曝盼常为发病诱因,男性比女性多2-3倍。临床表现 1.原发损害为角化性丘疹,逐渐向周围扩展,中央皮肤正常或萎缩,其边缘为一狭窄的灰色或淡褐色角化性堤状隆起,隆起顶部有一更窄的沟槽,无自觉症状; 2.好发于暴露部位,粘膜亦可发 ...
蕈样内芽肿过去被误称为蕈样酶菌病,现已证实是一种原发于皮肤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肿瘤。多发生于青壮年,但亦有10余岁或60余岁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有三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由斑片或斑块发展成肿瘤,也可直接发生肿瘤,称突发性蕈样肉芽肿,发展较快,预后较差。约10%的病例可发生红皮病,称为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本病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平均为4-10年。临床表现 1.红斑期:形态多种多样,呈淡红色或暗红色 ...
卡波西肉瘤又称多发性出血性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多中心性血管肿瘤。临床上至少可分为四型,即经典型或欧洲型、非洲型、爱滋病型和移植物有关的卡波西肉瘤。经典型在我国新疆地区有报告,主要见于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随着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及免疫抑制剂的普遍应用,与植移物有关的卡波西肉瘤的发病有所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爱滋病的传播,爱滋病型卡波西肉瘤明显增多,而且进展快,治疗困难,死亡率高。临床表现 1.经典型: ...
软下疳是由杜克雷嗜血桿菌引起的一种性病,主要表现为生殖器的痛性溃疡,合并附近淋巴结化脓性病变。软下疳是可以HIV感染的促发因素,美国及其他国家已经发现软下疳患者中HIV感染率增高,此外,约10%软下疳患者可合并有梅毒及生殖器皰疹。 本病见于世界各地,且是生殖器溃疡的重要原因,与娼妓接触是主要的传染方式。在我国,软下疳已绝迹近20余年,80年代起,本病在一些省份陆续报告,治疗方面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
一具有皮炎和肌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只有肌炎的病例称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可单独存在或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类风湿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叠存在。患者血中可有抗PM-1、抗Jo-1,抗Mi-2等多种特殊抗体。40岁以上患者20-30%合并恶性肿瘤,用自身瘤体浸出液皮内试验可呈阳性反应,治疗或摘除肿瘤后,症状缓解,说明自身瘤组织抗原参与了发病过程。有发现病因与病毒或弓形体感染有关。临床表现 1.皮 ...
结节性红斑系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结节性皮肤病,是发生于皮下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小腿伸侧。临床表现为散在鲜红色圆或椭圆形结节,可有自觉痛与压痛,愈后不留瘢痕。本病多见于青年女性,好发于春秋季,在我国结核病是常见的病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病毒、酶菌感染或某些药物亦可诱发,所以尽可能明确病因,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临床表现 1.乏力、发热、关节与肌肉疼痛; 2.典型皮疹为散在分布、大 ...
皮肤和内脏器官结缔组织硬化性疾病,临床分局限性和系统性两型。局限性型病变局限于皮肤,系统性型可伴食道、胃肠、骨、心、肺、肾等多器官损害。临床表现 一、局限型:极小侵犯内脏,预后较好。 1.皮肤表现:开始为浮肿淡红或紫红水肿性红斑,逐渐硬化呈象牙色,活动时期周围有紫色晕,捏之不起皱。 2.病变从手指端开始,头面、躯干、四肢均可发生皮损。60%可呈斑片型,30%为带状型,此型儿童多见,皮肤凹陷紧 ...
脂溢性角化病亦称老年性角化症,为中年以上很常见的一种良性皮肤肿瘤,男女都可累及,无性别差异。病程缓慢,经年不愈,但极少癌变。有明显遗传倾向,或与长期日盼有关。若突然增多、增大可能是恶性肿瘤,特别是胃肠肿瘤的表现。临床表现 1.损害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颞部,其次为手背、躯干和四肢; 2.初起为淡褐色或深褐色或黑色,扁平丘疹缓慢增大,表面粗糙,或乳头瘤样增生,常附有油腻性鳞屑,数目不定; 3.短期 ...
恶性黑素瘤是表皮或粘膜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且易发生血行及淋巴转移,预后不良。据上海肿瘤医院的资料,本病占皮肤恶性肿瘤的10%,占全部肿瘤的1-2%,近年来有增加趋势。病因复杂,约2/3的病例由色素痣恶变而来。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种族(白种人比有色人种高)、局部外伤、日光照射有关。临床表现 1.多见于中老年人,在正常皮肤上出现黑色斑,或原有的色素痣边缘不规则扩大、搔痒、表面糜烂,甚至 ...
湿疹样癌又称Paget病,表现类似湿疹,多发生于女性乳房。起源于乳腺导管,继而累及乳腺、结缔组织及皮肤。也可见于乳房以外,如腋窝、外生殖器、会阴及肛门周围。此时称乳房外湿疹样癌,可合并大汗腺癌。临床表现 1.多发于中年以上女性的一侧乳头或乳晕,偶见于男性和乳房外的大汗腺较丰富的部位; 2.皮损初起为淡红色鳞屑斑片,边界清楚,可有糜烂渗液,类似湿疹,但无明显搔痒及自愈倾向; 3.损害逐渐扩展, ...
本病的发病可能与内分泌或微循环障碍有关,物理或化学刺激如碱性溶液洗涤或接触有机溶媒,易诱发本病。多发生于女性,故认为属于主妇皮炎的一个亚型。临床表现 1.好发于年轻女性,损害皮肤乾燥、粗糙,轻度红斑及脱屑,指纹消失。严重时皮肤增厚及皲裂,多无自觉症状; 2.损害常先发于拇指、食指及中指,后发无名指及小指; 3.冬季加重,可发生皲裂,接触肥皂、洗衣粉等碱性物质加重。诊断依据 1.好发于年轻女 ...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面部的色素沈着病,中青年女性多见,病因未完全明瞭,一般认为与内分泌改变(如妊娠)、某些药物(如口服避孕药)、慢性疾病及外界刺激有关。临床表现 1.皮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形状不规则。面部对称分布,颊部最多见,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无鳞屑; 2.日盼或月经期皮损颜色加深; 3.病程慢性,无自觉症状。诊断依据 1.中青年女性多见; 2.多发于颊部的对称性黄褐色斑片; 3. ...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指通过性交传染的一种尿道炎,尿道炎症状不明显,但尿道分泌物中查不到淋球菌。目前 ,已知主要是由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等所致的泌尿生殖道炎。如尿道炎、宫颈炎、附睾炎、前裂腺炎、盆腔炎和男女不育,甚至造成新生儿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情况、传染方式与淋病相同,非淋菌性尿道炎可与淋菌性尿道炎同时发生,在性传播疾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病治疗效果良好。临床表现 1.病原为沙眼衣原体生物变 ...
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是耳廓软骨膜的化脓性炎症。多为耳廓损伤,如外伤、手术伤,耳针治疗或耳廓穿刺抽液等继发感染所致。致病菌以缘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如处理不当,耳廓卷缩,形成“菜花耳”样畸形。临床表现 1.耳廓红、肿、热、痛伴体温升高,全身不适。 2.脓肿形成时表面呈淡黄色,有波动感。 3.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管、软骨蚕蚀性坏死,融化后形成耳廓萎缩畸形(菜花耳)。诊断依据 1.耳廓有外伤,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