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类哺乳动物(牛、羊、鹿等)特有的胃,结构复杂,多由瘤胃、网胃(蜂巢胃)、瓣胃和皱胃4室组成。瘤胃和网胃由食管变成,皱胃相当于其他哺乳动物的胃。反刍胃有贮存、消化、反刍食物的功能。骆驼缺少瓣胃,它们的胃仅由3室组成。当反刍动物采食饲料时,未经充分咀嚼,即急忙吞入瘤胃,再移入网胃(蜂巢胃);在休息时将吞下的饲料又呕回口腔,重新细嚼,并混以唾液,然后咽入网胃、瓣胃和皱胃,这种动作称为“反刍”。反 ...
哺乳动物食肉目中的猫、犬、狼、虎、豹、狮等动物的牙齿为切齿型,上颌的最后1个前臼齿和下颌的第1臼齿特别发达,齿冠面上具有尖锐的齿尖,当两齿上下咬合时,可将捕获的动物皮肉撕裂,故称为裂齿。 ...
有的动物的门齿与臼齿之间缺犬齿,其间的空隙,称为齿虚位。如啮齿目的鼠和兔形目的兔等动物,其上、下颌都缺犬齿。因此,门齿与前臼齿或臼齿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又如,牛的上颌缺门齿和犬齿,具有较大的齿虚位,而下颌的6个门齿和2个犬齿又都集中在前端,因此,犬齿和臼齿之间也具有较大的齿虚位。 ...
中药名。是虎的骨骼,内含磷酸钙、蛋白质等成分。过去中医认为服后有医治筋骨屈伸不利、游走疼痛和足膝痿弱等病症的疗效。
有些哺乳动物,如雄性的麝、獐、野猪等,它们的犬齿比较发达,可突出口外,称为獠牙。麝、獐仅上颌有1对獠牙,并向下微弯。野猪的上、下颌均有獠牙,上颌的獠牙向外弯曲而向上翘,下颌的獠牙较发达,并略向后弯。獠牙可供掘土觅食用,又为防御与攻击的工具。 ...
用分数来表示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牙齿的种类、数目和排列次序的公式,称为齿式。分子表示上颌的牙齿,分母表示下颌的牙齿。由于齿列两侧对称,因此,一般只用一侧牙齿组成齿式。各个数字自左至右,表示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次序。如人的齿式为故乘2,人的牙齿总数为32枚。在哺乳动物中,牛的牙齿也是32枚,犬齿,仅有前臼齿3枚和臼齿3枚;下颌一侧的牙齿为门齿3枚、犬齿1枚、前臼齿3枚和臼齿3枚;右侧相同,故乘 ...
位于哺乳动物和人的口腔前端上、下颌骨的牙槽中,适于攫取或切咬食物。食肉目的门齿齿冠呈凿状;啮齿目门齿的前面为坚硬釉质,后面为齿质,经常啮物,形成锐利的斜面;兔形目的上颌门齿的后面,另有2个副门齿;啮齿目和兔形目的门齿均无牙根,能终生生长;牛羊等反刍类缺上颌门齿;长鼻类的上颌门齿,有的特别长大,形成“象牙”。人的门齿上、下颌各4枚,牙冠呈四方形平板状,末端扁平而成锐利的切缘。 ...
脊椎动物,鱼纲,鲤科。体延长,稍侧扁,约长达1米左右,体青黄色,尾鳍下叶红色。口下位,有须2对。背鳍、臀鳍均具有硬刺,最后一刺的后缘具有锯齿。栖息于水的底层,杂食性。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各地淡水水域中都产。生长迅速,生活力强,能耐高温和污水,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鱼。我国养鲤已有2 400余年历史,现世界各地已都有养殖。鳞可制鱼鳞胶,鳔可制鱼鳔胶,内脏和骨可制鱼粉。饲养品种颇多,常见的有镜鲤,皮肤光滑 ...
脊椎动物,鱼纲,鲤科。体侧扁、稍高,长达20余厘米。背面青褐色,腹面银灰色。口端位,无须。背鳍和臀鳍具硬刺,最后一刺的后缘具有锯齿。杂食性。生长较慢。我国各地淡水中都产。我国养鲫历史悠久,肉质细嫩,味鲜美是我国重要食用鱼类之一。变种金鱼,我国自宋朝开始养育,经长期人工选种,已形成许多中外闻名的优良品种,可供观赏,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进的。 ...
脊椎动物,鱼纲,鲤科。体侧扁较高,最长达1米余,最重达35~40公斤。头大,约为体长1/3,口中等大小,眼较小,位置较低(下侧位)。背侧暗黑、腹侧银白色,体侧具有许多黑斑,胸鳍和腹鳍灰白色。从腹鳍至肛门具有肉棱。栖息于水的中上层,以细密的鳃耙滤食浮游生物。生长较快,性较温和。4龄以上成熟,到江河中产卵后仍返回湖泊中或食物丰富的处所。可人工繁殖,为我国主要淡水养殖四大家鱼之一。全国各大水域均有分 ...
脊椎动物,鱼纲,鲤科。体侧扁、较高,最长可达1米余,最重可达35公斤。背部青灰色,腹侧银白色。头较大,约占体长1/4。口中等大小,眼下侧位,胸鳍末端伸达腹鳍基底,腹鳍前后均具有肉棱,各鳍均呈灰白色。栖息于水的中、上层,以海绵状的鳃耙滤液食浮游植物。生长较快,性情活泼,善跳跃。3龄成熟,可人工繁殖,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四大家鱼之一。全国各大水域均有分布。鳞可制鱼鳞胶。也称“白鲢”。 ...
脊椎动物,鱼纲,鲤科。体延长,亚圆筒形,青黄色,鳍灰色,鳞片边缘黑色。头宽平,口端位,无须。咽齿1行梳状,适于切断各种水生植物。背鳍无硬刺。分布在我国各大水域中,栖息在水的中、下层和水草多的岸边。主食水草。3~4龄成熟。春末夏初在江河上游产卵,怀卵量在50~140万粒。可人工繁殖,生长迅速,为我国主要淡水养殖四大家鱼之一。肉味美,供食用。鱼胆有毒。又称鲩。 ...
脊椎动物,鱼纲,鲤科。体青黑色,鳍灰黑色。头宽而平扁。口端位,弧形,上颌长于下颌,无须。咽齿臼齿状,但无槽纹。背鳍无硬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平原水域中,华北较少。栖息在水的中、下层。主食螺蛳、蚌、蛤等软体动物,也食虾和昆虫幼虫。春末夏初在江河干流流速较高的场所产卵。怀卵量在100万粒以上,卵沉性,顺水漂流而发育。产卵后又到江湖水域内肥育,冬季至河床深处越冬。为我国主要淡水养殖四大家鱼之一,可 ...
脊椎动物,鱼纲,鲑科。体长稍侧扁,银灰色,常具有红色宽斑。头的后部隆起,眼小,口大,牙尖锐。体被小圆鳞。背鳍和脂鳍各1个,分别与腹鳍、臀鳍相对生,尾鳍凹入。性凶猛,捕食小鱼和虾、水母为食。在生殖季节集群从海进入江河,洄游距离约1500公里,雄鱼体色变为暗红色或暗黑色,两颌相对弯曲如钩,雌鱼在砂砾质的江底掘穴产卵,雄鱼放精后,用尾鳍将砂石盖在卵上。卵呈球形,直径5~7毫米。4龄成熟。产卵后亲鱼大 ...
脊椎动物,鱼纲,鲱科。体长而侧扁,长约32~44厘米,银白色。口上位,内有细齿。腹鳍很短小,背鳍位于腹鳍后上方,臀鳍长。腹部有锯齿状尖锐的棱鳞。无侧线,为近海中上层鱼类,游泳迅速。肉食性,主食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春季至初夏,由外海集群游至近海产卵。产卵场多在泥沙底质的浅海区,卵浮性。产卵后,亲鱼分散在中上层活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产量极大,北方俗称“脍鱼”,广东称“曹白鱼”,浙江、江苏称“鲞(x ...
脊椎动物,鱼纲,鲱科。身体长椭圆形、侧扁,长达40~70厘米。体背部灰黑色,略带蓝色光泽,体侧及腹部银白色。上颌中间有1个缺刻,下颌中间有1个突起。两颌均无齿。头部无鳞光滑;体被大而薄的圆鳞,腹部具有棱鳞。腹鳍小。为洄游性鱼类,生活于海洋中,春复之交开始性成熟,生殖群体由海洋进入河口,溯河而上到支流和湖泊中繁殖。产卵时,雌鱼在前,雄鱼在后,常数尾雄鱼与1尾雌鱼相追逐,有时会跳跃出水面。于午后或 ...
脊椎动物,鱼纲,鲟科。体呈梭形,长达3米余。背部青黄色,腹白色。吻长而尖,口小、横裂,可自由伸缩,腹位,口前有须2对。眼小。左右鳃膜不相连。歪形尾,上叶发达,有硬鳞分布,身体其他部位无鳞,仅有5纵行的骨板(硬甲),以正中的1行最大,背侧和腹侧各有2行。胸鳍发达,平展,背鳍靠近尾鳍。肉食性,以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等为食。性成熟迟,一般需10年左右。为古老而原始的鱼类。骨骼多为软骨,可作为软骨硬鳞类的 ...
脊椎动物,鱼纲的1个主要大类群,是水中生活最繁盛的脊椎动物。骨骼多为硬骨,一般体被硬鳞,圆鳞或栉鳞,少有裸露无鳞的。侧线明显。鳃裂一般每侧有4个,鳃间隔退化,鳃瓣直接长在鳃弓上,外被一骨质鳃盖。口位于吻端,一般有鳔。肝和胰合在一起为肝胰脏,肠内无螺旋瓣。大多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卵生、卵小,产卵量大,少数为卵胎生。尾多为正形尾。泄殖孔与肛门分别开口于体表。现生存的鱼类绝大部分属于这一类。此外,能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双翅目,蚊科。体多呈灰色,翅有黑白花斑,口器刺吸式。静止时腹部翘起,与停落面成一角度。雌虫吸取人、畜的血,传播疟疾和丝虫病等。又称疟蚊。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常见的种类为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和巴拉巴按蚊(Anopheles balaba-censis)等。幼虫多喜在有水草、阳光照射的天然清水中孳生;成 ...
脊椎动物,鱼纲,鲸鲨科。身体粗大,长达20米,重约5吨,是现代生存的最大的鱼类。灰褐色或青褐色,具有许多黄白色斑点或横纹。头的前端平扁,眼小,口大,齿小而多。宽大鳃裂5个,鳃耙成海绵状,适于过滤。体背部正中央至第1背鳍之间,具有1条皮嵴,其两侧各有2~3条皮嵴。身体后端至尾柄渐细,两侧各有个显著侧突。歪形尾,上叶大。为大洋性鱼类,性温和。食浮游生物、贝类和小型沙丁鱼和鲱鱼,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