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单寄生相对应的寄生方式。1个寄主有2个以上同种寄生物(捕食寄生者)寄生时称为多寄生。此种寄生物称为多寄生者(gregarious parasite)。 ...
在同一寄生内同时存在两种以上原寄生者(pri-mary parasite)的现象就称为多寄生。该词主要用于捕食寄生者。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两种以上的寄生者能够同时完成其发育;另是在寄主体内寄生者相互间进行竞争,最终仅留下一种。 ...
涡鞭藻类主要的类叶红素(胡萝卜素),其含量约达全类叶红素的70%。为具有三个吸收光谱的叶黄素,在活体内与分子量约3.5万(单聚体)的蛋白质和叶绿素a结合,形成光合作用的主要能量捕捉色素系统。其激发能量以高效率被转移于叶绿素a,进而分配于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能量的分配比例还不十分清楚,但认为主要是分配于光系统Ⅱ。(鄂永昌译) ...
第一次减数分裂所产生的二价染色体以上的染色体联会之总称。在多倍体、非整倍体和易位异质体中都能看到。
随着某种昆虫病毒的感染,核内或细胞质中形成直径0.5—1.5微米的多面体,由晶状排列的蛋白质组成,中间包藏着多数的病毒粒子。它对各种蛋白分解酶有抗性,而在碱中易溶解,释出病毒粒子。
绿藻类水网藻属(Hydrodictyon)或盘星藻属(Pediastrum)的合子在暂时静止启,生成2—4个有2条鞭毛的大形游动孢子,此游动孢子如果停止运动,即变成菱形的多角形休眠体,称为多角细胞。多角细胞的内容物分裂数次而产生许多游动孢子,此游动孢子并不游动出来,而是在母细胞内连成网状,成为新的群体。
许多动物的受精,一般是一个卵内只进入一个精子,而保持单精状态,但有时则有两个以上的精子进入一个卵内,此现象称为多精受精。有些动物,诸如鲨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大型卵种类的一部分,以及小型卵而精子形成集束的苔藓虫类,多精受精现象可在正常受精状态下发生,但在此情况下,能与卵核结合的仅是所进来的精核中的一个,而其余未与卵核结合的精核将退化消失。对在正常情况下进行单精受精的动物卵,可用实验的方法引起多 ...
半乳糖醛酸的脱水缩合而成的聚合体。亦称多聚半乳糖醛酸聚糖(polygalacturonan)。果胶质的骨架成分是多聚-α-1,4-D-半乳糖醛酸聚糖。
多聚-α-1,4-半乳糖醛酸聚糖水化酶(poly-galacturonide glycanohydrase)的通用名。亦称果胶酶(pectic enzyme)或果胶解聚酶(pec-tin depolymerase)。是水解组成果胶酸的D-半乳糖醛酸α-1,4-糖苷键的酶。EC 3.2.1.15。除高等植物、霉菌和细菌外,也存在于蜗牛的消化液中。测定酶活性是以果胶酸为底物,来检查一定条件下反应液的还 ...
polyADPribose为以ADP-5′-核糖为单位的直链状活体高分子。核糖的1α位与ADP核糖的2′位以O-糖苷键结合,成数十个相连的聚合体。在核糖的2位也有分枝。从NAD游离的烟酰胺生成ADP核糖基。核糖末端与组蛋白的谷氨酸的r-羧基以酯键结合。催化其产生的酶,在真核细胞的核中有大量存在,它是分子量11万的碱性会SH基蛋白,DNA是活性的必要条件,组蛋白可促进其活性,可被N-甲基烟酰胺抑制。 ...
〔1〕天然多聚谷氨酸。在脾脱疽菌的被膜物质中或枯草菌的培养液中有多聚-γ-D-谷氨酸。此化合物具有免疫特异性,但不显示双缩脲反应,并且不能被蛋白酶分解。完全水解产生D-谷氨酸。〔2〕是N-羧基-γ-乙基谷氨酸酯的无水物聚合生成的多聚谷氨酸,不显示免疫特异性,能产生双缩脲反应。可被胰脏蛋白酶、羧肽酶、木瓜蛋白酶分解。 ...
一般式为(HPO3)n。生物体中存在的多聚磷酸分子量是相当大的。水溶液粘稠,在酸性中煮沸,可比较快地转变成正磷酸,并且能被多聚磷酸酶分解。与色素结合可引起异色现象(metachromasia).故可利用这一现象进行测定。在细菌、酵母、霉菌等微生物和眼虫藻等藻类以及蜂蜜蛾幼虫的排泄物中都发现了多聚磷酸。特别在面包酵母、黑曲霉中贮藏有多聚磷酸,似乎是作为能源、磷酸源而被利用。(白永延译) ...
能催化从四种5′-脱氧核苷三磷酸游离出焦磷酸而使DNA进行聚合反应的酶。EC2.7.7.7.。必须以DNA为模板,合成的DNA与模板具有互补的碱基排列(碱基互补性)。是与DNA复制和修复有关的重要的酶,虽可从许多组织分离出来,但对大肠杆菌的这种酶的研究较为先进。康伯格(A.Kornberg,1958)最初从大肠杆菌将此酶纯化,并弄清了其结构和特异性,但以后经过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已明确了这种酶主要与 ...
简写多U(poly U)。只由尿苷酸残基构成的合成多聚核苷酸(synthetic polynucleotide)。用多核苷酸磷酸化酶由UDP合成的。自然界并不存在。M.W.Nirenberg、J.H.Mathaei和S.Ochoa等(1961)最初把多U用作人工mRNA。在大肠杆菌无细胞系中生物合成多聚苯丙氨酸成功,并弄清楚了UUU是苯丙氨酸的遗传密码。这成为解读遗传密码的开端。
几种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螺菌属(Spirillum)、固氮菌属(Azotobacter)以及其他许多种细菌在菌体内制造的贮藏物质。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因折光或呈颗粒状而被观察到,并可用苏丹黑染色。在细菌中作为代替油脂贮藏物,而合成此化合物。一般在培养基中氮源缺乏而碳源多的条件下合成,如果供给氮化合物,水解成单体的β-羟丁酸后,经过乙酰乙酸、乙 ...
糖醛酸的聚合体,也是含糖醛酸和中性糖结合成的酸性多糖物质。主要有D-半乳糖醛酸聚合体的果胶酸,以D-甘露糖醛酸和L-葡萄糖醛酸为组成单糖的藻酸。陆生植物的细胞壁中有很多多聚糖醛酸半纤维素。被称为植物胶(plant gum)和植物粘液(plant mucilage)的物质多是由葡萄糖醛酸或半乳糖醛酸与己糖、戊糖组成的多聚糖醛酸多糖。 ...
半纤维素中含有糖醛酸残基的酸性多糖称多聚糖醛酸半纤维素。主要的物质是侧链上带有D-葡萄糖醛酸的阿拉伯木聚糖,多是葡萄糖醛酸的第4位羟基甲醚化了的化合物。阿拉伯(-4-O-甲基葡萄糖醛酸)木聚糖广泛存在于禾本科植物、阔叶树、针叶树的细胞壁中。 ...
在寄生于植物的病毒中,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核蛋白粒子形成的,此称为多粒子性病毒。例如烟叶响尾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是一种杆状病毒,其核蛋白粒子分长粒子(180-210纳米)和短粒子(50-114纳米)两种。紫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的核蛋白粒子为椭圆形,但长度不同,至少由4种核蛋白粒子组成。另外球形豇豆花叶病毒(cowpea mosa ...
受精时两个雌性原核与1个雄性原核结合,形成3个原核的融合状态。由第一极体或第二极体形成受抑制引起。彼抑制的成熟分裂进到终期,由于两染色体群被留于卵内,所以胚具有3倍的染色体。已知这种现象在海胆和多毛类中存在;另外在猪、兔的发情后期交配或人工授精时也有所出现。一般认为出生前的死亡率与这种现象有关。 ...
环节动物门之一纲。体长形,如蠕虫,体之横切面为圆形或圆而略扁。外观环节区分明显,由同律体节分化为异律体节,分成头和躯干;或头、胸、腹、尾等部分。头部由口前叶和围口节,或进而由与之相连的数个体节愈合而成。躯干部的体节中具疣足。在最后的体节——肛节上有1对长的肛触须(analfilament, anal cirrus)。消化管直行,口腔和咽之内壁覆盖着角质层,肉食性的种类该部分可翻出,口腔内壁(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