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芳澜(1893~1973)中国真菌学家及植物病理学家。号观亭,湖北江陵县人。1914~1919年赴美,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1921年起,历任广东农业专门学校、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教授。1934年再度赴美,在纽约植物园和康乃尔大学研究真菌遗传学。 1935年起,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任教授,讲授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课程。自1953年起, ...
钟观光(1868~1940)植物学家,字宪鬯,浙江镇海人,1901中秀才,曾参加蔡元培发起的中国教育会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04年在杭州养病期间自学了李善兰翻译的西方植物学著作,并实地采集标本,认真观察。1911年在教育部任参事,常与蔡元培结伴去北京西山采集植物标本。1915年后历任湖南长沙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副教授和北平研究院副研究员。1918年起,先后去福建、广东、广西、海 ...
拉马克(J.B.de Lamarck,1744~1829)法国博物学家,现代进化论的先驱,无脊椎动物学的创始人。青年时当过兵,1768年退伍。学过医。后在卢梭(J.Rousseau,1712~1778)的影响下,并在法国著名植物学家裕苏(B.Jussieu,1699~1777)的指导下研究植物学。1778年他写成并出版了《法国植物志》,由此蜚声学术界,1779年被选入法国科学院,又得到法国著名 ...
李时珍(1518~1593)明代医药学家。字东壁,号濒湖,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南)人。他长期在民间行医,同时上山采药,进行访问调查,着重研究药物。他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常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请教,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余种,对药物加以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药名、品种、产地等某些错误,并收集整理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许多药物,充实了内容,经27年艰苦努力,著成《本草纲目 ...
麦克林托克(BarbaraMcClintock,1902~)1902年7月生于美国,在纽约的康奈尔大学学习,1923年获科学学士,1925年获文学硕士,1927年获哲学博士,毕业后先去康奈尔大学工作,1942年后在冷泉港卡内基学院工作至今。麦克林托克的玉米研究始于30年代,玉米籽粒有黄、蓝、褐和红色,颜色是由籽粒内胚乳外表层的色素决定,而籽粒色素的合成是由玉米花粉带有的不同色素基因决定的。麦克 ...
劳伦兹(K. Lorenz, 1903~1988)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现代行为生物学的奠基人。1903年11月7日生于维也纳。自幼酷爱动物,尤其喜欢饲养鸟类。1928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比较解剖学助教,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6年,任德国《动物心理学》杂志副主编。1937年,任维也纳大学讲师。1940年,任阿尔伯都斯大学教授兼系主任。1935年提出“印记学习”这一新的学习类型。 ...
陈桢(1894~1957)中国动物学家、遗传学家。中国生物学史的奠基人之一。字席山(协三),生于江苏省邗江县瓜洲镇。1912年改入江西省铅山县籍。1918年金陵大学农林科毕业。1919年赴美留学。192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自1927年起,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任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 ...
胡先骕(,1894~1968)江西省新建县人,字步曾,号懺(chànān)。中国植物分类学家。1912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农学和植物学。1915年10月与留美同学秉志等,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社,并刊行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科学》杂志。1922年与秉志、钱崇澍等,在南京筹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任植物部主任,领导和参加了华东和沿长江流域各省的植物调查研究工作,并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中国 ...
林可胜(1894~1969)中国生理学家。祖籍福建厦门,生于新加坡。1919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医学院,192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在著名生理学家卡尔森(A.J.Carlson)实验室进行胃液分泌的研究。1925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35~1937年间为协和医学院3人领导小组成员,执行院长职务。抗战期间在西南大后方参加红十字会工作,他组织了救护总 ...
杜布赞斯基(Th.Dobzhansky, 1900~1975)俄国出生的美国生物学家,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奠基人之一。1921年毕业于基辅大学。留系工作3年后于1924年到彼得格勒大学任教,受到苏联著名遗传学家菲利普琴科(I.A.Filipchenko, 1882~1930)、瓦维洛夫(N.Vavilov,1887~1943)和切特维里科夫(S.S.Chetverikov,1880~1959)等人 ...
克雷布斯(H.A.Krebs,1900~1981)出生于德国,毕业于弗赖堡医学院。1925年获医学博士后,投身于基础科学研究。1931年在弗赖堡医学院任助教。当年11月与助手一起发现了鸟氨酸能高速合成尿素的异常效应。不久后发现了鸟氨酸循环(尿素循环)。在生物化学研究的历史上,这是第一个以循环模式出现的代谢过程,也是生物体内化学变化高速的奥秘之一,极大地震动了生化界。1933年,希特勒统治德国, ...
盖伦(Galen, 129~199)古罗马医师,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生于小亚细亚的柏加曼(Pergamum)。早年在家乡受过初步的医学训练,又先后在土耳其西海岸的士麦拿(Smyrna)、希腊的科林斯(Corinth)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求学,随后返回家乡,成为当地格斗士的医生。166年他移居罗马行医,后来成了罗马皇帝的宫廷御医。199年在罗马去世。盖伦解剖过猪、牛、羊、马、狗、猴等多种动物,且观察 ...
李普曼(F.A.Lipmann, 1899~1986)出生于东普鲁士,自幼在德国受教育,1922年在医学院毕业。后转入生化研究,获博士学位。1932~193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工作时,始终围绕着糖酵解的关键产物—丙酮酸的氧化进行研究。曾证明丙酮酸的氧化和脱羧必须有维生素B1参加。1939年定居美国。1941年在一篇《磷酸键能在代谢中的产生和利用》的综述文章中,建议用“~”代表这种携带可供能的键。 ...
微尔和(R.C.Virchow,1821~1902)一译魏尔啸。德国病理学家。细胞病理学说的创立人。生于德国波美拉尼亚。早年在柏林弗雷德里克—威廉学院学医。1843年取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在柏林慈善医院工作。1848年参加诊治袭击上西里西亚的伤寒病。1849~1856年在维尔茨堡大学任病理解剖学教授。1856年任柏林大学教授,并任新建的病理研究所所长。后期从事人类学研究和考古学的发掘。18 ...
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动物学家,细胞学说的创立人之一。出生于德国诺伊斯。他先就读于科伦的耶稣学院,随后又在波恩、维尔茨堡和柏林大学学医,1834年在柏林大学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接着为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J.Mǖller,1801~1858)当了4年助手。1839年离开德国到了比利时,1839~1848年在卢万的罗马天主教大学任解剖学教授,随后又在列日大学任解剖学 ...
摩尔根(T.H.Morgen,1866~1945)美国实验胚胎学家、遗传学家。1866年9月25日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列克辛顿。1880年进入肯塔基州立学院学习生物学,1886年获动物学学士学位后,去霍普金斯大学深造,1890年完成了博士论文《论海洋蜘蛛》,获哲学博士学位。1891~1945年历任布林马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1919年当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924 ...
兰德斯泰纳(K.Landsteiner,1868~1943)美藉奥地利病理学家、免疫学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891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获得“全科医学博士”的学位。1897年起,在维也纳病理学研究所工作达10年之久。1909年他成功地把梅毒病菌接种到猴子身上,并在猴子肾组织里第一次培植出来。此后,他被聘为维也纳大学病理学教授。1922年到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工作。1929年正式成 ...
奥巴林(A.И.OпаρиH,1894~1980)苏联生物化学家。生命起源科学假说的创始人。生于俄国雅罗斯拉夫尔省的乌格利奇市。中学毕业后于1912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攻读化学。1917年通过国家考试后任莫斯科大学植物生理学助教,不久又晋升为讲师。1922年赴德国,在著名生化学家科塞尔(A.Kossel,1853~1927)实验室工作,受到良好的生化训练。后随生化学家巴赫(A.И.Бax,1857 ...
达尔文(C.R.Darwin, 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科学进化论的奠基人。生于英国施洛普郡(Shropshire)的希鲁斯伯里(Shrewsbury),卒于肯特(Kent)郡的达温(Downe)村。1825~1827年在爱丁堡大学学医,1827~1831年在剑桥大学学神学。1831年经植物学教授汉斯罗(J.S.Henslow)推荐,参加贝格尔舰(H.M.S.Beagle)的环球考察 ...
布朗(R.Brown,1773~1858)英国植物学家。1795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801~1805年以博物学家身份随探险船“调查者”(Investigator)号远航澳大利亚,采得植物标本近4000种。1806~1822年他任伦敦林奈学会秘书,1810~1820年兼任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班克斯(J.Banks)的图书管理员。班克斯死后他转到大英博物馆工作,1827年他成为该馆的植物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