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林
互联网
奥巴林 ( A.И. Oпаρи H, 1894~ 1980)苏联生物化学家。生命起源科学假说的创始人。生于俄国雅罗斯拉夫尔省的乌格利奇市。中学毕业后于 1912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攻读化学。 1917年通过国家考试后任莫斯科大学植物生理学助教,不久又晋升为讲师。 1922年赴德国,在著名生化学家科塞尔( A. Kossel, 1853~ 1927)实验室工作,受到良好的生化训练。后随生化学家巴赫( A.И.Б ax, 1857~ 1946)研究植物的呼吸机制。 1929年任莫斯科大学植物生化教授。 1935年帮助建立“巴赫生化研究所”,并在该所工作,先后研究了茶、葡萄酒、砂糖和面包生产的生物化学问题。 1946年起任苏联科学院巴赫生化研究所所长,直至逝世。 1946年起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1970年当选为“研究生命起源国际协会”( ISSOL)主席。 早在 1922年,奥巴林就在一次俄罗斯植物学会上提出了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 1924年写成一本名叫《生命起源》的小册子,在苏联出版。他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长期的化学进化逐步演变而来的。 1936年,他出版了另一部重要著作《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生命起源假说。这部著作经过 1957年大加扩充和以后的多次修订出版,已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生命起源的专著。他在这部著作和其他论文中,系统地说明了他的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观点。他认为,原始地球的大气是没有游离氧的还原性大气,主要由甲烷( CH4 )、氨( NH2 )、氢( H2 )、水蒸汽( H2 O)等组成。这种还原性大气在各种能源如雷鸣闪电、太阳辐射等作用下可以变成简单的有机物,再由简单的有机物生成复杂的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等),并在原始海洋中形成多分子的小滴,他把这种小滴称“团聚体”。在团聚体内由于各种分子——主要是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经过长期的演变和“自然选择”(即适应于当时外界条件的团聚体小滴能保存下来,不适应的就破灭了),终于出现了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多分子开放系统(即能不断与外界环境条件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系统),于是原始生命就诞生了。他还认为,最初的生命体是“异养的”(即自己没有制造食物的能力,必须以原始海洋中的“有机质汤”为养料)。后来“有机质汤”逐渐被消耗,才慢慢进化出行光合作用、能自行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来。奥巴林的生命起源假说以“团聚体”和异养生物先于自养生物为其特点,故又称为“团聚体假说”或“异养体假说”。他的假说已陆续为科学实验所证明,现在已被广大科学家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