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是风湿热的后遗症,是由于瓣叶增厚、瓣交界粘连引起瓣口狭窄,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其他心脏瓣膜病变。临床表现主要有活动后心悸气促,心尖部舒张期杂音,病情发展缓慢,逐渐加重,最终可导致右心衰竭。 本病在我国常见,多见于20-40岁,女多于男,1/3病人无风湿热病史。本病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内科治疗只能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减慢病情发展。手术治疗适应多 ...
肺动脉狭窄是指右心室与肺动脉间的通道,因先天性畸形产生的狭窄,而室间隔完整。此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之一。常见狭窄类型有瓣狭窄,漏斗部狭窄,肺动脉狭窄。其可各自单独存在,亦可并在。 本病症状和病情发展与狭窄程度有关,轻度狭窄者可无症状,重度狭窄者症状出现早,并逐渐发展出现紫绀及心功能衰竭。本病手术疗效确切,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病死者多数是未及时接受治疗,病情危重或伴其他心脏畸形者。因此,应该早 ...
心脏房室管畸形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命名迄今未统一,又称为心内膜垫缺损、房室共同通道、房室隔缺损。 本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3%左右,分为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部分性房室管畸形,此类除有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外,还有二尖瓣大瓣裂,三尖瓣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全;完全性房室管畸形,即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伴有室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大瓣裂和三尖瓣隔瓣裂,形成前、后两组共同瓣。临床表现 1.原发孔型房间隔 ...
先天性肺囊肿是一种肺部先天性畸形。在小儿并不少见,也可见于新生儿。肺囊肿可分为单发(孤立性)和多发性,前者较为多见。囊肿初不与气管、支气管相通。当囊腔充满粘液,逐渐膨胀后向支气管破溃与支气管沟通,此时囊腔记忆体在液体和空气。本病发病无性别差异。 本病的临床表现可甚悬殊。小的囊肿可无任何症状,仅在X线检查时才被发现,较大囊肿在继发感染或胀大压迫周围组织时才出现症状。本病应手术治疗,疗效良好。临床 ...
气管肿瘤有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儿童期的气管肿瘤绝大部分(90%)为良性,成人者恶性占多数。 气管肿瘤由于发病较少及医者对本病的警惕不高和认识不足,常被误诊或漏诊,能及时获得正确治疗者不多。本病不论良性或恶性均应手术治疗。良性肿瘤切除后,完全痊愈,恶性肿瘤若能及时彻底切除,亦能获得良好的疗效。临床表现 1.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白色泡沫痰。 2.痰中带血丝或血点。 3.肿瘤长大,不同程度阻塞 ...
肺隔离症是一种先天畸形,指没有功能的胚胎性、囊肿性肺组织从正常肺隔离出来。一般不与呼吸道相通连,供血动脉来自主动脉(胸主动脉或腹主动脉分支)。可分为两型:即叶内型及叶外型,叶内型较多见,病肺与其邻近正常肺组织被同一脏层胸膜所覆盖,可发生在任何一肺叶内,但多见于肺下叶。尤以左侧后基底段为多。叶外型较少见,病肺位于其邻近正常肺组织的脏层胸膜外,多数位于左肺下叶与横隔之间。本病均应手术治疗,疗效良好 ...
外伤性血胸是胸部外伤后引起的胸膜腔积血,是胸部损伤的常见并发症。70%的胸部外伤伴有不同程度的血胸,且常与气胸并存。肋骨骨折、锐器、火器致胸部损伤都可产生血胸。出血来源于肺部损伤、胸壁血管损伤或心脏大血管损伤,其中以胸壁血管损伤引起的血胸最常见。而心脏大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常是致命的,往往抢救不及时,死于现场。 外伤性血胸依胸膜腔内血量分为小量血胸(小于500毫升),X线检查仅见肋膈角消失。中量 ...
本征是由于各种不同病因引起完全或不完全的上腔静脉阻塞,使血液回流受阻的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肢及面部水肿及青紫,胸壁静脉曲张。 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的原因多数为纵隔肿瘤或肺门的肿瘤及纵隔炎症。少数是由于上腔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本征主要是对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临床表现 1.进行性头、面、上肢水肿,重者可波及颈部及胸背,皮肤呈紫红色。 2.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端坐呼吸。 3.胸壁静脉曲张。 4 ...
法乐氏三联症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3%。病理特点是指肺动脉瓣狭窄,伴卵园孔未闭或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及右心室肥厚。本病由于右心室排血受阻而发生右心室肥厚、右室流出道进行性梗阻,使右心室、右心房压力增高,心内血液发生右向左分流,病人出现心悸、气短、易劳累、紫绀等。临床表现 1.心悸、气短、乏力、发育差,轻者紫绀可不明显,重者多有紫绀或蹲踞、晕厥。 2.紫绀明显者有杵状指、趾、肺动脉瓣区第二 ...
先天性膈疝分为后外侧疝、胸骨后疝,后外侧疝为婴幼儿最常见的膈疝,位于腰椎与膈肌交接区之侧前方,多见于左侧、无疝囊,由于胎儿发育期间腹内脏器已大量疝入胸腔,故出生后即可发病,常为婴儿期常见急诊之一。若不紧急处理抢救,死亡率可达90%以上,因此必须早期诊断和手术。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胸骨后疝位于胸骨与肋骨连接之后方,多见于右侧,女性多于男性,女性约占70%,多在成年后发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临床表 ...
本症是包括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升主动脉骑跨及右心室肥厚四个病理改变的先天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表现主要有自幼出现紫绀心脏杂音。目前从婴幼儿到成人均采用四联症根治术,并可获得满意的效果。手术死亡率已降到很低,术后心功能能恢复正常。临床表现 1.阵发性呼吸困难,紫绀,蹲踞,头痛头晕。 2.口唇、甲床发绀,杵状指趾,胸骨左缘收缩期喷射性杂音,伴震颤。P2常减弱。诊断依据 ...
心脏损伤常发生于“心脏损伤的危险区”(上界起自锁骨、下界至肋弓、两侧外界为乳头线),受到开放性或闭合性损伤。因此,常分为贯穿性损伤和非贯穿性损伤。 心脏贯穿性损伤大多是由于枪弹、弹片、尖刀等锐器穿入所致,少数可因胸骨或肋骨折断猛烈向内移位穿刺所引起,此外尚有心血管外科手术或侵入性导管检查或造影等所致的医源性损伤。损伤的心脏部位依次是右心室、左心室、右心房、左心房等。主要表现为心包填塞和/或出血 ...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是一种常见的心包疾病,多数由于结核性或化脓性心包炎所致,由于心包的慢性炎症病变导致心包增厚,粘连形成坚硬的瘢痕组织,甚至钙化,使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受限,心功能逐渐减退,引起全身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缩窄性心包炎行心包部分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掌握好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方法,术后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加强强心利尿治疗,心功能可以逐渐恢复。如果不能早期手术治疗解除对心脏的压迫 ...
本病是由食管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高压和吞咽时不能松弛,食管缺乏蠕动,食物入胃受阻。临床上表现为咽下困难,病人常因咽下困难就医。 本病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可从婴儿-80岁以上老人,多发于20-40岁。外科能有效的解除咽下困难,疗效满意。临床表现 1.咽下困难、胸骨后有疼痛和阻塞感。 2.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温热食物比冷冻食物更易咽下。诊断依据 1.吞咽困难,病程较长 ...
即种子植物的大孢子母细胞。是由紧接表皮下的珠心组织的细胞分化产生的,此细胞比周围的细胞大,细胞质丰富,可产生核大的孢原细胞,有的能直接成为胚囊母细胞,有的可成为覆盖细胞和胚囊母细胞。合瓣花植物中不产生覆盖细胞(蓝雪目 Plumb-aginales、旋花科Convolvulaceae的几种例外),胚囊母细胞位于珠心表皮下。裸子植物、茜草科(Rubiaceae)、菊科(Compositae)等产生几个 ...
主要是指脊椎动物的局部卵裂的胚胎,其包于胚内的体腔部分(靠近侧板内腔的肾节部位),具体说,就是体壁中胚层与脏壁中胚层之间的腔隙,称为胚内体腔。此腔向外延伸则与胚体外区的胚外体腔相接。
种子植物的大孢子,是由胚囊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单倍的细胞,相当于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大孢子。第一次减数分裂是在胚珠轴上呈直角发生的,第二次分裂有直角发生型的和平行发生型的,其结果四分体排列形成线型、型和⊥型。线型和型在同一子房内的胚珠都可看到,但⊥型只在特殊类群(柳叶菜科Oenotheraceae)中见到。一般在线型排列中其近合点的一个变大,内容充实成为胚囊细胞,进而分裂形成多细胞的胚囊。在四分体 ...
在脊椎动物进行不完全卵裂的端黄卵(如鸟类、爬行类、鱼类),以动物极附卵核为中心的原生质多而卵黄少的区域,以后进行卵裂逐渐分成多数细胞,成为胚盘层(blastoderm),而参与胚的形成。胚盘和胚盘层常无明显区分而被应用。
位于胚盘下层上面的一层。此层的一部分通过以后出现的原条向内移动形成中胚层,而其余部分则留在表面形成外胚层。此外认为,属于上层的少数细胞向下移动与下层结合,形成内胚层。
脊椎动物的卵中,局部卵裂的端黄卵,其卵裂的结果,只在胚盘部位分裂出多数细胞,把这种作盘状排列的卵裂细胞层亦称胚盘层,以后在此部位形成胚体。不过胚盘和胚盘层这两个词常不加区别地来使用。根据动物类别胚盘层可相应的产生原条或原口,并分化出胚层。在胚胎形成之后,对包围胚胎的薄的胚层区仍可叫做胚盘层(胚体外胚盘层)。此外bla-stoderm一词,广义上与囊胚层同义使用。又如昆虫的表面卵裂卵,在其早期发生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