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盐类 nutritive salts 指生物为进行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盐类。一般在构成其植物体的主要元素的C、H、O、N、S、P、K、Ca、Mg中,除C、H、O外,均取自于其周围水中溶解的盐类,这些称为多量元素。禾本科植物,或珪藻类除此以外还需要Si元素;反之,而菌类则不需要Ca。此外,还需要微量元素的Fe、Zn、Cu、Mn、Mo等的盐类。大部分动物也需要这些盐类。此外,动物还需要大量的Na和 ...
营养细胞 nurse cell (1)某未分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助于其所接近或癒合的其他细胞时,后者总称为营养细胞,例如在植物(1)真红藻类的果孢受精之后变成果孢体,而在发育之前与果孢枝中的某细胞或与组成藻体的细胞融合在一起,由此获得营养。营养细胞就是指这种补给营养的细胞。若干个以上的细胞作为一个群体而起这种作用时,称为营养组织(nurse tissue)。这在石花菜科中最为明显。营养细胞初 ...
营养突变型 nutritional mutant, auxotro-ph 指微生物等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增殖,只能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成分的条件下增殖的营养依赖性的突变型。这种性质称为营养缺陷性(auxotroph)。目前已知的营养突变型甚多。有的要求各种不同氨基酸维生素、核酸碱基等等。一旦在培养基上添加其所必需的成分后,一如野生型那样增殖便完全正常。 G. W.Beadle和E. ...
营养个员 gastrozooid,siphon,nutritivepolyp (1)亦称营养水螅体、摄食水螅体。水螅珊瑚虫和管水母类的群体中其担任营养的个体,称为营养个员。水螅型(polyp)构造:口大,下方壁厚富有刺丝胞,上方壁薄,有很多富于分泌消化液的腺细胞的内胚层细胞(德Leberstreifen)。所谓胃腔,在柄部与干部相连。从柄部附近生出一条触手,由此伸出很多侧枝(tentilla) ...
营养体孔gastropore 见于水螅珊瑚类钙质的外骨骼表面,为伸出营养个员的孔。其周围有呈放射状排列着的伸出指状个员的小孔(指状体孔)。营养体孔比指状体孔大得多。 ...
营养体trophosome 刺胞动物特别是水螅虫类,与生殖无直接关系,而仅与个员和群体的营养、防御有关的部分,即相当于螅花、螅茎、螅根等部分。是生殖体部分的对应词。 ...
营养素nutrient 亦称养份。是指为了营养而被摄取的物质。一般不包括呼吸时所吸入的氧气。水之对于整个生物界和CO2之对于绿色植物来说,无疑的是营养素,但平时作为营养物问题的而是一些更有特殊性的物质。进行独立营养的植物其所摄取的物质虽变成化合物,但作为元素问题却是比较多的。其中有的元素摄取量虽然很少,但是不可缺的,称此类元素为微量元素(micr-onutrient element)。对辅助营养的 ...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疾病,尤其多见于从事持久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的人员。主要表现为下肢表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产生患肢酸胀,乏力,沉重等症状,严重者常伴有小腿溃疡或浅静脉炎等并发症。临床表现 1.在下肢尤其在小腿,浅静脉隆起,扩张弯曲,甚至卷曲成团; 2.病人常感有小腿酸胀,乏力; 3.久站后出现足部浮肿; 4.晚期,小腿和踝部皮肤常有褐色色素沉着和湿疹,轻微损伤常可导致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 ...
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单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血管瘤在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 血管瘤形成原因未明,有人认为是肝内血管结构发育异常所致,也有人认为与雌激素水平有关。本症中年女性多见,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6倍。因本病无明显症状,仅 ...
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是指胆囊有结石伴有胆囊壁慢性炎症改变。其多因结石长期刺激胆囊粘膜发生炎症所致,部分病例系急性胆囊炎后遗而来。胆囊结石可反复阻塞胆囊管或反复刺激胆囊壁而造成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久而久之转变为慢性胆囊炎。当然,胆囊结石的存在并不表示一定有胆囊炎存在。 本病在我国多见,女性发病率高,女:男为2-3:1。其病因繁多复杂,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饮食习惯、肥胖、遗传、胆道感染、胆汁滞留 ...
民间俗称“盲肠炎”,这是在解剖部位上的一种误解,实际阑尾是在盲肠末端的一个废用性器官。如果发生了感染时,则容易发炎而导致发病。其诱因可能来自粪石梗阻、淋巴增生、寄生虫侵入等。 该病根据发病急缓和轻重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可发生脓肿、坏疽和穿孔导致腹膜炎等并发症。 一般诊断治疗并不困难,予后良好,但由于阑尾的末端几乎可以位于腹部的任何一个部位。所以,其体征可能有极大差异。因此,须和其他急腹 ...
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称肠套叠,发病常与肠管解剖特点(如盲肠活动度过大),病理因素(如肠息肉、肿瘤)及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有关。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肠套叠,前者多见2岁以下婴幼儿,后者多 见成人且多有肠道器质性病变所诱发。按套叠部位又分为回盲部(回-结肠型)肠套叠;小肠套叠(小肠-小肠型)与结肠套叠(结一结型)。临床上相当部分小儿早期肠套叠病人可通过空气或造影剂灌肠重定成功,而成年病人多 ...
急性肠套叠是指回盲部、回肠远端肠管进入盲肠、升降结肠引起的一种急性肠梗阻。本病在我国发病率较欧美为高,约占新生儿的5-4%。男高于女,约1.5-3:1。多发于4-8月肥胖小儿。以春末夏天多见。 急性肠套叠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目前比较公认有以下因素:(1)饮食改变和食物刺激;(2)局部解剖因素;(3)植物神经因素;(4)痉挛因素;(5)回肠末端集合淋巴下降增殖肥厚;(6)病毒因素;(7)免疫因素 ...
小儿烧伤是指12岁以下的儿童受热力(火焰、热水、蒸气及高温固体)、电能、放射能和化学物质等作用引起的损伤。根据小儿生长发育阶段分为五期:新生儿期(出生-28天);婴儿期(满月-1周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7岁);学龄期(7-12岁)。 小儿烧伤多见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特别是1-4岁小儿。小儿烧伤的发生率约占烧伤总人数的50%。烧伤原因,以开水、火焰和稀饭烧伤为多见。小儿烧伤死亡 ...
大面积烧伤后48-72小时内为休克期。休克的原因是由于烧伤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渗出,有效回流量减少造成的。烧伤休克为低血容量休克,因此防治休克的有效手段是输液疗法。临床表现 1.局部组织水肿和创面大量渗出。 2.尿少。 3.心率增快,周围回流不良。 4.面色苍白,口渴,烦躁不安,手足冰凉。 5.血压及中心静脉压均降低。治疗原则 烧伤休克的防治,当前仍取补液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伤后2 ...
先天性巨结肠症确切地讲称为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是胃肠道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病之一。发病率高达1/5000,男多于女。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功能异常,使肠管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肠管通而不畅,近端肠管代偿性增大,壁增厚。本病有时可合并其他畸形。临床表现 1.出生后不排胎粪或粪排出延迟; 2.腹胀,呕吐; 3.贫血,消瘦; 4.腹部高度膨大,腹部可见粗大肠型; 5.直肠指检:大量气 ...
急性坏死性小肠炎是一种局限于小肠的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本病确切病因未明,近年认为由产B毒素的C型魏氏桿菌所致,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常于夏秋季发病,可有不洁饮食史。病变主要发生在空肠或回肠,严重者累及全小肠,呈节段性肠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广泛出血、坏死及溃疡形成甚至穿孔,肠腔大量坏死物及血性液,肠管扩张,伴有混浊或血性腹腔渗液。本病死亡率高达25%-30%。临床表现 1.起病急骤、急 ...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常见消化道畸形之一,本病可发生任何年龄,以新生儿多见。我国发病率较欧美国家多,由于胚胎期肠管发育过程中因受某种因素影响,中肠的正常旋转过程中止在某阶段,造成了肠管位置发生异常,肠系膜附着不全,引起不同情况肠梗阻。本病常合并肠扭转,其发生率为50-56%。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与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环状胰腺均表现为高位肠梗阻,有时鉴别较难。通过GI及钡灌肠才能鉴别。本病的治疗多以手术 ...
十二指肠瘀积症临床少见。主要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角度变锐或从腹主动脉分出的部位过低,压迫十二指肠而引起十二指肠机械性梗阻,故又称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本病多于中年发病,女多于男,常见女性成年无力体型及长期卧床者。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餐后上腹部疼痛,饱胀,暖气。常于餐后2-3小时或夜间发生呕吐,呕吐物含胆汁和宿食,进食后站立或坐位症状明显,俯卧位或呕吐后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调节饮 ...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是指肝内非寄生虫感染的浆液性囊肿,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肝畸形,故又称为先天性肝囊肿。该病大多数病人无自觉症状,只有当囊肿大到一定程度才觉得偶有右上腹不适,或因上腹部突然发现一个无痛性包块而就医。有时因出现某些并发症。如囊内出血,囊肿破裂或感染或囊肿蒂扭转而引起剧烈腹痛。 本病病因未明,多数学者认为起源于肝内迷走的胆管,女性占多数,男女之比约为1:4-5,20岁以下患者为多。囊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