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丨新冠疫情对感染检测类产品未来的影响(2)

   2020-02-24
字体大小:

本文是上一篇文章推荐阅读《新冠疫情对感染检测类产品未来的影响(1)》的姊妹篇,谈到未来的感染检测产品,当然不能不说 mNGS,此前已经聊过一些了,所以今天开个脑洞从别的角度来看看,一家之言,错误难免,仅供交流探讨用。

对于 mNGS 所宣称的种种优点,总结起来无非就是更快更准更方便,经过此次疫情之后,我想用户对 mNGS 检测结果的要求只会更高,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更高水准的交付呢?

▊ mNGS 产品研发和检测结果形态的影响

我把目前市面上的 mNGS 检测报告大概过了一下,发现大家的产品都是罗列出检测到的各种细菌病毒的的中英文名、种属以及检测到的序列数,不能说这种报告有问题,我只是在思考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以满足未来的需要。

比如说被不同的细菌或病毒感染之后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症状,各种生化和影像等医学检查等结果可能也有一些差异,感染部位甚至性别和年龄可能也存在偏好性,感染的病菌和旅行居住史、职业、兴趣爱好等等也有关,所以是否有可能:

1. 在分析流程或模型中整合这些信息以提高结果准确度?

2. 考虑到某些序列数少的病菌也未必就不是致病元凶,所以结合临床信息甚至有可能对提高检出率有帮助?

3. 在检测结果中把病菌可能会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等信息展现出来供医生做鉴别诊断用?

4. 在检测结果给出不同病菌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案特别是某些病原的最新治疗方案?

5. 针对可能使用的药物给出药物基因组学信息?主要是针对那种少见的药物毒性高危基因型。

我知道肯定有人对上述几点持质疑甚至是反对态度,先申明下咱们只是探讨,不是结论,所以先别着急反对,后面有机会的:),请见下:

1、可以预见质疑或反对的其中一条理由可能是无法获得完整的临床信息所以上述工作很难开展甚至没意义。

但是任何一种分工合作模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协作关系和职责划分会随着环境及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中国的超声科医生给患者检查的时候通常会配一个记录医生口述内容及写报告的助手,所以往往会有一个超声工作站搭配超声仪器使用(所谓超声工作站就是一台和超声机器相连的电脑,主要用于编写超声检查报告),各位以后有机会可以留心观察一下。

而这样的合作模式在国外并不算常见,国外通常是超声医生一人同时负责打图和写报告,这种模式能在国内成为主流自然有许多原因的,比如和国内患者数量多以及人力资源相对便宜就有一定关系,再加上在超声仪器上操作写报告不如工作站来方便,有些年纪较大经验丰富的超声医生不擅长使用电脑等等,我想借此说明有些合作关系和职责分配是与环境和技术条件有关的,甚至是被教育的结果,它不见得是普适的,也不会是恒常不变的。

那么说回到完备的临床信息无法获得的问题上来,我们是否可以设想未来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大数据和 AI 等技术的逐渐成熟应用、检测产品进院并接入到医院的信息网络之后是不是就可以解决此问题?虽然现在离这一天还有点早,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2、质疑或反对的第二条理由可能是各种病菌和临床症状之间的对应关系很复杂且没有现成的数据库可供使用。

是没错,对于临床中的各种症状和医学检查结果与病菌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整理和构建绝非一日之功,这是一项有意义且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但这个工作一旦取得成效,竞争对手想要做同样的事情他也绕不开必要的投入,所以这种投入不仅对患者和医生有价值,对构建时间轴上的护城河也是有帮助的,所以不排除有公司会这么做甚至没准已经正在这么做了,再说一遍:难本身就是护城河。

如果没有公司如此操作,我甚至建议像张文宏等这样的 KOL 牵头搞一个类似遗传疾病领域里的 HPO 和 OMIM 这样的术语库和数据库,构建一座连接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之间的桥梁,这样的基础设施一旦搭建好之后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且患者确实能够实实在在受益。

总之感染检测的结果要能解释临床症状,如果不能解释或者解释不够完整则不排除检测结果有遗漏甚至是错误的可能。

本质上和遗传疾病基因检测是一样的,每个受检者都可能会检出多个基因突变,但如果基因突变不能很好的解释临床症状,则有可能意味着该基因突变并非是致病突变。医学诊断结论是需要证据的,对于感染检测来说也不例外。

此前也断断续续地有学者呼吁改革现在的科研考评体系,经过此次新冠病毒的沉重打击之后,政府肯定会更加意识到远离实用价值唯文章是论的科研考评体系确实存在一些不足。

所以接下来政府大概率会加大对产学研联合方面的支持,即那些能够把科学研究和临床研究转化成真正有价值的产业应用的人士和团队会获得更多的支持,所以完全不排除那些有能力有想法的专业人士如医生、科研人士等会抓住这个机会从而做出一番利国利民的贡献,故此建议该行业的公司可以重点寻求这方面的合作机会加速自己的产品研发推出进度。

3、反对的第三条理由可能是很多病菌感染之后导致的症状和各种检查指标很相似,所以几乎不能区分,最终还得依赖医生的临床判断。

首先,大医院里经验丰富的医生或许是可以仅根据一个病原清单就能做出很好的判断,但是那些非顶级大医院的医生可能就未必了,不同的病菌会导致哪些可能的症状未必都能熟记于胸,该使用哪些药物也未必全都能记得清楚明白,对于感染特别是急性感染患者来说,如果能尽快确诊是不是意味着更少的伤害和更小的代价?

所以与大医院合作可能更多的是广告效应、研究和完善产品方面的合作,大医院是 KOL,是帮助训练完善产品的资源,而真正能够积少成多带来大规模收益的可能反而是大量的非顶级医院。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成熟应用上述设想并非不可能,而且把依赖少数人的经验转化成可大规模普及使用的产品就是科技发展的使命之一。

在传统的临床病原检测方法中能够检测的病原数有限,所以对医生的事前判断要求比较高,故有时候是医生先做判断然后再采集标本检测以验证其设想,而对于 mNGS 而言,由于检出的各种潜在病原可能较多,所以如果医生决定采用此技术方案,则理论上对其事前预判是何种病原感染的能力要求会降低。

但这也就意味着判断哪一个才是致病元凶这个环节的执行有可能就会被延迟到病原序列检出之后,该判断过程自然就要求是一个获取更完整的信息以做出决策的交互过程。

如果再把送检时间间隔算上之后患者的病情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考虑进来之后,那么在分析结果时和医生进行交互以获得完整的患者信息以及进行细节层面的鉴别诊断就显得更有必要了,如果此时有一个完善的辅助决策系统其价值将会不言而喻。

相较于遗传疾病基因检测,从某种程度上看病原检测会更加复杂,遗传疾病基因检测的标本类型主要是血样,检查的是通常是静态的基因序列,所以一般情况下检测结果不会随标本类型的变化而变化,而病原检测则复杂得多。

仅是不同感染部位在什么时机用什么方式采集几份标本都有许多讲究,更别提在判断致病菌时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许多其它信息和病原的背景知识了,所以这个决策过程本身就很烧脑,导致很多时候不可避免地带有探索试验的意味,所以如果能有一套辅助决策系统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经验不够丰富的医生来说。

其次,有时候患者的症状很复杂,可能是多部位甚至是全身性的症状,这种情况下不排除患者同时感染多种病菌的可能,如果全依靠人工经验判断,很难保证没有疏漏。而即便是只有主要身体部位感染的情况,检测产品提供该功能也并没有带来坏处。

再次,就算退一步说,即便给到医生的检测结果不包含上述信息,那么对于外送检测模式来说,如果能把上述信息融入到报告编写系统中也能提高检测质量和交付效率,对报告编写者的经验依赖会更少,这有利于提高产能,而产能在关键时期就更有价值了。

补充一点,关于给出用药建议可能会牵扯抗生素厂家和医生的利益,首先,这就要求检测产品可能需要支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候选治疗方案的配置;

其次,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如果是以患者受损为前提那注定了迟早是会被改变的,通过重构利益分配关系而获利的商业例子咱们不少见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4、现在大家的产品形态几乎都长一个样,虽然各自都号称自己有独到之处,但也不排除有不少公司甚至连分析流程也相同。

那么如果哪一家公司能率先在分析流程和产品形态上增加上述特性并借以适当的口碑和品牌经营,他后续就能在众多的同质化产品中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市场。所以不排除未来会有玩家通过上述我提到的差异化特性寻求市场出路。

5、感染检测类产品的时效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但对于外送检测来说时效性高只是其中一个竞争优势,而且一旦离开实验室的实时性覆盖半径,时效性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

这个时候如果有其它独具特色的产品特性加持则在同质化的竞争中会取得一些优势,也就是说产品之间的竞争是多种维度上的竞争,单一产品特性的护城河并不够深。

总之,上述提到的几点是患者、医生、公司、科学研究等多方共同受益的事情,其带来的价值不言而喻,就如我曾反复强调过的要始终盯着终极目标去(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不要人云亦云去跟风做同质化的产品,而且当业界的所有基础元件都准备就绪之后一定会有人做集大成者,所以我相信这些事情迟早会有人做,由于我只是通过各家的报告形式来总结所以甚至不排除已经有公司在这么做了。

历史告诉我们很多在当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最终都变成了现实,所以请问谋眼下还是谋未来、谋一时还是谋一世?


作者:忠言逆耳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忠言逆耳乎」

*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邮箱:biomart@dxy.cn),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编辑: z翟某某    来源:忠言逆耳乎

大咖营销问诊

2020 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仅考验着每个人的免疫力,也让很多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丁香园丁香通特邀请一批行业大咖推出「营销问诊」,为您解答营销困惑。

点击大咖,查阅大咖简介和已问答问题。

问诊流程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提问,由丁香园丁香通团队联系大咖进行问题咨询,解答会通过邮件形式回复给提问者,并同步在大咖页面。

问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