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为奇怪的结果发愁吗?老板问起来我该怎么答?我该如何搞定我的曲线?想解决 qPCR 的曲线难题,请听小 V 细细讲解~qPCR 曲线异常问题通常分为两大类:扩增曲线异常、融解曲线异常。 扩增曲线异常这个问题可能涉及到多种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 6 种:(1)扩增曲线不光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扩增信号太弱,经系统矫正后,就产生这样抖啊抖的线,小 V 建议大家提高模板浓度重复实验。二是仪器本身的问题,可能在扩增过程中仪器出现了波动或者本身该检测孔出现了异常。 (2)扩增曲线断裂或下滑比较典型的曲线下滑如上图所示,主要原因是模板浓度太高了,在基线期内就起峰了,仪器会默认起峰的线条仍为基线部分,将扩增曲线往基线位置下拉,因此你的曲线就趴下来啦~这种情况大家也不要慌,可以减小基线终点(例如基线期默认 3 - 15 个循环,改为 3 - 10 个循环),重新分析数据,一般都能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3)个别扩增曲线骤降这是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反应管内若留有气泡,温度升高后会导致气泡破裂,使仪器检测到的荧光值突然降低。所以大家进行扩增反应之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反应管内是否有气泡残留。 (4)扩增
充分的准备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那么,qPCR 实验需要提前做好哪些了解呢? 试剂的储存条件市面上大多数 qPCR 试剂推荐 - 20 ℃ 避光长期储存。Vazyme 的 ChamQTM 和 AceQ® 两个系列的 qPCR Master Mix,长期储存应置于 - 20 ℃ 避光,解冻后可于 4 ℃ 短暂存放;避免反复冻融。 原始模版稀释倍数尽量选择 Ct 值落在 15 - 28 范围的稀释倍数作为原始模板稀释度。 反应体系与次数推荐 20 μl 体系,Vazyme ChamQTM/AceQ® QPCR Master Mix 5 ml 可供 20 μl 体系 500 次反应。 模板的上样量若直接使用 cDNA 原液作为模板,建议使用体积不超过 qPCR 反应总体积的 1 / 10!当复孔之间重复性不佳时,可将模板做适当稀释后以大体积加入反应体系,可有效提高实验重复性。看小 V 做的实验,是不是重复性爆表啊~~~ 预变性时间常见的 qPCR 试剂预变性时间从 30 sec - 15 min 不等。科学家们为了封闭常温下酶的活性,使 qPCR 产生非特异性扩增的概率降到最低,想出了这种只
荧光定量 PCR 的主要用途之一是相对定量,而提到相对定量,必然离不开内参,那什么是内参基因?为什么相对定量必须使用内参?如何选择正确的内参基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内参的那些事。 什么是内参?内参基因,也称为管家基因,其编码蛋白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蛋白质。它的表达水平不受任何内源性与外源性因素的影响。管家基因高度保守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持续表达,稳定表达于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中。 为什么相对定量必须使用内参?那内参基因与相对定量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通过以下实验案例一起了解一下。实验目的:测定肝癌细胞 X 基因相对于正常肝细胞的表达量。通过荧光定量检测可得:肝癌细胞中 X 基因的 CT= 25,正常肝细胞中 X 基因的 CT= 26,所以,利用表达量倍数计算公式 2-△CT计算,发现肝癌细胞中的 X 基因表达量是正常肝细胞表达量的 2 倍。但是,上面这个定量结果检测有效的前提是:必须保证两盘细胞的细胞数量完全一致;RNA 提取、逆转录以及定量效率及操作必须完全一致;不存在操作误差等。这显然是无法达到的。 那如何才能使这些误差不影响 X 基因表达检测的真实性呢?这时,为了将样
膜蛋白在生物体的许多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量转换、信号转导及物质运输等。据估计大约有 60% 的药物作用靶点是膜蛋白。大多数膜蛋白的含量较低, 另外用于溶解细胞膜上 GPCR 的高浓度洗涤剂进一步限制了下游的纯化方法。传统的色谱方法,如离子交换或疏水色谱,对于从稀释的含清洁剂的溶液中纯化大量蛋白质是无效的。膜蛋白的纯化仍是目前很多科研工作者遇到的难题之一。今天,我们就跟大家分享一篇膜蛋白纯化实例。人大麻素受体 CB2 是一种完整的膜 G 蛋白偶联受体 (GPCR),主要表达于免疫源细胞。它涉及炎症、神经退行性疾病、肥胖和疼痛等代谢途径的调节,因此也是药物开发的一个重要靶标。在本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亲和标签开发的新纯化方案能够有效分离宿主细胞中低表达的重组 GPCR。该方法适用于制备毫克量的稳定同位素标记受体,用于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研究。 一、实验设计思路1、CB2 表达载体构建: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标签位置,作者对 Linker 和 Twin-Strep-tag 标签位置进行了不同的设计。2、E.coli 系统表达 CB2 蛋白及膜蛋白制备,测定 strep-ta
无论是出于科研还是工业目的,成功的表达并且纯化所需的蛋白,都是进一步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在质上和量上有所不同,选择一个合适的纯化系统,来生产并纯化所需质和量的蛋白,值得慎重考虑。一套合适的纯化系统,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更可以节省蛋白样品。 亲和层析法将目的蛋白从其他细胞组分中纯化出来的方法多种多样,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亲和层析法。在其中,通常的方法是将目的蛋白与一段特殊的短肽或蛋白,也就是亲和标签所融合。这种亲和标签针对配体有特殊的亲和力。而配体可以是固定在层析基质上的其他蛋白质,小分子或是金属。当融合有亲和标签的蛋白通过标签-配体作用结合再层析基质上时,通过洗杂步骤,即可去除掉其他的细胞成分。为了洗脱所需要的蛋白质,通过改变缓冲液的条件,如 pH,或通过竞争亲和标签和配体连接的方法来进行。 但怎样的纯化是较为成功的呢?仅达到所需的质量量级,如毫克级(或克级)即可满足吗?这些并不简单。质在蛋白纯化中同样尤为重要,比如,就蛋白的生物活性和纯度而言,通常会有所要求。以下我们来讨论并且比较 2 种技术:His-tag 系统和 Strep-tag® 系统,都使用了亲和层析法来纯化得到
蛋白纯化的方法很多,如层析法、电泳法、超离心法、超滤等,其中蛋白质亲和层析法通常只需要一步操作便能将目标蛋白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且纯度很高,因而备受实验者的青睐。在进行蛋白表达时,选择合适的标签有利于蛋白的纯化,促进蛋白的可溶性,因此了解几种常用的蛋白纯化标签很重要。一般来说,常用的蛋白纯化标签主要有 His tag、GST tag、MBP tag、NusA tag、Strep tag 等,那么这些蛋白纯化标签有什么不同之处呢?His tag(组氨酸标签) 融合蛋白是目前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其优点是标签小,纯化步骤简便,纯化条件温和,能纯化可溶性/包涵体蛋白,一般不会影响蛋白的功能结构,且可以纯化出大量的目标蛋白,但该标签不适合易氧化蛋白或膜蛋白的纯化。GST tag(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 的洗脱条件温和,有助于保持蛋白功能活性,适合 pull-down 检测,具有很好的线性动态范围。但缺点是分子量较大,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的功能和下游实验。另外,如果蛋白不可溶,很难用变性的方法进行纯化。 MBP tag(麦芽糖结合蛋白标签) 可以减少目标蛋白的降解,增加蛋白的表达量和稳定性,提高表达产物的
在蛋白纯化的过程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分泌到真核细胞培养基上清中的标签蛋白,纯化时非常的具有挑战性? 实验用到的高密度细胞培养基,会将 IMAC 填料上的固定化金属离子剥离,导致在蛋白纯化的过程中,纯化效率较低。除此之外,目的蛋白浓度较低也增加了纯化的复杂程度,较大的上样体积,从而又导致了金属离子的脱落,使得纯化难度增加。那么,上样体积会对纯化效率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之前的蛋白结构解析前沿进展线上沙龙中,IBA Lifesciences 的蛋白质产品与分析总监 Dennis Karthaus, 分享了他们的实验。 一、实验设计选择三种经常用到的表达系统:Expi293TM – protein expression in HEK293 cells ExpiCHOTM - protein expression in CHO cells ExpiSfTM – protein expression in insect cells分别在 293,CHO,和 Sf9 细胞中表达 mCherry-His 和 mCherry-Twin-Strep-tag® 蛋白,使用 Expi Super
在辛辛苦苦进行了表达和纯化目的蛋白后,我们不免会面临另一个问题:如何储存纯化后的蛋白呢?如果不加注意,就会有前功尽弃的可能。首先,储存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蛋白质的稳定性,以及后续实验使用蛋白质的时间和用途。储存时需要避免接近蛋白质稳定极限的储存条件(例如极端 pH 或者接近蛋白质等电点的 pH)。其次,避免添加会干扰后续实验的成分。 保存方法1. 短期保存(24 小时内)大多数的蛋白质可以保存在 4°C。2. 在 4°C 超过 24 小时 需要考虑对蛋白样品灭菌过滤(使用 0.22 µm 过滤器),或者加入抑菌剂(例如 0.1% 叠氮化钠)以避免细菌生长。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蛋白质都能在 4°C 长时间保持稳定。3. 长期保存(一周以上)需要将蛋白样品冻存。使用液氮或者干冰/乙醇混合物将其快速冷冻避免蛋白质变性。可以将样品分装至多个管子中,来避免反复冻融可能造成的活性降低或影响结构。可以添加几种稳定剂,如甘油(5 - 50%(w / v)),血清白蛋白(10 mg / ml),还原剂(例如 1 mM DTT)和配体(其性质和浓度取决于靶蛋白的性质和浓度)。4. 保存几个月 可以将其保存在
随机引物适用于长的或具有发卡结构的 RNA。适用于 rRNA、mRNA、tRNA 等所有 RNA 的反转录反应。主要用于单一模板的 RT-PCR 反应。Oligo dT适用于具有 PolyA 尾巴的 RNA。(原核生物的 RNA、真核生物的 Oligo dT rRNA 和 tRNA 不具PolyA 尾 巴。)由于 Oligo dT 要结合到 PolyA 尾巴上,所以对 RNA 样品的质量要求较高,即使有少量降解也 会使全长 cDNA 合成量大大减少。 基因特异性引物与模板序列互补的引物,适用于目的序列已知的情况。天为时性引物代公司的 SuperScript One-Step System 特别适合于与基因特异性 引物连用。 PCR 扩增后出现的条带与预计的大小不一致,或大或小,或者同时出现特异性扩增带与非特异性扩增带。 原因建议引物引物特异性差重新设计引物,改变引物的位置和长度,增强其特异性或使用巢式 PCR引物浓度过高适当减少引物浓度Mg2+ 浓度Mg2+ 浓度过高适当降低 Mg2+ 浓度,从1mM 到 3mM,间隔 0.5mM 进行一系列反应,确定对于每个模板和引物对的最佳镁离子
基因表达的检测有几种方法。经典的方法(仍然重要)是根据在细胞或生物体中所观察到的生物化学或表型的变化来决定某一特定基因是否表达。随着大分子分离技 术的进步使得特异的基因产物或蛋白分子的识别和分离成为可能。 随着重组 DNA 技术的运用,现在有可能检测。分析任何基因的转录产物。目前有好几种方法广泛应用于 于研究特定RNA分子。这些方法包括原位杂交、NORTHERN凝胶分析、打点或印迹打点、S-1 核酸酶分析和RNA酶保护研究。这里描述 RT-PCR 从 RNA 水平上检查基因表达的应用。RT-PCR检测基因表达的问题讨论关于 RT-PCR 技术方法的描述参见 PCR 技术应用进展, 在此主要讨论它在应用中的问题。理论上 1μL 细胞质总 RNA 对稀有 mRNA 扩增是足够了(每个细胞有1 个或几个拷贝)。 1μL 差不多相当于 50-100,000个典型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所含RNA的数 量,靶分子的数量通常大于50,000,因此扩增是很容易的。该方法所能检测的最低 靶分子的数量可能与通常的 DNA PCR 相同;例如它能检测出单个 RNA 分子。 当已知量的转录 RNA(用 T7R
一、知识背景1. 基因表达:DNA——RNA——Protein单拷贝基因表达存在逐步放大机制,如一个蚕丝心蛋白基因——104 个丝心蛋白 mRNA(每个 mRNA 存活 4 d,可以合成 105 个丝心蛋白)——共合成 109 个丝心蛋白 。因此单拷贝基因的 mRNA 表达水平对于其功能水平的调控是非常重要的。 2. PCR 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在模板、引物和四种脱氧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依赖于 DNA 聚合酶的酶促反应,其特异性由两个人工合成的引物序列决定。反应分三步:A.变性:通过加热使 DNA 双螺旋的氢键断裂,形成单链 DNA;B.退火:将反应混合液冷却至某一温度,使引物与模板结合。C.延伸:在 DNA 聚合酶和 dNTPs 及 Mg2+存在下,退火引物沿 5‘ —— 3’ 方向延伸。以上三步为一个循环,如此反复。 3. 逆转录酶和 RT-PCR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是存在于 RNA 病毒体内的依赖 RNA 的 DNA 聚合酶,至少具有以下三种活性:(1)依赖 RNA 的 DNA 聚合酶活性
许多试剂检测都涉及到标准曲线的问题,标准曲线做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结果,甚至是关系到实验的成败,那么究竟如何绘制或制作标准曲线呢?一、做标准曲线样品检测时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1、样品的浓度等指标是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来的,所以首先要把做标准曲线看作是比做正式实验还要重要的一件事,否则后面的实验结果无从谈起。2、设置标准曲线样品的标准浓度范围要有一个比较大的跨度,并且要能涵盖你所要检测实验样品的浓度,即样品的浓度要在标准曲线浓度范围之内,包括上限和下限。而对于呈S型的标准曲线,尽量要使实验样品的浓度在中间坡度最陡段,即曲线几乎成直线的范围内。3、最好采用倍比稀释法配制标准曲线中的标准样品浓度,这样就能够保证标准样品的浓度不会出现较大的偏离。4、检测标准样品时,应按浓度递增顺序进行,以减少高浓度对低浓度的影响,提高准确性。5、标准曲线的样品数一般为7个点,但至少要保证有5个点。6、做出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因实验要求不同而有所变动,但一般来说,相关系数R至少要大于0.98,对于有些实验,至少要0.99甚至是0.999.二、选择什么方程去拟合用于免疫检测的所谓“标准曲线”其实称为拟合曲线比较合
一、免疫荧光技术中标本制作的基本程序近似于酶免疫组化,不同点如下:1、免疫荧光不需要使用双氧水处理,封闭和一抗孵育与其相同。2、免疫荧光的二抗使用不同荧光标记的二抗孵育,孵育时间根据抗体的工作浓度确定。3、二抗孵育之后充分洗片后即可贴片、封片和观察。4、免疫荧光在封片时常使用专用封片剂或甘油:0.01M PBS (1:1)。条件许可,建议购买抗淬灭的封片液,使标本可以保存更久。5、荧光抗体的孵育以及后续处理需要避光。6、荧光抗体染色假阳性可能会多,需要分别设定阳性和阴性对照。 二、注意事项1、荧光染色后一般在 1h 内完成观察,或于 4℃ 保存 4h ,时间过长,可能会使荧光提前衰退。2、每次试验均需设置以下三种对照:(1) 阳性对照:阳性血清+荧光标记物;(2)阴性对照:阴性血清+荧光标记物;(3)荧光标记物对照:PBS +荧光标记物。 三、免疫荧光双标的经验之谈1、选取一抗时,要求来源于两种不同的动物,我用的是来源于家兔和大鼠的抗体,二抗则是不同荧光信号标记的,我用的是 donkey anti-rabbit-FITC(绿)和donkey anti-rat-Tex-Red(红)。2、
简介免疫细胞是一组不均一的细胞群体。各种特定的细胞群其细胞表面表达有各自特异的表面标志分子,利用这些特异的表面标志,可以鉴定、分离和纯化相应的细胞群。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诞生和免疫标记技术(特别是荧光标记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应用,使利用仪器的方法检测特异的细胞膜表面分子成为可能。本章介绍的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技术就是采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并结合光学检测和计算机分析技术而产生的鉴定和分离特定细胞亚群的技术。原理流式细胞仪(flowcytometer)是一种能够探测和计数以单细胞液体流形式穿过激光束的细胞检测装置,由于在检测中使用的细胞标志示踪物质为荧光标记物,因此,用来分离、鉴定细胞的流式细胞仪有被称为荧光激活细胞分类仪(fluorescenceactivatedcellsorter,FACS),是分离和鉴定细胞群及亚群的一种强而有力的应用工具。其原理是在一组混合的细胞群中,加入特异的针对特定靶细胞表面分子的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这种特异单克隆抗体与其对应的抗原靶分子结合,结合后的荧光标记抗体停留在特定细胞的表面,称为荧光抗体标记的靶细胞;将含有被标记细胞的混合细胞群
对于养细胞的人来说,“黑胶虫”、小黑点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耳边或细胞中,每个人对于黑胶虫的认识都观点不一,现在仍存在许多争议。如今见于各大论坛的帖子也久未更新,我就自己养细胞过程中对“黑胶虫”的认识做一个总结,不足之处欢迎拍砖! 刚开始养细胞的时候,经常碰到有一些小黑点,有人认为是细胞死亡后裂解的碎片,有人认为是支原体污染,有人认为是黑胶虫。首先有没有黑胶虫呢?附件中有黑胶虫视频,大家可以看一下,养的很好!据我观察,的确黑胶虫刚开始会使细胞形成许多空泡和碎片,并形成许多小黑点,主要呈布朗运动,这个时候比较难鉴定,但是如果在高倍镜下观察到呈视频中直线运动的虫子,那必定是黑胶虫无疑! 如果你的细胞有保种过,建议重新复苏,放弃治疗!如果是原代培养的细胞或比较珍贵的情况下,需要抢救怎么办?双抗是没有用的,本人尝试过“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亲测可用!另外一位战友也有提到,一并贴在这里http://www.dxy.cn/bbs/topic/25761395?keywords=%E9%BB%91%E8%83%B6%E8%99%AB 以上药物主要参考以下文献 Gray,
通过在论坛中和站友们的交流,我发现很多求助细胞的站友培养细胞时间并不长,部分站友甚至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仅靠课本知识和少量指导就开始尝试培养细胞,在培养过程中难免遇到不少问题,最常见的便是细胞污染。本人从读研开始接触细胞培养到现在近十年,从最开始的向实验室师兄师姐学习,到后来工作后和其他同事之间相互交流,在细胞培养这块还略有心得,所以我就个人的经验谈下我是如何防治细胞污染的,希望能帮到大家。 无论新人还是老手,在细胞培养过程中都可能遇到细胞污染的情况。那对于细胞污染,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预防,因为细胞一旦污染,想救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救活,细胞状态也会变差,进而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我这边先来讲讲如何预防。生物安全柜是细胞处理的主要场所,而培养箱是细胞生长的主要场所,所以细胞污染通常就发生在这两个地方。那么在使用生物安全柜和培养箱时如何做好预防措施呢? 首先,所有进入安全柜的东西都要尽可能保证无菌。如果实验室条件允许,那直接购买商品化的试剂和耗材是最稳妥的,例如Gibco、Hyclone的试剂,Eppendorf、Corning的耗材,这些大品牌的试剂和耗材一般只要是
关于如何鉴定收到的新细胞是否有污染,很多站友,特别是新接触细胞培养的站友通常没有太多经验,在此我分享下我这边接收到新细胞后是如何判断是否有污染的。一、肉眼观察以下几项:1. 细胞瓶身:如果瓶身上没有裂缝,正常;如果瓶身上有裂缝,则污染几率非常大。2. 培养基颜色:如果培养基颜色是红色或者粉色,正常;如果是橙色,则可能是污染或者细胞过密;如果是黄色,则污染几率非常大。3. 培养基澄清度:如果培养基澄清,正常;如果有少许漂浮物,则可能是污染或者有细胞凋亡;如果培养基很浑浊,甚至出现絮状物,则污染几率非常大。二、进行显微镜下观察(通常观察前需先静置细胞1-2h)显微镜下可以清晰观察到细胞是否有菌类污染,菌类污染通常分为杆菌、球菌和霉菌,为了方便大家分辨,我特地找了之前收到有典型污染的细胞照片,希望能帮助大家判断。1. 杆菌常见的有大肠杆菌,长度通常在2-5um左右。2. 球菌常见的有葡萄球菌,直径通常在1-2um左右。3. 霉菌常见的有毛霉,菌丝宽2-10um左右,长度短则几十um,长则可达几mm。 需要提醒的是,因为运输过程中细胞离开了其正常生长所需要的环境,部分细胞会出现凋
污染的类型 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不仅仅指微生物,而且还包括所有混入培养环境中的、对细胞生存有害或造成细胞不纯的物质,包括生物和化学物质。 一、细菌污染 细菌污染是实验室细胞培养中常见的污染,即使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了抗菌素(一般为预防剂量),也可能因为操作不慎而引起污染。最常见的有革兰氏阳性菌,如枯草杆菌以及大肠杆菌、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又以白色葡萄球菌较常见。 培养细胞受细菌污染后,会出现培养液变混浊,pH改变。也有的培养液肉眼观察无多少改变,只能在镜下发现菌体才知污染。所以,每天应仔细观察。污染后细胞发生病理改变,胞内颗粒增多、增粗,最后变圆脱落死亡,造成试验失败和细胞株(系)丢失。 二、真菌污染 真菌污染是细胞培养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尤其在霉雨季节进行细胞培养更易污染。最常见的真菌有烟曲霉、黑曲菌、孔子霉、毛霉菌、白色念珠菌和酵母菌。 培养细胞受真菌污染后,可见培养液中漂浮着白色或浅黄色的小点,有的散在生长,培养液一般不发生混浊;倒置显微镜下可见丝状、管状或树枝状的菌丝纵横交错在细胞之间或培养基中,有的呈链状
细胞培养中的污染化学污染化学污染是一些对细胞有毒性的或对细胞产生刺激的化学物质。这些污染一般来自于没有洗净的器皿、不纯的化学试剂和质量较差的蒸馏水等。化学污染中比较引人注意的是细菌内毒素。它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死亡后解体释放出的疏水性的细胞壁组成物质,对塑料等疏水性强的物质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细菌内毒素可刺激部分细胞产生一些激素或细胞因子,对细胞生长和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细菌内毒素是临床上的最主要的热原(即注射到动物体内会导致动物发热),所以通过细胞培养生产的疫苗、细胞因子等用在临床上的药品的生产过程中更是要避免细菌内毒素的污染。生物污染生物污染包括比较容易发现的细菌、霉菌和酵母的污染,和较难发现的病毒、支原体和其他细胞的污染。细菌、霉菌和酵母到处存在,它们能在合适的环境中非常快速的生长。这些污染比较容易观察到,它们往往会使其污染的培养液产生可见的变化,或者通过显微镜观察就可以看见。由于病毒有种属特异性,所以病毒污染的概率比较小。但是病毒污染难于发现,因为病毒颗粒特别微小,一般的实验室都没能力检查细胞培养中污染的病毒。由于病毒一般潜伏在细胞内,对整个细胞培养不是致死的,所以它可能会使研究人
丁香园网友simon的观点:支原体是一种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最小直径0.2um)并独立生活的微生物.约有1%可通过滤菌器。支原体无细胞壁形态呈高度多形性.可为圆形、丝状或梨形。支原体形态多变,在光境下不易看清内部结构。电镜下观察支原体膜为三层结构.其中央有电干密度大的密集颗粒群或丝状的中心束。支原体多吸附或散在于细胞表面和细胞之间。横断面与细胞微绒毛相似,但微绒毛电子密度比支原体小,且中央无颗粒群或中央束。支原体代谢需固醇类物质、部分种类需要精氨酸、O 2或葡萄糖,每一种支原体都有自身持点。多数支原体适合于偏碱条件下生存(PH7.6—8.0),对酸耐受性差。对热比较敏感,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支原体污染细胞后.培养液可不发生混浊.多数情况下细胞病理变化轻微或不显著,细微变化也可由于传代、换液而缓解.因此易被忽视。但个别严重者,可致细胞增殖缓慢.甚至从培养器皿脱落。为确定有无支原体污染可做如下检酗:①相差显微境检测:将细胞按种于事先放置于培养瓶内的盖玻片上,24h后取出,用相差油镜观察.支原体呈暗色微小颗粒位于细胞表面和细胞之间。②荧光染色法:荧光染色用能与DNA特异性结合的荧光染料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