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共聚焦法检测外源性TFPI-1与大鼠MsC膜上TF的结合情况外源性加入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1,TFPI-1)能够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发生凋亡。TFPI-1是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天然抑制物,TFPI-1的Kunitzl结构域能与TF-Ⅶa复合物结合。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膜上有TF的 ...
亲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Thy-1肾炎过程中肾小球内TFPI-1的表达TFPI-1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除具有抗凝作用外,还有抗炎、抗血管生成、 抗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功能。研究证明,系膜细胞能分泌TFPI-1。为研究TFPI- 1是否对肾小球肾炎具有一定的疗效,首先应用亲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在大鼠Thy-1肾炎过程中TFPI-1的表达情况。 1.方法 (1 ...
细胞凋亡与肿瘤发生 肿瘤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正常细胞恶变的结果。导致肿瘤发生的外源性因素包括化学、物理、致瘤性病毒和真菌素等,内源性因素则包括肌体的免疫状态、遗传因素、激素水平、DNA损伤、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等。归根到底,导致肿瘤发生的核心因素是基因调控的失常,典型表现是肿瘤细胞增殖和死亡速度之比的失衡,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细胞凋亡的抑制。 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 ...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研究 细胞凋亡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性论文发表于1972年,3位科学家(JohnKerr,AndrewWyllie,A1astairCurrie)对此功不可没。Kerr在研究肝供血和肝组织结构时首先提出“凝固性坏死”(shrinkagenecrosis)的概念。他发现结扎大鼠肝左叶与中叶的门静脉后所形成的肝叶萎缩与一般情况下的“坏死”不同。肝叶萎缩过程中肝细胞逐渐 ...
免疫印迹法检测MAPK信号通路表达改变 肾小球硬化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是细胞外基质(ECM)的异常沉积。转化生长因子p1(TGF-B1)在ECM沉积中起作用,并与MAPK信号通路有密切关系。醛糖还原酶(AR)是多元醇代谢通路中的限速酶,研究证实AR基因为大鼠肾小球肾炎及肾脏硬化过程中系膜细胞(MsC)的TGF-6l反应性基因之一。以蛋白质印迹检测正常MsC、AR转基因MsC、应用醛糖还原酶抑 ...
免疫荧光单标记和双标记的方法 l免疫荧光单标记方法 免疫荧光单标记是指只标记一种蛋白质分子,方法比较简单,只要按照染色步骤去做,通常不存在太多的问题。但要注意固定液的选择,固定液选择的合适与否,可能会直接影响染色结果。具体染色方法如下。 1)所需材料与试剂 (1)培养在盖玻片或玻璃培养皿中融合程度达到60%一70%的细胞。 (2)一抗、FITC或TRITC标记的二抗 ...
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研究 1980年,Wyllie率先报道了凋亡细胞DNA的有序降解。凋亡早期,内源性核酸内切酶(endonuclease)活化后剪切染色质DNA。DNA的有序降解表现为形成180―200bP整数倍的寡聚核甘酸片段,在琼脂糖电泳中产生经典的“梯形条带”。染色质DNA的断裂多为单链断裂,断裂的位置大部分位于核小体之间的连接部位,因此容易造成核小体之间散布一系列的单链切口,这也是 ...
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精密仪器设备层出不穷,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迅速进入到基因调控和蛋白激活及其引起的信号转导途径等微观变化,对凋亡的研究也更趋向于凋亡的分子机制和动态的过程变化。与此同时,20世纪肿瘤的研究在经历了70年代的癌基因时代、80年代的抑癌基因时代,到了90年代则进入了多基因,或者信号转导网络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大 ...
细胞凋亡的原理和概念 细胞凋亡的过程可以划分为诱导期、效应期和执行期。诱导期是指细胞接受各种凋亡信号的过程;效应期是指凋亡信号引起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改变并激活关键性信号分子的过程;执行期则是被激活的水解酶切割细胞内底物并引起细胞形态学改变,细胞最后裂解的过程。细胞凋亡是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特别是哺乳动物细胞的凋亡是由特定信号引起的,其过程涉及上百种基因的协作。参与细胞凋亡的基因往往具有多 ...
线粒体和凋亡 Mitchell于1967年提出了线粒体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的作用,据此在197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此后线粒体的功能被定性为细胞的“动力工厂”,通过氧化磷酸化为细胞提供能量,因此不再受到重视。直到后来发现凋亡相关基因Bcl-2家族位于线粒体表面后,线粒体在凋亡中的作用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很快发现线粒体与凋亡的关系极其密切。凋亡诱导基因Bcl―2家族的不同家族成员与线粒体表 ...
生长因子与抗凋亡信号通路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是具有刺激细胞生长活性的细胞分泌蛋白。生长因子与细胞表面的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引起多种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激活,最终导致细胞生长、分化、运动和抗凋亡等生物化学反应的发生。大量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功能异常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最常见的生长因子配体和受体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EGF/EGFR)、肝细胞生长因子/离散因子 ...
死亡受体家族与诱导细胞凋亡的外在通路 死亡受体家族的发现是与肿瘤的治疗密切相关的。早在1868年,人们注意到某些肿瘤患者在受到细菌急性感染时肿瘤会自然消退。后来,人们从细菌中分离到一种使肿瘤消退的毒素,即细菌内毒素(endotoxin)。用这种内毒素处理过的小鼠血液含有诱导肿瘤坏死的因子。1984年,Pennica首先克隆到编码这种血液因子的cDNA,即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 ...
Bcl-2家族与内在凋亡诱导通路 1984年,Tsujimoto等从人类B细胞淋巴瘤细胞异位染色体t(14,18)上克隆了Bcl-2基因。染色体重排使位于18号染色体的Bcl-2基因转移到14号染色体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的下游,其基因表达受IgH调控区控制。作为第一个调控细胞凋亡的癌基因,对Bcl-2功能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细胞凋亡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已发现20余种Bcl- ...
caspase家族 自从确定ced-3在线虫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以后,人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分离哺乳动物同源基因。1993年,Miura等首先发现哺乳动物的白细胞介素-1p转化酶(interleuhn-1Β convertingenzyme,ICE)与ced-3同源,并证实了ICE在哺乳动物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在以后的几年中,有十几种ced-3同源基因被发现。由于某些ced-3同源基因由多个实验室同 ...
p53引起细胞凋亡的机制 作为转录因子,p53可激活上百种基因表达,这些户53靶基因直接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DNA损伤的修复,以及细胞衰老、分化及细胞凋亡的调控。发现p53靶基因对p53功能研究至关重要。cDNA差异显示技术和DNA芯片技术的应用对p53靶基因的发现提供了巨大帮助。目前发现的参与细胞凋亡调控的夕53靶基因已有数十种,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死亡受体类,如Fas和DR5/kill ...
p53基因的激活 p53是非常重要的抑癌基因。半数以上的人类肿瘤有高频率的p53基因突变或其他形式的功能失常。p53基因敲除的小鼠可发生多种肿瘤,进一步证实了p53基因异常与肿瘤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那么p53是如何抑制肿瘤发生的呢?p53被誉为基因组的卫士(guard“genome)。当DNA受到损伤时,p53基因被激活,导致细胞周期阻滞(cell cyclearrest),并启动DNA ...
凋亡与抗肿瘤治疗的策略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个体差异、器官差异和致癌因素的差异都会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产生重要的影响。正是这一复杂性给肿瘤的治疗带来了很多困难。尽管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甚至有争议,但是有一点共识便是肿瘤是恶性细胞“增生过度,凋亡抑制”的结果。肿瘤增生所产生的恶果显而易见:增殖过度的肿瘤压迫邻近器官,并造成侵袭和转移。凋亡是消除突变和损伤细胞 ...
p53诱导的细胞凋亡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的化疗、放疗及生物学疗法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这些手段的主要机制在于利用化学药物、放射线或免疫制剂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因而研究细胞凋亡在肿瘤治疗中极为重要。许多抗肿瘤药物或制剂如DNA交联剂、抗代谢药物和I/Ⅱ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等都是通过激活p53来诱导细胞凋亡,但对p53突变的肿瘤则效果不甚理想。而紫杉醇主要针对突变的p53发挥作用。因此,针 ...
使用显微镜通过形态学检测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的检测有定性或定量两类方法。定性可以通过形态学观察,包括光镜、电镜和荧光显微镜等,也可以通过琼脂糖电泳来检测特征性DNA梯形条带。定量研究的首选方法为流式细胞仪。原位末端标记法则既可用于定性,又可用于半定量。此外,相比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技术提供了更高的分辨率,并可以作一定程度的断层扫描,利用相应的软件可以把图像压缩成三维立体图形。荧光显微镜和( ...
双苯咪唑类的Hochest-33342和33258及 JC-1染色双苯咪唑类的Hochest-33342和33258 该染料可渗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与DNA结合,使之染色。凋亡细胞对该染料的摄取增高,染色后呈强蓝色荧光。其实验方法如下。 (1)细胞培养及凋亡的诱导:将细胞接种在10cm的培养皿中(106细胞),在适当的时机诱导细胞凋亡。 (2)收集细胞:悬浮生长的细胞可直接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