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审签血细胞分析报告中发现与红细胞相关的问题

互联网

768
<center>  </center>

有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后,不少操作人员认为所有质量问题均是仪器造成的,与操作人员没有关系,但事实上在上级检验师审签报告时发现许多问题都是由于操作人员的临床基础知识薄弱、业务素质差、缺乏敬业精神,对出现的人为差错缺乏洞察力,导致错误报告在上级检验师审签报告时才被发现。


自从我院1999年使用第一台血细胞分析仪开始,6年来,在对3万多张血细胞分析报告审核签字过程中发现大量质量问题并不仅仅在于镜检,而更多的问题还在于实验室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理论水平的问题重点表现在实验室大多数工作人员的临床基本知识薄弱,在血细胞分析报告审核和血涂片镜检时,因为理论知识的欠缺和经验不足导致的识别能力太差,对许多有问题的检测项目和形态异常的细胞也只能是视而不见,不能将更多的诊断信息提供给临床;业务素质的问题重点表现在对平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善于总结和分析,从事检验工作数10年对同一类问题仍然不能分析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更谈不上如何去解决和克服;敬业精神引起的质量问题重点表现在工作态度不端正,认为检测报告质量如何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是仪器做出来的,所有原因都在于血细胞分析仪本身,从不寻求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在血细胞分析仪普及的今天,仪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已由专人负责,仪器的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都非常满足的前提下,经过长达6年来对审签血细胞分析报告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后得知,真正影响我院血细胞分析检验质量的因素全在于人,现以日本西森美康的KX-21N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为例,将一些在审签报告中发现的引起质量问题的因素逐一分析如下:

KX-21N检测红细胞是利用库尔特原理,根据血细胞是不良导体的特性,在电解质溶液中悬浮细胞颗粒在通过计数小孔时引起电阻变化来进行血细胞计数,同时根据脉冲高低测定每个细胞体积[1]。血红蛋白是利用光电比色原理来测定的,HCT、MCH、MCHC、RDW�SD、RDW�CV是用RBC、Hb、MCV计算出来的。

1、RBC、Hb、HCT、WBC、PLT全部增高

 

 

因WBC和PLT个体差异太大,往往不易发现有人为差错,对单个RBC升高的报告也不易发现人为差错,但在审签连续3张以上RBC升高的报告时,我们应仔细检查一下,凡是科内有技术不熟练的进修生和实习生参与操作时更应高度重视。我院血细胞分析常采用预稀释模式,当上临床病房采集多个标本后回到检验科检测时,由于细胞沉降至离心管管底,假如检测前未充分混匀,测定结果将导致RBC、Hb、HCT、WBC、PLT等多项指标显著升高。假如在临床提供的静脉血中取样进行预稀释模式检测或直接行全血模式检测,取样前混匀不彻底也常引起RBC、Hb、HCT、WBC、PLT等多项指标显著升高。怎样才能彻底混匀,检验科部分工作人员各行其事,全凭自己想象,根本不去实践或不接受曾经通过实践得出的经验指导,实践证实将采血管中的标本颠倒混匀5次以上才能达到彻底混匀。预稀释模式检测时,稀释液加量不足导致RBC、Hb、HCT、WBC、PLT等多项指标显著升高也曾多次发生。一是用移液器代替刻度吸管,因移液器活塞漏气,使所加稀释液的量偏少;另有人将500μl加成400μl,经验丰富者发现这些差错并不难,一是上述检测项目全部升高,二是检测一次后剩余量较少或一份标本不够2次检测。

 

 

2、RBC、HCT降低,MCHC升高

MCHC是用Hb除以HCT计算得来的,当MCHC显著升高时,我们首先应该着重查找引起RBC下降的原因,在实践中曾发现三种原因:由于实验室人员错误地将用于凝血功能分析的25mmol/LCaCl2溶液当成血球稀释液加入预稀释模式检测的离心管中,由于低渗引起了明显的溶血,所测样本的MCHC显著升高,当在审签这些报告时对MCHC的异常产生了疑问,寻找原因时发现离心管中剩余样本不呈混浊悬液状,而呈红色透明状,首先考虑是否引起了溶血,经查才得知出了上述差错。另一次是操作人员将刚加过冰乙酸的刻度吸管当作加血球稀释液的吸管,导致上述情况发生,但其离心管中剩余样本不呈红色混浊悬液状,而呈棕色改变,而另一种原因它不是人为差错造成的,而是标本出现自凝[2]。但如何来对待这样的报告与前面谈到的实验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紧密相关,见表1。

 

 

表11例患者同期相差最大的2次血细胞分析报告(略)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