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那根、地塞米松预防输血反应的效果比较
互联网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0例患者均为输注少白悬浮红细胞4U的患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AA)、急性白血病(AL)、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纤维化(MF)、营养性贫血等,既往有输血反应史、非那根和糖皮质激素过敏史、糖尿病病史、严重感染的患者予以排除,随机分为三组,各组100例,各组的一般情况及疾病构成见表1。三组患者的年龄、输血次数、疾病构成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
1.2 不规则抗体检测 所有输血患者输血前应用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
1.3 输血反应的判定 所有患者均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血红蛋白均在80g/L以下,均输注少白悬浮红细胞。患者输血后体温增高1℃以上,排除感染等其他因素判定为输血反应。
1.4 结果观察 输血前30min、输血后1h、3h、6h记录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皮疹、小便、恶心、呕吐、头痛、腰痛等情况,有不适情况随时记录,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单。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χ2检验。
2 结果
三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3%~4%,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大部分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在输血后1h内。A 组患者中出现输血反应共4例,包括单纯发热1例,发生在输血后20min;单纯荨麻疹1例,发生在输血后1h;发热伴荨麻疹1例,发生在输血后38min;荨麻疹伴恶心、呕吐1例,发生在输血后1.5h。B组患者中出现输血反应共3例,包括单纯发热1例,发生在输血后32min;单纯荨麻疹1例,发生在输血后45min;头痛伴低血压1例,发生在输血后42min。C组患者中出现输血反应共3例,包括单纯发热1例,发生在输血后20min;单纯荨麻疹1例,发生在输血后10min;发热伴荨麻疹1例,发生在输血后46min。三组患者的输血反应除1例外,均发生在输血后1h内,所有出现发热、皮疹的患者予非那根或地塞米松治疗后均皮疹消退、体温恢复正常。三组患者无溶血反应表现。三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3%、3%,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输血前均未检出不规则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