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NCH2CH2COOH。β-氨基酸的一种。虽然在蛋白质的水解物中尚未发现,但与组氨酸等结合形成肌肽。鹅肌肽则存在于动物肌肉中,是尿嘧啶的分解产物。此外,它也是组成泛酸、CoA等的成分,这在生物学上是很重要的。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以游离状态存在,在茶叶、哺乳类的脑水解物中也存在。天冬氨酸经细菌的天冬氨酸脱羧酶的作用下脱羧可生成β-丙氨酸。 ...
HOOCCH2COOH,与琥珀酸结构类似,能和琥珀酸脱氢酶结合成复合体,成为此酶的颉颃性抑制剂。丙二酸对脂肪酸及糖类的氧化和呼吸等有抑制作用,这是因为这一作用可停止的柠檬酸循环。在自然界中,存在于苹果的果实和豆科植物的叶中。游离的丙二酸如上所述是琥珀酸的抑制剂,和CoA结合的丙二酰CoA则是脂肪酸合成的重要前体,此化合物是由乙酰CoA和HCO3-经乙酰CoA羧化酶(EC6.4.1.2)反应生成的 ...
足腺 pedal gland,foot-gland (1)亦称趾腺。系轮虫纲 趾的基部的1对(蛭形目(Bd-elloida)为1—5对)腺体,因从趾端开口处能分泌粘性液体,故又称粘腺。运动时,能使足粘附于他物,而固着生活的轮虫之足腺则包裹身体。(2)系开口于软体动物之足上的单细胞腺的聚合体。可分为:(i)前足腺(anterior pedalgland labial gland):后鳃亚纲和前 ...
足丝 byssus 从瓣鳃类足部略近中央的足丝孔 (byssus orifice)伸出的,以壳基质为主要成分的硬蛋白的强韧性纤维束。借此将贝体固着于岩石或海藻以及其他的动物体上。足丝孔相当于腹足纲的足孔(pedal pore),内有足丝腔(byssogenouscavity)。足丝腔内有许多单细胞腺(足丝腺byssusgland,byssal gland)。其分泌物接触海水则变成足丝。不等蛤、 ...
足神经节pedal ganglion 与侧神经节共同形成软体动物皮部神经中枢,一般在头神经节及侧神经节的后下方有1对,位于食管的腹侧。在腹足类、有肺类中与内脏神经节融合。在斧足类中附着性乃至固着性的种类中,随着足的退化而缩小。在头足类则位于腹侧,与内脏神经节及侧神经节合并,界限不清。 ...
丙酸菌对糖类进行无氧的产生丙酸的发酵。作为丙酸的产生途径,认为是经过由糖开始的艾姆登-迈耶霍夫途径所产生的丙酮酸,而丙酮酸则有如下的变化: 平衡:CH3COCOOH+4H-→CH3CH2COOH+H2O (1)methylmalony-CoA Coboxytransferase (2)malate dehydrogense (3)fumarase (4)succinate dehyd ...
足盘 pedal disc 为有刺胞动物水螅型为附着于他物而扩展成近似板状的部分,与游离端的口盘和两者之间的柱状部相对应。大多在外侧产生细小的突起,有如植物的根样扩展于其他物体的表面,此部分称为匍状茎。珊瑚类中的角海葵属并不固着于其他物体,而是潜入砂中生活,故与上述不同,其相当于足盘之部分不显平扁状,而呈尖状,其前端有一开口,称为反口孔(ab-oral pore) ...
亦称三碳糖,是有3个碳原子的单糖,即C3H6O3。在生物体内糖酸解过程中,同时产生甘油醛CH2OH-CHOH-CHO(glyceraldehyde)、二羟丙酮CH2OH-CO-CH2OH(dihydroxy acetone)的磷酸化型物质。 ...
主要是使糖转化而生成丁醇和丙酮的发酵。菌种为严格厌氧性细菌的丁酸梭菌和丙酮丁醇梭菌,在发酵中可同时产生醋酸、酪酸、乙醇等,并放出CO2和H2。从19世纪末期发现以来,作为工业生产丙酮的方法很受重视。此发酵与酪酸发酵有密切关系。 ...
亦称丙酮粉。是微生物或生物组织,有时是蛋白质,酶的提取物用丙酮脱水的干制品。这是防止生物物质在水的存在下发生破坏变质的一种保存方法,而另一方面,由于脂类物质的溶解作用,难以从生物材料中溶解分离的物质,也可以从这个制品中获得其溶液状态的产品,因此常常被应用于酶化学等方面。 ...
CH3COCOOH,原称焦性葡萄酸(德Brenztr-aubensure),是参于整个生物体基本代谢的中间产物之一。由于α酮酸而反应性强,对许多酶反应都有关系。在动植物的共同呼吸源中,碳水化合物是最常用的,其反应途径是从形成己糖二磷酸酯经过丙糖磷酸酯而分解为丙酮酸。在无氧分解下有各种变化形式,如肌肉产生乳酸,酵母的酒精发酵和植物组织在无氧状态下生成乳酸或乙醇,而所有到丙酮酸的反应途径是完全相同 ...
缩写式为ATP:丙酮酸-2-O-磷酸转移酶。在糖酵解系统里,它是催化形成第二个ATP反应的酶。EC2.7.1.40。能以磷酸烯醇(phosphoenolpyruv- ate)丙酮酸和ADP生成丙酮酸和ATP·ΔGo1=-7.5kcal。除需要二价金属离子外(Mg2+和Mn2+)外,还需要一价金属离子(K+.Rb+,Cs+),在生理上起作用的大概是K+。分子量约25万。 ...
存在于线粒体中,是催化下列不可逆反应的酶。EC6.4.1.1.丙酮酸+CO2+ATP+H2O→草酰乙酸+ADP+Pi,ΔGo′=-0.5kcal.广泛存在于动物、霉菌和酵母中,但在植物体和大部分细菌中却不含此酶。在三羧酸循环中,它是供给草酰乙酸的主要补充反应。为一种变构酶,有乙酰CoA时,其活性存在,同时含有生物素作为和CO2反应的酶的辅酶。分子量约65万,有很多亚基。最适pH为4.8。 ...
催化丙酮酸为乙酰CoA的不可逆反应的复合酶。EC1.2.4.1。CH3COCOOH+CoA+NAD+→CH3C0-CoA+NADH-+CO2ΔGo′=-8.0kcal。有三种酶和五种辅助因子参于这一反应。它们组成如下系统: (1)丙酮酸脱氢酶(EC4.1.1.1) (2)硫辛酸转乙酰酶(EC2.3.1.12) (3)硫辛酰胺脱氢酶(EC1.6.4.3) 即通过丙酮酸脱羧生成的羟乙基硫胺 ...
作用于α-酮酸的羧化酶的一种,有时也简称α-羧化酶。EC4.1.1.1。可作用于丙酮酸形成CO2和乙醛:CH3COCOOH→CH3CHO+CO2。它与酒精发酵的某一阶段有关,存在于酵母和植物体中。广泛地作用于α-酮酸而产生醛,但有醛存在时,则能以硫胺素焦磷酸为辅酶,同时需要Mg2+和Mn2+的参与,形成偶姻(acyloins)化合物:RCOCOOH+RCHO→RCOCHOHR+CO2。 ...
血清球蛋白在中性pH的电泳中移动较慢于α及β球蛋白的另一种球蛋白。由于大多数免疫球蛋白都被包括在这一范围内,故γ球蛋白这一名称被用作抗体的代名词;但并非把全部抗体都包括在内。抗体中IgG占大部分,此外还包括有IgA。在生物体的免疫反应中起主要作用。在细菌感染等情况下γ球蛋白增多。 ...
亦称菌柄或茎。是担子菌类的蘑菇,牛肝菌属等子实体的柄状部分。在柄的中间部分,有的残留着菌幕,形成轮状的菌环;有的在基部带有壶状物。 ...
一群寄生在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上,并产生锈色的锈孢子和夏孢子的菌类,约有五千种。这种菌类是麦、梨的一种病源,在农业上颇受重视。菌丝内无合体细胞,多具有吸器。有的是多年生和异种寄生。生活史中有产生五种孢子的时期,但是,一种菌在其生活史中不一定形成所有的五种孢子。有的欠缺1-2种(长世代型);有的仅以冬孢子重复其生活史(短世代型)。阿撒尔(J.C.Arthur)用0,Ⅰ,Ⅱ,Ⅲ,Ⅳ的符号表示各孢子的 ...
节肢动物的复眼,一般直接长在头部,称为坐眼。但甲壳类中的十足类、口足类等长在头部的复眼具有可动性的眼柄。这种类型的眼称为柄眼。有的把甲壳类中具有柄眼的真软甲类作为柄眼类(Podoph-thalma),把眼直接长在头部的甲壳类作为坐眼类(Edriophthalma)来进行分类。软体动物腹足类的蜗牛的眼也具眼柄,因此也称为柄眼类。 ...
亦称衣鱼型幼虫。在昆虫的幼虫中,具有3对胸足及尾须的像似衣鱼的细长体形,腹足缺如,称为蛃型幼虫。行动一般很活泼。也有认为是原始的幼虫型,但据贝尔莱赛的学说是从蛃型幼虫(即寡足型幼虫)发展而来的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