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数据库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顶体 perforatorium

  在蟾蜍、蝾螈、鼠等一些脊椎动物中,存在于精子核与前膜之间的前端尖状的构造。其电子密度高,含有很多SH基。以往认为精子靠这种构造的机械作用,在卵表面钻孔,以便进入卵内。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顶突 rostellum

  亦称额、小喙。系绦虫类固着器之一,为可从头节前端出入的结构。有的种类(有钩绦虫)其顶端具向后方的倒钩(hook)列。通常有4个吸盘。收缩至头节中时,其外侧的鞘状部称为顶突囊(roste-llum sac)。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顶芽 terminal bud

指某些在茎轴顶端形成的芽之总称,相对于侧芽而言。当幼胚进行极性分化时,形成最初的是顶芽。大多数蕨类(fern)的顶芽是在茎的发育初期一次便完成的。种子植物由于形成侧芽使主轴出现复杂的分枝。顶芽是最活跃的生长点之一。侧芽和侧枝发育到一定程度后,顶芽就进入休眠或枯萎脱落,也有被后来生长的侧芽所代替如钝齿水青冈)Fagus cre-nata)、光叶榉(Zelkova serrata)、日本椴(Tilia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顶枝学说 telom theory

  W.Zimmermann(1930)所提倡的、 1945年修改的有关茎和叶分化的学说。以裸厥类(Psilop-sida)的最简单的植物嘴草(Rhynia)为例,其维管束的连续二叉分枝的茎部称为顶枝(telom)可看作为基础部位,而高等植物体均由此顶枝进化发展而来的。顶枝向上下两方向发展,而上下方的中间部位称为中干(mesome),在向着上方发展的部分中,茎的部分为枝原体(德Kaulom),叶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定鞭藻类 Haptophyceae

  对游动细胞具有附着鞭毛(Haptonema,Par-ke等,1955)的藻类进行统一分类,而定鞭藻是从金藻纲(Chrysophyceae)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类群。 T.Christensen(1962)把它定为纲。通常,在游动细胞的前端除具有二条等长的尾鞭外,还具有附着鞭毛。附鞭毛比正常的复合鞭毛细,由围在周围的三层膜和纵走于内部的6—7根小纤维等所组成。在游动细胞的表面附着鳞片状物体的分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定居echinochrome

  生物的某些种类迁移到新的场所,并能在那里繁殖称为定居。有时把个体的这种迁移亦称为定居。一般能够定居在空地上的先锋植物,都是对生活环境适应范围宽广,繁殖能力和移动能力比较强的植物。因为某种生物的定居而改变了环境条件,故能引起其他植物相继不断侵入,出现演替,达到顶极时入侵就完全停止。日本的杂草多数属于驯化植物,但其中美洲土荆芥、帚菊、春女苑、毒麦、一枝黄花等是比较新的定居植物。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Hardy-Weinberg定律 Hardy Weinbergslaw

  这是英国数学家 G. H. Hardy与德国医生W.Weinberg于1908年各自独立发现的群体遗传学规律。认为在随机交配的情况下,基因型的相对频率为参与该基因型组成的各等位基因频率之乘积。在考虑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时,设一对等位基因A和a相对频率为p和q,则(p+q=1)。随机交配时,三种基因型,即AA,Aa,aa的相对频率为p2,2pq,q2。这可用(Ap+aq)2=AAp2+2Aapq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定期出现性turnus

亦称定时出现性。丝虫类的线虫的成虫,寄生在哺乳类的循环系统特别是淋巴系统、心脏和大血管,几乎没有移动能力,但孵化后的幼虫即微丝蚴却有活泼的运动力,每日定时向外周血管移动。此现象称为定期出现性。因此在这一时间以外采血,不能检出微丝蚴。寄生于人类的班氏(Bancroft)丝虫,出现时间是夜间,所以称为夜微丝蚴(microfilaria no-cturna)。另一种也是寄生在人类的非洲西海岸刚果河流域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定位反应 orienting response

  指对新的刺激的注意反应。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其对向刺激的方向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但对它的生理过程,则可通过监测的方法,如脑电波、肌电波、皮肤的电反射、心搏等的变化进行间接的了解。如果对所采取的刺激重复进行,则可产生习惯现象,定位反应减少。另外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中,称定位反应为定位反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定位飞行 orientation flight

  在蜜蜂完全陌生的地点打开蜂箱后,工蜂并不立即飞向远处,而是把头朝着蜂巢的方向作忽高忽低的群飞。经过这种飞行,似乎获得了从远方归巢的能力。动物的这种为了确定方位而进行的飞行,一般称为定位飞行。找到蜜源的工蜂,在飞离蜜源时能立即朝着蜂巢的方向飞去,而且一面逐渐增加高度,一面呈环状飞行。这也是一种定位飞行。能挖穴筑巢的胡蜂、传信鸽等的飞离时,也可见到这种情况。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定位活体染色 localized vital staining

  主要是指为分析发生中的动物胚胎的明显的形态形成运动,以及了解器官的预定区域,而对胚胎一定部位所进行的活体染色标记方法,这种技术是由W.Vogt(1922—29)完成的。最广泛使用的方法是将用中性红、尼罗蓝、裨斯麦棕等活体染色用色素染色的琼脂小片,从卵黄膜上接于胚胎表面,将此部位的细胞通过活体染色加以标记。在适宜的条件下染色可一直保持到组织分化。在两栖类,胚胎染色部位的色素不能对其他胚区引起二次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定向成形orthoplasy

  鲍德温(J. M. Baldwin 1902)认为,进化的方向性并不是由生殖质变异而造成的,而是基于获得性状出现的结果。为了把这一论点与定向进化说相区别,它特称之为定向成形。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定向进化 orthogenesis

艾默(T. Eimer 1885)提出来的,后来由柯普(E.D.Cope)、奥斯本(H.F.Osborn)和罗莎(D.Rosa)等发展为一种进化学说。对属于某一群的动物如果把它们按所出现的地方由古老到新的顺序排列起来,则可以看到其形态是朝着一定的方向发生变化的。例如马的进化,随时代的变迁躯体变大、指趾渐减,同时牙齿复杂化;又如海牛在进化的过程中骨盆退化、后肢消失等。这种进化的定向性从比较解剖学上也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定向运动orientation movement,directional movement,unilateral movement

  为植物生理学上用词。指对刺激源的方向而发生一定方向反应的刺激运动。与向性和趋性是有区别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东太平洋阻隔 East Pacific barrier

  又称东太平洋障壁。分布障壁之一。印度-西太平洋(海洋生物地理)区的浅海系生物群,分布在从东非一直到夏威夷群岛、复活节岛的广袤海域中,但还达不到太平洋东岸(美洲沿岸)。其原因在于西太平洋群岛东端的上述岛屿与太平洋东岸存在的岛屿之间是一片完全没有岛屿(浅海海域)的海洋,它成了生物分布的阻隔。一般认为,浮游幼体的运送距离是个重要的原因。但是沿岸性水团(water mass)也是有关系的,它不同于太平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东洋亚区 Oriental subregion

  北陆界中属于旧热带区的动物地理亚区之一。包括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印度支那、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菲律宾、南岭以南(一说为长江以南)的中国南部、台湾和琉球群岛。哺乳类中除皮翼科、眼镜猴科外,突出的还有猩猩、长臂猿、麝香猫、熊猫。鸟类种类很多,野鸡、孔雀是固有种,爬行类有锦蛇、眼镜蛇、巨蜥、飞蜥蝎等许多种类。东洋亚区可进一步分为5个地区(地方)省。其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冬孢子teliospore,winter spore

  一种无性孢子。是锈菌生活史中继夏孢子之后所形成的厚垣的冬孢子,其形态和颜色富于变化。它们比夏孢子更具抗逆性,大都具有越冬性。当寄主植物接近生长终期时,由夏孢子产生的双核性菌丝体产生冬孢子形成冬孢子堆。成熟后仍保持原状在寄主表皮之下休眠。多数冬孢子由2个比夏孢子颜色更深的褐色厚膜细胞构成,每个细胞各含2个核。在这种孢子中,2个核发生融合,发芽时形成原菌丝体,在其中发生减数分裂形成担孢子。肉座菌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冬虫夏草 vegetative wasp,plant worm

  广义地是指寄生在昆虫蜘蛛等身上形成子实体的菌。狭义地是指在中国把寄生于夜蛾科幼虫体上的一种菌与虫体共同干燥所制成的中药。多产于热带,已知在日本也有分布。寄主死活与否,随生活地点和习性而定。生长于土中、树皮内、藓类、叶和树枝等处。其大小、形状、颜色是多种多样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冬盖 epiphragm

  又名膜厣。软体动物肺螺亚纲中柄眼目之蜗牛及基眼目之扁卷螺等无厣,冬眠或夏眠时以粘质或石灰质的薄膜将壳口封盖,此为冬盖。上有许多细孔贯通,空气可经此出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冬眠 hibernation

  动物以中止生活活动的状态去越冬,称为冬眠。通常是指恒温动物季节性的非活动状态(torpor,torpidity),但广义地也适用于陆生变温动物(节肢动物、陆生贝类、两栖类、爬虫类等)的越冬(win-tering)。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着冬季的到来与外界温度一起下降,以至很快变得不能进行生活活动的状态。但在这之前,则向避风和温度下降不剧烈的地方移动而进入冬眠。一般多选择阳坡的地下或石头下面等处。作为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