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发生过程中,由于发育受到抑制(不发育agenesis),某个器官或肌体的一部分呈完全缺损状态。如无脑、无眼、无肢、单脚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根据实验发生学的研究,无脑和无眼畸形可由缺氧等条件在两栖类的胚胎上引起。由于营养障碍可引起肢原基的缺损。
亦称发育标准表。这是把某种生物个体发育的进程,分成一定的阶段编上号数,按各阶段的图依次排成的表。一般仅以整个胚胎的外形作对象,但往往也加以简单的或详细的说明。例如两栖类,到整个变态完成,约分成50期;海胆到幼体完成约分成15期。以下例举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发育阶段表的参考文献:鱼类:底鳉(Fundulus heteroclitus),奥本海默(J.M.Oppenheimer,Anat.Rec 68,1 ...
李森科(T.D.Lysenko)以春化处理试验为基础而提出的学说。植物的发育不仅是单纯数量的增加,而且伴随着质的变化,每一阶段的特征是要求各种特定的环境条件。冬小麦发芽后在一定期间的低温下经过春化阶段,再放在长日照条件下(光照阶段),则可提前形成花芽。
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对同一实验的处理或同一环境条件的影响,显示了不同的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发育期特异性。例如把硼酸注射到孵化中的鸡蛋内,就会产生畸形发育的胚胎或幼体,因注射的时期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畸形。如引起尾椎缺少、头部畸形、肢的异常等。发育期特异性是所有动、植物一般现象。随着个体发育的进行,从物质代谢和原生质的形成进行变化方面来看,发育期特异性是可以估计到的。
原来发生潜能与杜里舒(H.Driesch)的预定潜能相同,意味着一个胚区在某个发育阶段所具有的发育可能性的总和。魏斯(P.A.Weiss),在发生潜能中又分出诱导潜能和分化潜能,前者具有主动推动胚区预定发育的过程的能力,相反,后者只能被动地在假定的条件下完成与其相对的分化过程。为了把某胚区本身主动具有的发育可能性(例如外植实验)和被动具有的发育可能性(例如诱导实验)区别开,有时分别把前者称为主动发 ...
研究生物胚胎的一个生物学的分支领域。关于生物胚胎的研究领域,在四十年代根据见解和方法之不同,而细分为胚胎学、实验胚胎学、化学胚胎学等。但是随着研究的进展,从五十年代开始便已强烈地认识到,对这些分支学科必须加以合并。在这个时期,用实验的方法对胚胎的研究早已成为常识性的东西,所以再特称为实验胚胎学用来与胚胎学相区别已不必要了;另一方面,对胚胎的研究,因已普遍地引用了生物化学的手段,所以又强调所谓化学胚 ...
研究遗传性状在发育过程中表现机制的科学。它是遗传学和胚胎学的边缘学科,是从生理遗传学和实验胚胎学这二门学科发展起来的。
指除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的营养物质以外的因素。其作为细胞物质代谢系统的各因子的构成成分,是对生物的发育所不可缺少的物质。
刚毛藻属(Cladophora)绿藻中,有数种具有强烈形成植物球的性状,一般所谓法囊藻(Valoniaaegagropila)即指此种植物球。其中苏氏刚毛藻(Cladophora sauteri)形成最大的球。在日本的阿寒湖、山中湖和左京沼(青森县下北半岛)等处可见到这种藻球。成直径为2—15厘米的空心球沉于湖底,在光照下可由于释放氧气泡而上浮,如此反复进行上下运动。如果移到其他地方,有时藻球即裂 ...
鸟类泄殖腔内侧肠壁膨大形成的小囊,1621年法氏(H.Fabricius)首先报道,故有此名。内部有许多皱襞,襞的内部充满淋巴滤泡,这个囊内的淋巴球是抗体产生前驱细胞(B细胞)、胚胎时由卵黄囊、肝脏、骨髓移来的干细胞在此囊内分化增殖,形成B细胞,而分布于脾脏等次生(末梢)淋巴组织,此囊是B细胞系的典型初生(中枢)淋巴器官。明确搞清B细胞中枢的只有鸟类。哺乳类中与法氏囊相匹敌的器官或组织尚未确定。
S.A.Arrhenius(1889)提出的,即反应速与温度关系的法则。假设在绝对温度T的条件下,反应速度为v,则v=Ae-μ/RT。式中A为频度因子,R为气体常数,μ为活化能,亦称为温度特性或热增量(thermal increment)。若μ为一定,那么log v对1/T则表现为直线。在温度T1、T2时的反应速度分别为v1、v2,则:μ=4.574(logv2-log v1)/(1/T1-1/T ...
C40H56。是类胡罗卜素碳氢化合物的一种,亦称ψ,ψ-胡罗卜素。是胡罗卜素的异构体。吸收峰在548、507.5、477纳米(在二硫化碳中)。番茄红素是构成番茄(Lycopersicum esculentum)和其他许多果实的红色素的成分,一般在叶中见不到。在番茄果实处于绿色的时期,类胡罗卜素较少,而叶绿素较多,随着果实的成熟叶绿素的急剧减少,而类胡罗卜素(主要是番茄红素、β-胡罗卜素,也有少量其 ...
或称翻器。是动物体前端的包围口的部分。能翻出翻入,特别是苔藓虫和星虫等,很多都有翻吻。翻吻的伸出是由于体壁肌的收缩或由于外界的水进入体腔内,使体腔内压增高所致。翻吻的缩入则是靠牵拉肌即收吻肌收缩(retractor of proboscis)的结果。
亦称复位反射。一般指动物体处于异常体位时所产生的恢复正常体位的反射。这在高等脊椎动物的猫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而且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动物首先是头部恢复正常位置,这是由于迷路感受而引起的,反射中枢在中脑。这时躯干如果依然处于不正位置时,就发生颈肌扭曲,于是其肌梭的刺激就发出使躯干部恢复正位的第二反射(中枢分布在中脑或胸部脊髓中)。此外,一般也与体肌肌梭感受引起反射(中枢在中脑),或与视觉性反射有关, ...
在海鞘、海牛、海兔、石磺、海绵、海参等无脊椎动物的体内存在生物浓缩的钒。钒色原就是指含有这种钒的呼吸色素类似物的色素部分。在海鞘的血球内是以淡绿色的溶液形式存在着,但由于溶血而成为红褐色血钒。其在酸性(pH为2.4)时是稳定的,但一旦失去酸性,就变为蓝色血钒。血钒分子所含的硫酸根是钒原子的2倍,与蛋白质的氨基螯合结合着。血钒具有氧化还原的能力,但没有血红蛋白那样的运送氧的功能。虽然认为钒色原有呼吸 ...
指海鞘的含有钒色原的细胞。含有V2O3者为绿色,V2O4者为蓝色,V2O5者为橙色。 ...
植物群落测定的一项内容,它表示该种植物在群落中怎样正常地经过其生活史(发芽、生长、开花、结实的过程)的程度。繁茂度通常是随着离向分布中心而变弱,适应力强的植物,其繁茂度也强。繁茂度一般采用J.Braun-Blanquet所定标准及其记号:(●,1)代表能形成完整生活史的生长繁茂的植物;(⊙,2)代表生长不太繁茂但能繁殖的植物,或生长很繁茂但不能完全完成生活史的植物;(○,3)代表不能完成生活史,生 ...
动物为了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所进行的交尾、产卵、出生、育儿等生理过程的总称。在植物则表现为受粉、结实、种子散布等,以完成个体或种群的再生产。繁殖活动可随种类而多种多样,但大多都有一定的繁殖期和一定的繁殖地或繁殖区域。
一般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个体所保有资源的时间、能量中,与繁殖所消费的资源部分之比例。作为资源,也有的只考虑物质能量,作为大致地近似一定时间上生殖组织(产生的卵或种子)对全部组织量之比值。 G.C.Williams(1966)认为,个体为了使自己的基因能在未来的世代中具有最大的表现,在有限的资源下,为获得最高的繁殖成功率(reproductivesuccess,产仔中可繁殖的个体数),需要为仔所投入的 ...
在有丝分裂时纺锤体一般有二个极。但是在多精入卵的卵细胞、肿瘤细胞、培养的 HeLa细胞、杂种细胞等,随着条件不同可形成有3、4个或者更多个极的纺锤体。当存在多极纺锤体时,染色体的后期分配便不规则,可形成几个小核。用低浓度的秋水仙碱等药物处理也能诱导出同样的变化。木贼等特殊的植物体或胚乳细胞,往往在分裂初期形成多极纺锤体,及至分裂中期多数可恢复为二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