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是雌雄异体的动物,但几乎其种类的所有个体,在解剖学上或发生学上可以看到残留雌雄同体痕迹的个体。在解剖学方面的例子可举出蟾蜍属(Bufo)。在大部分雄性个体精巢的前方存在的毕特氏器官,在组织学上接近卵巢,如果进行精巢摘除实验,则此器官发育成为卵巢。这种现象可特称之为副雌雄同体现象。反之把仅在发生初期呈现雌雄同体的状态,称为幼期雌雄同体现象。两者并存者则成为痕迹雌雄同体现象。 ...
发育不到具有机能的程度,而为单纯痕迹性的器官。例如人耳壳的肌肉,某些洞穴动物的眼。羊膜类的前肾(但从前肾原基向后伸延的前肾输管,在中肾的形成中,有诱导作用,这在鸟类有这种情况,具有发生上的机能)。在痕迹器官当中,有的仅在个体发生的一定时期中存在,但后来消失,也有像陆生脊椎动物的鳃裂那样,派生出具有别种机能的器官(咽头派生体)。进化论认为痕迹器官,在其生物的祖先时期是完整的,并且具有机能。因此根 ...
亦称原结节。是羊膜类发生初期,在原条的尖端出现的节状部分。从结节附近预定脊索陷入,并在结节前方形成头突。是亨申氏(V.A.C.Hensen)发现的。 ...
一种进行连续培养的装置。连续培养装置可分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把被培养菌的浊度保持一定的方式,培养基中菌的最大生长而改变加入适合培养基的速度,来调节菌的浊度,把这种类型称浊度调节型(浊度调节器等)。另一种类型采用的方法是:操作人员通过适当地限制营养物质的浓度,或根据加入的速度来调节细菌的增殖速度,这种类型称为营养限制型。一般恒化器或bactogen属此类型。恒化器是由柴拉德(L.Szilard)和诺 ...
在一定的温度,用以饲养或培养生物或生物的一部分(细胞等)的箱型器具。以前用于孵卵的恒温器,有的是通过热水加热(水温式),但实验用的大部分为电热式,装有电热器和温度调节器,是一种外壁上装有绝热材料的箱子或柜橱。
俗称温血动物。具有与外界温度或自身活动无关而保持一定体温特征的动物,亦即为恒温性(homeo-thermism homeothermy)发达的动物。鸟类和哺乳类属恒温动物,体温随种类而异,大多在36—42℃的范围内。一般小形的动物较大形的体温为高,昼行性动物的体温清晨最低,到傍晚升高。但体温调节能力高的动物(食肉类、马、人等)一天之内体温变幅不超过1℃。低等哺乳动物的体温一般较低,可随外界温度 ...
为垂直分布植物带之一,是指山岳的最高处雪线(nival line,snow line)以上的地带,四季都覆盖着冰雪,除了以下面高山带和亚高山带暂时迁来的生物以外,看不到有生物的生长。在极地,雪线的海拔高度下降,从温带到热带则上升,阿尔卑斯山脉约为3,000米,在赤道附近的高山则超过5,000米。 ...
指在某植物群落内表示其各个种频繁出现次数的群落测定度,以该植物种出现的区数占调查区总数的百分率表示之。在原理上它与频度或常存度相似,但是频度只关系到每个植物片的数量,而恒有度则针对有关的总体群落(植物社会或群丛),这点是不同的,另外对常有度是应用大小不定的调查区进行测定,而频度则采用大小为一定的调查区进行测定,这点也是两者不相同的。这种方法目前已不大使用。
指恒有度特别高的种。其界限每因人而异,有以50%以上为界限的(Brockman-Jerosch),有以90%以上为界限的(G.E.Du Rietz),也有以80—100%为界限的(Kalliola),但以后者即80—100%应用的最多,恒有度在此以下者称为非恒有种(德nicht-konstante Art)。 ...
由肌纤维膜开始,包围肌原纤维至肌浆网的细的横断小管。是兴奋收缩关连的媒介,呈平坦袋状,长径15—50纤米,短径3—5纤米。在两个肌浆网间有三分体(triad)结构,包围着肌原纤维,如果从肌原纤维的轴以直角作成断面,则呈网眼状,总起来称T系统(T system)。肌纤维兴奋发生活动电位时,它传给直接开口于膜的T管,到达肌浆网,放出Ca。如果将肌肉用甘油温和地处理一下,结果只有T管被破坏,膜虽发生 ...
动物体对体轴呈垂直方向的分裂现象,是纵分裂的对应词。原生动物的纤毛虫类一般都进行横分裂,但也有例外,而固着性的喇叭虫类则是纵分裂的,但Gonactinia有极少数为横分裂。 ...
将哺乳类的腹腔和胸腔分隔开的膜状肌肉。原来它是作为协助心脏机能的肌肉,从直肌系统的颈部分化来的,在两栖类上即可看到其原始的型式。在胚胎发育的时期,由腹侧生出的腹侧隔膜(diaphragmasternale)和从背侧生出的背侧隔膜(diaphragmapleurale)两者愈合而成。偶而,在人等个体上,这种愈合有不完全的时候,称为横隔膜疝。在横隔膜的中央有较大的范围缺乏肌肉,这一部分由腱膜构成。 ...
纵连合的对应词。亦称横连神经、神经交连等。是把左右对称存在的神经节进行横的联系的神经纤维。例如,环形动物的每个体节的1对腹神经节进行横的联系的短纤维。软体动物具有左右成对的足神经节和内脏神经节,对它们横的联系的纤维,分别称为足神经节横连合(pedal commissure)和内脏神经节横连合(visceral commissure)。 ...
(1)在横裂体发生横裂而产生碟状幼体。通常,特别是横裂体的个体由数个以至十数个碟状幼体的原基相叠形成,形成叠盘状。(2)在多节绦虫类的头节的颈部,由于细胞分裂不断形成新的节片,全部节片由未成熟的到成熟的许多节片相连成一串。将相连的各节片称为链体。 ...
指位于横纹肌(骨骼肌和心肌)的肌原纤维的肌节中央发暗部分。由于其表现出双折光性(异向性anisotropism),故称A带。为恩格尔曼(W.T.Enge-lmann,1873)所命名。在A带的中央有稍稍发亮的部分称H带,在H带的中央有黑线称M线。A带是由肌球蛋白的复合体即A丝和进入H带的Ⅰ丝产生的,因而H带的带幅可以随收缩的程度而变化,但A带的带幅则是有一定的,脊椎动物为1.5微米。在A带的两 ...
指在显微镜下呈现特殊横纹的肌纤维,即横纹肌纤维所构成的肌肉。对脊椎动物来说,所有的骨骼肌与大部分为平滑肌的内脏肌中的心肌和平滑肌适成对比。在组织切片中所见到的横纹肌的特征与其力学的性质有关。在无脊椎动物中,心肌、水母的环状肌,扇具的闭壳肌(一部分)、箭虫的体肌,附着在节肢动物外骨骼上的骨骼肌等,特别是承担迅速运动的肌肉都是横纹肌。横纹肌的肌纤维一般比较长,脊椎动物的骨胳肌,有长度达50厘米宽1 ...
横纹肌肌原纤维A带中央稍显明亮的带状部分。H带的中央有浓的M线。H带是A带中的A细丝未与I细丝重叠的部分,肌肉收缩时变窄,松弛时扩展。为亨森(V.Hensen,1868)氏所发现,因此而称H带,即亨森的英文首字。 ...
横纹肌(骨骼肌和心肌)肌原纤维的肌小节的明亮部分。它和暗的A带交互并列而形成横纹,中央部分由Z膜隔开。I带在肌肉松弛时变宽,收缩时可变窄。这是因为I带中的I细丝向A带中的A细丝之间滑行所致。与A带相比,I带的双折射性弱,因此有所谓各向同性(isotropism)的命名〔恩格尔曼(W.T.Engelmann),1873〕。 ...
横纹肌肌原纤维A带中央的宽为40—80毫微米的间隔。从纵切面上看成一条浓线,简称M线。系由M蛋白质构成,以细的桥状构造与占据六角形各顶点而排成六角形的A细丝相互连接。因此被认为具有使A细丝相互固定的作用。 ...
亦称肌球蛋白丝。位于肌肉的A带中的直径为10—12毫微米的粗丝。骨骼肌中的A丝长约1.5微米,在中央部的M线上保持着一定的空间位置。主要由肌球蛋白构成,结合少量的C蛋白质。在平滑肌上,A丝散在于细胞质内,在贝类的闭壳肌等肌肉中,肌球蛋白结合在副肌球蛋白复合体的表面,形成巨大的(长达数10微米)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