甾类化合物 steroid 具有甾核,即环戊烷多氢菲碳骨架的化合物群的总称。几乎所有的生物都能生物合成甾类化合物,它是天然物质最广泛出现的成分之一。甾醇、胆汁酸、性激素、副肾皮质激素、强心苷、昆虫变态激素等都是生物学上极重要的物质。甾核中的3个6碳环和1个与碳环称为A,B,C及D环。A环与B环的缩合方式如图所示有“反式”型和“顺式”型二种。BC环缩合成反式型,CD环除配糖体等的一部分为例外其余 ...
甾醇的生物合成 biosynthesis of sterol 胆甾醇的27个碳原子都来自醋酸(乙酰辅酶A)。由乙酰辅酶A的三个分子的缩合体,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生成甲羟戊酸(mevalonic acid),甲羟戊酸脱羧而形成具有活性的异戊二烯(C5),6个异戊二烯连接而形成(角)鲨烯(C30),由(角)鲨烯闭环所生成的羊毛甾醇,再失去3个甲基而成为胆甾醇。几乎所有的组织均能从醋酸合成胆甾醇。 ...
在绿藻的衣藻属中,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个体不能自由地游出,而是包裹在胶质化的母细胞膜内,成为数千个的群体的状态,称此为胶群体期。以前将它看成是四集藻属(Palmella)中的一种,所以亦称为四集藻型。把衣藻放在湿土上,或放在琼脂上培养都能形成四集藻型,用水湿润后2-3分钟,各个细胞便能运动而从胶状基质中游出。这种胶群体期,在衣藻以外的属中也能见到。 ...
甾醇 sterol 亦称固醇。是一类甾类化合物的代表。也是甾类醇的总称。天然的甾醇多数在甾核的3位上有羟基,例如以胆甾烷为基本骨架的C27甾醇,及在24位上带有烷基的C28和C29的甾醇。在生物界广泛分布,并以游离态和脂肪酸的酯或糖苷类的形态存在。胆甾醇(C27)、麦角甾醇(C28)、谷甾醇(C29)。分别是动物、真菌、植物的代表性甾醇。从前,将C27、C28、C29甾醇,分为动物甾醇(zoost ...
C.W.Ngeli胶束学说中的最早用词(1858),是胶体的一种。靠凝聚力或范德瓦尔斯力多数结合而成的聚合体(aggregate)。以肥皂代表的各种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存在时,其所形成的胶束现象是有名的。根据物质按其状况既可以作为胶束存在,也可以分散的分子形态存在。例如对肥皂的水溶液用水稀释时则胶束解体移向分子分散系.由真正的溶液(分子分散)向胶束溶液过渡的浓度称为此物质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 ...
溶液中的胶体物质所呈现的渗透压。在体液中,蛋白质等胶体物质,作为重量组成的含量是相当多的,但由于颗粒的浓度小,因而胶体渗透压只是形成体液渗透压的一小部分。但是膜对胶体物不具有透性,对水或无机离子的通透性,仅表现为胶体渗透压而产生各种生理作用。如毛细血管壁就是这样,血压能把血浆中的水或盐类压出血管外,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则有从血管内吸引组织液中水和盐类的作用。
灾变说 theory of catastrophe,catastroph-ism 灾变学说又称天灾学说、激变学说。最初是古维尔(G.L.Cuvier)提出来的。他认为灾变在整个地质时代中几度反复。每次反复其前时代的生物群几乎全部死亡,而由残留于地球一角的生物群重新扩展分布到地球的各地方。他以巴黎盆地白恶纪上部和第三纪下部的化石的层位不同这一事实作为其论点的证据。阿加西斯(L.Agassiz)和奥比 ...
保有间充质特征而尚未分化的纤维性结缔组织,在高等动物的胚胎皮肤下面可以看到。构成哺乳类脐带主要组织的渥顿氏软肉,就是这种组织的代表。细胞体是大形的星状细胞或者是梭状细胞,其细胞浆的突起,经常和邻近的细胞突起愈合。其中也有少数巨噬细胞和游离淋巴细胞。充填在细胞间的基质,为均质的胶胨样物质,但在固定之后则出现颗粒状以及纤维状的沉淀。另外含有微量的细胶原纤维。随着胚的发育,胶原纤维增加。胶胨样的基质和其 ...
杂种优势育种 breeding for heterosis 作物和家畜生产能力和强健性等一些对人类有利的性状,通过利用提高杂种优势,来对栽培作物和饲养动物的杂种进行育种称为杂种优势育种。由于杂种优势并不是牢固的,所以一般必须通过杂交来制备杂种。因此在杂种优势育种中,具备优良组合能力的亲本品种的培育,选定它们的组合,以及有效的杂种生产方法等就成为主要的课题。在杂交中,除人工杂交外,可以有效地利用雄性 ...
杂种优势 beterosis,hrbrid vigor 杂种第一代在某些性状,如大小、抗逆性丰产性等方面表现比任何一方亲本都优越,称为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现象在玉米、鸡、家蚕等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中都可看到。最初为G.H.Shull所命名。近来以果蝇为材料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研究。不论是品种间杂种,变种间杂种,还是异种间的杂种,都表现有杂种优势,特别是经过连续自交之后再行杂交时更加显著。据认为,产生杂交 ...
见于结缔组织系统炎症病变的疾病之总称,又名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一般认为,病因或至少作为病情经过的原因是自身免疫反应起了某些作用。此病包括播散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硬皮病(scleroderma)、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等。全身性红斑狼疮是典型的自身免疫疾病,可检出包括有 ...
杂种一代 (F1)first filial generation 由各具有相同对位基因的双亲杂交所产生的第一代个体称为杂种一代,以F1表示。一般单称杂种时系多指杂种一代而言。杂种一代群体在有关基因上为杂合型。表型一致。但由于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同效基因的存在,有时也会使表型不完全相同,杂种一代比较双亲中任何一方都优异,此称为杂种优势。与之相反,当具有劣质性状时则称杂种劣势。由细胞质遗传支配 ...
杂种细胞 hybrid cell 由仙台病毒或聚乙二醇的作用使不同的二种细胞进行细胞融合,这种人工产生细胞的过程,称为杂种融合。在融合后的一个细胞内有二核同时存在的异核体,但随之进行同期的核分裂,进行核的融合,得到杂种细胞系。已经失掉分裂能力的细胞核,与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融合也可被活化。异种间的杂种细胞,随着细胞分裂反复地进行,其中一方种的染色体常逐渐消失。 ...
气坏疽菌——韦氏梭菌在培养滤液中产生的一种毒蛋白。它具有蛋白酶的作用,可分解胶原蛋白和白明胶等,但不能分解卵清蛋白和血清蛋白。能对脯氨酸-X-甘氨酸-脯氨酸-Y这样结构的甘氨酸和脯氨酸间的结合键水解。EC3.4.24.3. ...
杂种瘤细胞 hybridoma 试管内生长繁殖的瘤细胞与从活体新取出的有一定分化性状的原始细胞使之融合所成的杂种细胞。可在具有分化性状状态下在试管内直接繁殖(参见细胞融合)。具有代表性的有淋巴细胞杂种瘤细胞,特别是骨髓瘤和B细胞的杂种细胞可产生单克隆抗体,在研究和临床方面广为应用。所以有时说杂种瘤细胞只指B细胞杂种瘤细胞而言。癌化的T细胞与T细胞杂种的T细胞杂种瘤细胞,也用于产生T细胞制造的特异的 ...
存在于结缔组织(纤维性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造血组织)细胞间质中的纤维,由这些组织的固有细胞在细胞外形成。具有极强的抗张性,相反,缺乏伸长性。粗细不一,通过电镜观察,可见直径20-100毫微米的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ril)呈束状存在,这里有70nm间隔的横纹。胶原原纤维更可以以直径1.4毫微米,长度为240毫微米左右的胶原细纤维(collagenous biblame ...
杂种不育性 hybrid sterility 指不同品种或不同的种、属间的杂种缺乏生殖能力的现象。其原因有因双亲染色体结构上的差异而导致减数分裂异常的,也有因双亲基因间不协调的相互作用造成的。但上述两种情况的区别也不一定很好。杂种不育的程度千差万别,例如石楠属的种间杂种完全无花;而小蘖和十大功劳属(Mahonia)的杂种虽能少数开花,但全不结实。又如豚鼠的种间杂种,雌体能够生殖,但雄体无生殖能力, ...
杂种 hybrid 遗传学上的定义是指所着眼的基因具有杂合组成的个体。由不同品种或不同的种、属的交配产生的具有亲本双方性状的后代个体一般称为杂种。按照上述这一严密的定义,凡由杂交产生的后代个体都称为杂种。也有用杂种一代这一名称的。杂种往往表现有杂种优势现象。杂种自交后,基因型发生分离,如果不借助营养繁殖或平衡致死基因,要想保持一个系统的杂种性是困难的。不通过有性生殖而采用嫁接等方法获得具有双亲性状 ...
H4P2O7,缩写为PPi,亦称二磷酸(diphosphoric acid)。可由水解变成正磷酸,在无机焦磷酸酶的作用下,也能产生酶促水解。是四碱基酸,与金属形成络合物的性质强,对各种金属酶起抑制作用。有些辅酶是焦磷酸酯,它和酶起作用时,需要Hg2 等二价金属离子。在生物界,微生物、霉菌、藻类等都有发现。已知在动物的酶促反应中,是通过ATP等的酶促水解与其它基质的相互作用生成的。例如在很多生物合成 ...
杂食动物 omnivorous animals 植物质、动物质都作为其食物的动物。这种性质称为杂食性(omnivo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