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纲十足目继后无节幼虫期之后的幼虫。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第一颚足和第二颚足均巳形成,但胸肢尚未出现。身体前部为背甲所覆盖,胸部之后方的6节分离,腹部尚未分节,腹肢亦未出现。具1对柄眼。 ...
银杏纲Ginkgopsida 为绿色维管植物之一纲。在地质史上银杏从二迭 纪到中生代的中期繁盛于全世界。而现代残留的仅有东亚栽培的银杏(Ginkgo biloba)一种。叶有发达的二叉分枝叶脉,叶上着生种子或雄蕊的花药,类似蕨类叶的形态,可见有鞭毛的精子(平懒作五郎,1896)等显著的古老性状。以其干直枝短,曾被认为和松柏类针叶树类(Coniferopsidn)近缘,但是近年来认为它和苏铁近缘(C ...
指某一代谢中间体的前一阶段的物质。例如葡萄糖是糖原或乳酸的前体物质;原叶绿素是叶绿素的前体物质;原维生素是维生素的前体物质。一般在生物合成反应的中间过程中,某一阶段前的物质,都可以说是该阶段物质的前体物质。按贯例是不包括极简单的原料物质的。
银染色 silver impregnation 亦称镀银。是一种染色方法,即先将组织切片用硝酸银或氧化银浸渍,使银的氯化物、磷酸盐、尿酸盐等沉淀,水洗后,通过福尔马林、照相显影剂(氢醌)或日光的作用,使银还原,由于析出的金属银的作用而得到黑色的染色相。用这种方法,银盐的还原是通过从细胞外加入的还原剂或日光来进行的,而来源于细胞的还原性物质与此无关。根据这一点,可以将银染色与嗜银反应区别开来。因此认 ...
通常是指构成内耳的迷路前庭(vestibulum la-byrinthi)而言。也含有膜迷路的卵圆囊和球状囊,包容在骨迷路中,与下方的部的上阶即前庭阶相通,另一方面也与上方的半规管相连,分布在这里的内耳神经称前庭神经(nervus vestibularis),这部分的机能是感知身体的水平、垂直运动以及姿势即重力的方向,它是以接受作用于与感觉细胞相连接的平衡石的重力方向为基础的。此外还有阴道前庭等 ...
哺乳动物阴道前庭开口的腺体,分泌粘液。可分为前庭大腺(glandula vestibularis major)和前庭小腺(glandula、veslibularis minor),前者也称巴尔通氏腺,位于阴道口后侧左右,开口于阴蒂与阴门之间,与雄性的尿道球腺相当。后者分布于尿道的周边,并在那里开口。 ...
〔l〕指海胆类的弯曲的消化管前半部。倒过来终于肛门的后半部称后胃。〔2〕昆虫类,是连接口→食道→嗉囊(在具有吸型口器的昆虫则称吸胃)的部分,在发生学上,相当于前肠的最后部分,其内面被覆着一层几丁质层。胃内的几丁质齿甲虫类为4个,直翅目为6个,举尾虫类的数目很多且排列规则整齐,藉胃壁肌肉的收缩,可以将食物进行再咀嚼,因此,与甲壳类的胃、轮虫类的咽都被称为咀嚼胃,也有称砂囊的。〔3〕鸟类,也称腺胃,指 ...
位于吸虫纲的复殖亚纲(内寄生类)、蛭纲和蛭纽虫类身体前端腹面之吸盘。吸虫纲之前吸盘是放射状排列的肌肉收缩所成的轮胎状结构,其中央的开口为口,因与食道和咽相接,故亦称口吸盘。吸虫纲之单生目(外寄生类),其前吸盘与口则无直接关系。
由M.Chadefand(1943)提出, L.Emberger(1944)和 P.Martens(1951)所赞同的分群,但也有许多人反对。包括裸子植物,即显花植物在种子内部形成(下一世代)胚之后,则和母体脱离。而厥类植物形成孢子或稍有差异的异形孢子,孢子脱落之后发芽形成原叶体,然后受精形成胚。在中间的阶段,雌(大)孢子是大形的颗粒(grain)即所谓的“种子”,受粉后脱落,不久受精,因此在“种 ...
昆虫的第1胸节。有1对足(称为前足,prot-horacic leg),无翅。 ...
银环蛇霉素bungarotoxin 为产于东南亚的毒蛇Bungarus multicinctus的蛇毒,含有数种神经毒素。其中α-银环蛇毒素(分子量7983)因与突触后侧的烟碱性乙酰胆碱受体发生特异的结合。所以可切断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传递;而β-银环蛇毒素(A链分子量为13500,B链分子量为7000),由于可抑制神经末梢小体释放传递物质。所以影响突触传导。β-银环蛇毒素具有强烈的磷酸酶A2活性, ...
昆虫的幼虫和蛹的内分泌腺,可产生和分泌脱皮激素的α-脱皮素。1899年威尔逊(E.Verson)发现于蚕,另外,外山龟太郎(1902)曾用蚕详细地进行了组织学的研究,也有的称之为威尔逊腺,或者是外山腺,但P.Lyonet氏在1762年已有木蠹蛾幼虫的这方面的报道。前胸腺在完全变态昆虫是由前胸腹板的陷入生出1对,在后来构成内腹板(endosternite)部位的末端肥大后游离,而位于前胸神经节的前角 ...
纤维瘤由分化良好的皮下结缔组织构成,多发于40 ̄50岁成人,瘤体生长缓慢,当肿瘤发展至一定程度后一般不再增长。属良性肿瘤,很少发生恶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临床表现 1.肿块生长缓慢,一般无其他症状。 2.肿瘤表面皮肤正常,可触知皮下光滑活动之园形肿物,无压痛,境界清楚,质地硬。诊断依据 1.皮下呈现园形肿物,生长缓慢,无其他症状。 2.肿物表面皮肢正常,可触知皮下光滑活动之园形肿物,无压 ...
急性蜂窝组织炎是皮下、筋膜下或深部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其特点是不易局限,且迅速扩散,与正常组织无明确界限。往往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或腐败性细菌感染所至。炎症常在皮肤、软组织损伤后发生,化学性物质刺激如药物注射不当或异物存留于软组织可诱发感染。临床表现常因细菌的种类、毒性和发病的部位、深浅而不同。病情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因此,早期的诊断治疗非常重要。临床表现 ...
神经瘤临床上通常指来自神经鞘组织的神经鞘瘤,多数位于肢体、腋窝,也可位于锁骨上,颈等部位。属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切除后一般无复发。临床表现 1.位于肢体肿物,呈梭形,其神经于支配的肢体远侧常有麻木,疼痛,感觉过敏等症状。 2.压迫瘤体也可引起麻痛。诊断依据 1.瘤体多数位于肢体,腋窝,也可位于锁骨上,颈等部位。 2.位于肢体上瘤全呈梭形,其神经干支配的肢体远侧常有麻木,疼痛,感觉过敏等症状 ...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其好发部位是下肢和面部,其特点是起病急,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局部表现为肿状红斑,色泽鲜红,中心较淡边界清晰并略隆起,局部有烧灼样痛,回流区淋巴结肿大,疼痛。处理不当可导致淋巴水肿,严重时发展为象皮肿,因此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必要的。临床表现 1.丹毒多发部位是面部 ...
急性乳腺炎大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临床表现主要有乳房胀痛、畏寒、发热,局部红、肿、热、痛,触及硬块,白细胞升高。大多数有乳头损伤,皲裂或积乳病史。 本病常发生产后1-2个月的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病菌一般从乳头破口或皲裂处侵入,也可直接侵入引起感染。本病虽然有特效治疗,但发病后痛苦,乳腺组织破坏引起乳房变形,影响喂奶。因此,对本病的预防重于治疗。临床表现 1.患侧乳房肿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较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可分原发性甲亢、继发性甲亢、高功能腺瘤三种。血中甲状腺素明显升高。 原发性甲亢,多数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中青年女性为多见。甲状腺大多呈弥漫对称性肿大,往往同时呈突眼征。 继发性甲亢指在单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基础上,以生结节分泌大量甲亢腺素(T3),造成甲亢症状。临床表现 1.病人有消瘦、易出汗、食量过多、情绪易激动、失眠等症状。 2.甲状腺 ...
乳腺纤维瘤是乳腺的常见良性肿瘤。临床主要表现是乳腺肿块。 本病多见于青中年妇女,大多是单发。药物治疗无效,唯一是手术切除。临床表现 1.乳房内无痛性肿块,常无意中发现。 2.肿块常位于乳房外上象限,呈球形或卵园形,表面光滑,质地坚韧,边界清楚,活动度好。 3.腋窝淋巴结无肿大。诊断依据 1.乳房内无痛性肿块。 2.针吸细胞学或活组织切片检查可确诊。辅助检查 乳腺纤维腺瘤一般诊断容易,最后 ...
甲状舌管囊肿与瘘为先天性发育异常,由于甲状腺舌管退化不完全所引起。如果在发育过程中导管内上皮细胞未退化消失,即可在盲孔至胸骨颈切迹间正中线的任何部位形成甲状腺舌管囊肿,囊肿因感染破溃或手术切开后形成瘘。大多数出现于5岁左右,男性略多于女性,约有四成病人并发感染,成年人也有发现。临床表现 1.在颈部正中相当于舌骨下的甲状软骨部位,可见1-2cm直径的园形肿块,表面光滑,边缘清楚,囊肿因充盈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