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W.Roux)发生机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根据卢氏的观点,发生过程的因子有决定因子和实现因子两种。后者并不决定发生过程的性质,但对它是实现发生过程的重要的因子(如温度、营养成分)。但有时实现因子可决定发生过程开始的时间。例如一定的温度对鸟胚的发育是实现因子,温度可决定发育的进展,但不能决定发生过程的性质。 ...
在植物社会的植被区分中,特别指用于识别亚群落(亚植物社会subassociation)和变群落(vari-ante)等群落下的单位的种类,在某个群落之中仅一部分出现,据此在这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相区别时,这种(群)便成为该群落部分(亚群落)的识别种。识别种有时以特征种为基础,用于识别群落及其以上的单位。 ...
为A.D.Herskey和M.Chase在1952年用T2噬菌体证阴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先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使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然后用组织捣碎器将二者分开,这时发现几乎全部35S的放射性都可以从细胞上拉下来,而大部分32P则被注入到细胞内,噬菌体在细胞内照样正常地进行增殖。至于进入细胞内的少量35S,在后代噬菌体中几乎没有出现,相反一半以 ...
S.E.Luria和R.Latarjae(1947)最先进行的一种实验,他们设想,细菌噬菌体T2感染寄主菌后,噬菌体在菌体内发生的生长过程,可根据菌体的裂解情况,及外加紫外线处理时噬菌体子代存活能力(感染中心的存活率)的大小来判别。如果噬菌体在感染后进行生长,则它对紫外线耐受性的增加,与噬菌体基因组数或DNA库的增加程度是相应的(由于任何一个基因组可变成成熟噬菌体的机率有了增加)。这一技术不仅 ...
指与主要根据外部形态和其他特征,不加任何修改,就作为分类学的正式资料的所谓正统分类学(orthodox taxonomy)相反,而是考虑到由于遗传特征的生态环境的影响来证实种的基木构成的分类学。自从G.W.Turesson(1922)创立以来,巳认为是与生态学有联系的一个分支学科。但是要完全代替以前的方法则为时尚早。在此分支学科中所使用的分类群的系列和历来的方式不同,从1929年前后起导入了F ...
A.Pardee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和F.Jacob及J.Monod共同进行的实验(1959)。调节基因和β-半乳糖苷酶基因都是正常的,但在诱导物不存在时不会产生β-半乳糖苷酶的大肠杆菌Hfr品系(i+z+),通过接合使其调节基因(i+)和β-半乳糖苷酶基因(z+)进入变异了的F-品系(i-z-)中去,以了解F-细菌中β-半乳糖苷酶的合成。他们得到细菌接合以后不久F-菌中就开始合成β-半乳糖苷酶 ...
系用实验的手段对胚胎发育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进行研究的分支领域。从它的历史来看,是以提倡发生机理的研究为开端,自19世纪末,由于卢科斯(W.Roux)以及杜里舒(H.Driesch),罗布(J.Loeb)海特维希(O.Hertwig)等的影响,使得以实验胚胎学为基础的研究工作蓬勃地发展起来。发生机理在其内容方面,实质上大致和实验胚胎学是一致的,但根据卢科斯的观点,在实验时除了因果分析的以外,还有 ...
为叙述生物学的对应词。过去曾经把生物学的方法分为比较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两大类(特别是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生物学则成为比较生物学的对应词了。单用各种测定装置或运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很早以前就在生理学上应用了,但以生物现象的分析为目标的实验生物学成为主流,是出现在1880年以后,而胚胎机理学的创立就是这方面的具体表现。实验遗传学的建立,是始自十九世纪末,开始是由W.Bate ...
与描述形态学相反,而是用实验手段来解析动物形态发生机制的科学称为实验形态学。自19世纪末,卢克斯(W.Roux)根据作为阐明发生现象的因果规律,而提出发生机制学以来,研究的对象已经不限于狭义的发生学现象,已扩大到与动物形态有关的各种领域中。 ...
指以实验方法作为研究方法的心理学。它原来是由著有《心理物理学》(1860)的费奇纳(G.T.Fechner)、著有《生理心理学》(1874)的温特(W.Wundt)等的感觉生理学家们所创始的。从此,心理学由于采用了自然科学的那种实验方法,因此可以说是开始走上了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的道路。当进入本世纪时,同样出现在欧洲的日斯塔心理学(gestalt psrchology),也是从知觉的实验研究开 ...
为了验证某种假说,在实验室或野外给予特定的条件,用人工方法所设置的种群。为自然种群的反义词。另外也包括为维持实验材料而在室内饲养的种群,此特称为实验室种群(laboratory population),这是野生种群(field population)的反义词。 ...
用实验方法使动物发生与人的神经官能症相类似的症状。本研究开始于巴甫洛夫(I.P.Pavlov)。用非常弱的、非损伤刺激可引起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损伤。从一系列的实验结果可得出如下的结论:在给予某种条件刺激使大脑皮层同时发生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时,则此两种过程的正常平衡便遭到破坏,至少在一定期间内神经系统要陷于异常。能引起这种状态的实验条件,有的是外来刺激的各种条件过于复杂;有的是变化过于急剧,因此 ...
与间质(interstitium)相对,多意味着具有器官固有的机能的组织。但这个概念不一定是明确的规定。 =软组织。 ...
在植食性动物中,称摄食草本植物的动物为食草动物。但作为肉食性动物的对应词,也常用以泛指食取植物的动物。 ...
对捕捉昆虫等小动物进行消化和吸收而作为其部分养分的一类植物。植物一般都是自养的,而食虫是一种少见的非常特殊的例子。在任何情况下,这种植物都是用特别发达的捕虫叶的叶片进行捕虫与消化。郡场宽(1954)曾把食虫植物按捕虫叶的类型分为以下四种:(1)瓶子草的漏斗叶和猪笼草的囊状叶,是使落入叶内腔中的昆虫逃不出的陷井(pitfa-ll)型;(2)印度茅膏菜的粘小枝(lime-twig),毛颤台的触毛和 ...
亦称咽喉下神经节。是腹神经索最前端的神经节,位于食道的下方,由包围食道左右的围咽神经索,与食道上神经节即脑连结。环形动物等是由一对神经节组成,而昆虫是属于头部(认为由6个体节愈合而成的)后方的三个体节的三对神经节愈合而成的,含有大量的神经分泌细胞,并成为运动中心。 ...
向动物的食饵中添加某种物质以研究该物质的代谢路径(添加实验),或者通过喂饲缺乏某种成分的食饵以了解该成分的作用(缺乏试验),这种试验叫食饵实验。添加实验的例子如:F.Knoop(1904)发现,添加苯乙酸喂饲给狗时,不能完全被氧化,而是以与甘氨酸结合的取代酰胺和苯乙酰氨乙酸(phe-nylaceturic acid)的形式而排出,如果给与苯甲酸,则变成马尿酸排出。利用此原理,又喂以高级脂肪酸的 ...
在兔和其它部分齿类以及部分原猿类所具有的行为。实际上并非吃粪,而是吃称为caecotrophy的含有大量粗蛋白的盲肠内容物。如果使它们不吃这些食物,则易患球虫病等,以致引起死亡。在很多哺乳类动物中,有的具有真正的食粪行为,此称为食粪性(coprophagy),这与上述行为是有区别的。 ...
系毛翼虫属体前区背面正中线上向后走行的纤毛沟,藉此将食物送入口中。系海百合类自口在盖板(tegumen)上呈辐射状走行的2—5条纤毛沟,相当于其他棘皮动物的步带沟,在腕的上面沿行,生出分支,达到各个小枝。进入表皮下者称为内移管或神经上管。 ...
系指消化管中,咽和胃(或相当于这一部位)两者之间的管状部分而言。它只能把食物送到胃和肠内,根本不进行消化和吸收。用鳃呼吸的脊椎动物,食管位于鳃的后方,肺呼吸的动物,从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处即咽后方的部分区分出食管。在发生学上,食管是前肠的一部分,在具有胃的脊椎动物中,食营和胃之间的界限也并不一定很明显,不过一般说来,食管和胃的不同点是食管和相邻器官紧密地贴在一起,没有被浆膜所覆盖,同时比胃细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