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小鼠固定好,将尾巴拉直,绷紧 小鼠性情较温顺,一般不会咬人,比较容易抓取固定。通常用右手提起小鼠尾巴将其放在鼠笼盖或其它粗糙表面上,在小鼠向前挣扎爬行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其双耳及颈部皮肤,将小鼠置于左手掌心、无名指和小指夹其背部皮肤和尾部,即可将小鼠完全固定。在一些特殊的实验中,如进行尾静脉注射时,可使用特殊的固定装置进行固定,如尾静脉注射架或粗的玻璃试管。如要进行手术或心脏采血应先行麻 ...
有了质量好的抗原,还必须选择适当的免疫途径,才能产生质量好(特异性强和效价高)的抗体。 一、用于免疫的动物 作免疫用的动物有哺乳类和禽类,主要为羊、马、家兔、猴、猪、豚鼠、鸡等,实验室常用者为家兔、山羊和豚鼠等。动物种类的选择主要根据抗原的生物学特性和所要获得抗血清数量,如一般制备抗r-免疫球蛋白抗血清,多用家兔和山羊,因动物反应良好,而且能够提供足够数量的血清,用于免疫的动物应适龄,健壮,无感 ...
一、多克隆抗体的概念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学反应,由机体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与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一组球蛋白,这就是免疫球蛋白,这种与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 抗原通常是由多个抗原决定簇组成的,由一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由一个B淋巴细胞接受该抗原所产生的抗体称之为单克隆抗体(Monclone antibody)。由多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相应地就产生各种各样的单克隆抗体,这些 ...
回顾20世纪,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给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更新了一些传统概念。比如,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1986年,Lerner等首次研制成功催化水解羧酸酯的抗体,称之为抗体酶(Abzyme)。1987年,Cech等发现了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称之为核酶(Ribizyme)。新近又发现了特异切割RNA的 ...
一、概念 佐剂(adjuvant)是指能够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应用时可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射于机体。佐剂本身可以有免疫原性,也可以没有免疫原性。 应用佐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抗原对机体的免疫原性,从而提高抗体的效价。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细胞)因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一般情况下不使用佐剂即可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对于可溶性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免疫原、人工抗原,初次免疫时必须使用佐剂才能取得较 ...
一、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 Recognition and bind antigen specifically ) 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是免疫球蛋白分子的主要功能,这种特异性主要是由免疫球蛋白V 区的空间构型所决定。免疫球蛋白分子有单体、二聚体和五聚体等几种所谓的体形式。只有1 个Y 形分子组成的Ig 称为单体,如IgG、IgD、IgE 等;由2个Y 分子组成的Ig 称为双体如血清型IgA 或 ...
在单克隆抗体制备中,首先进行的就是抗原的设计与合成,这是制备单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产生抗体的特异性与亲合性是与抗原密切相关的,合成的抗原如果可以将所需要的抗原决定簇充分暴露出来,那么机体更容易识别抗原决定簇,从而免疫的动物所产生的抗体自然会在特异性和亲合力上最大程度的与抗原决定簇拟合。所以,在制备单抗的过程中,设计并合成抗原尤为重要。 对于小分子药物抗原的设计与合成,园子里已经有很多战友进行了讨 ...
一、杂交瘤技术的诞生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诞生是几十年来免疫学在理论和技术两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抗体基因的研究、抗体结构与生物合成以及其多样性产生机制的揭示等,为杂交瘤技术提供了必要理论基础,同时,骨髓瘤细胞的体外培养、细胞融合与杂交细胞的筛选等提供了技术贮备。1975年8月7日,Kohler和Milstein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分泌具有预定特异性抗 ...
细胞性免疫原主要是指人、动物、微生物或寄生虫的细胞。 一、绵羊红细胞的制备 绵羊红细胞是制备溶血素的免疫原,制备时采健康绵羊的颈静脉血,立即注入无菌有玻璃珠的三角瓶内,经充分摇动15~20min,以去除纤维蛋白,获得抗凝绵羊全血。另外,也可将全血和Alsever液以1:2混合,Alsever液既能起到抗凝作用又能起到保护作用。全血与Alsever液充分混合后,置4℃保存可使用3周左右。 免疫前取适 ...
半抗原是指本身无免疫原性,只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半抗原物质多数为低分子量的化学,例如多糖、多肽、甾体激素、脂肪胺、类脂质、核酸、某些药物(包括抗生素)以及其他化学物品等。半抗原不能直接用作免疫原,只有把这些半抗原和大分子物质结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这种经过人工修饰的半抗原称之为人工抗原,用于偶联半抗原的大分子物质称为载体。 一、常用的载体 1、蛋白质类 蛋白质是一 ...
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酶类、补体、脂多糖、细菌外毒素和核酸等均为可溶性抗原,它们有相当部分来源于组织和细胞,成分复杂。制备这类免疫原时,首先须将组织和细胞破碎,然后再从组织和细胞匀浆中提取目的蛋白或其他抗原,提纯的抗原需鉴定后才能用做免疫原。 一、组织匀浆的制备 用于制备免疫原的材料必须是新鲜或低温保存的。材料获得后立即去除包膜或结缔组织,脏器应进行灌洗,去除血管内残留的血液,用含0.5g/L ...
获得稳定的杂交瘤细胞系后,即可根据需要大量生产单抗,以用于不同目的。 一、单抗的大规模制备 目前大量制备单抗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系统,一是动物体内生产法,这是国内外实验室所广泛采用;另一是体外培养法。 1、动物体内生产单抗的方法 迄今为止,通常情况下均采用动物体内生产单抗的方法,鉴于绝大多数动物用杂交瘤均由BALB/c小鼠的骨髓瘤细胞与同品系的脾细胞融合而得,因此使用的动物当然首选BALB/c小鼠。本 ...
一、腹水型单抗的纯化 在单抗纯化之前,一般均需对腹水进行预处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除去细胞及其残渣、小颗粒物质、以及脂肪滴等。常用的方法有二氧化硅吸附法和过滤离心法,以前者处理效果为佳,而且操作简便。 1、二氧化硅吸附法 新鲜采集的腹水(或冻存的腹水),2000r/min 15分钟,除去细胞成分(或冻存过程中形成的固体物质)等;取上层清亮的腹水,等量加入PH7.2巴比妥缓冲盐水(VBS;0.004m ...
目前动物用单抗,在动物疫病诊断和检疫、妊娠检测、性别鉴定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大多以诊断试剂(盒)的形式提供,其中核心试剂为标记的单抗。下面将介绍最常用的几种标记技术。 一、酶标记 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单抗和多克隆抗体的常用方法是过碘酸钠法。其原理是HRP的糖基用过碘酸钠氧化成醛基,加入抗体IgG后该醛基与IgG氨基结合,形成Schiff氏碱。为了防止HRP ...
一、实验目的 1. 初步掌握从血清中提取纯化IgG的方法步骤。 2. 了解辛酸-硫酸铵法纯化IgG 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辛酸-硫酸铵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用辛酸沉淀杂蛋白,辛酸为短链脂肪酸,在酸性条件下可沉淀血清或腹水中的白蛋白或其他非Ig蛋白质;第二步利用硫酸铵盐析将Ig沉淀下来,操作步骤如图3-10所示。经SDS-PAGE电泳检测能得到电泳纯度较高的Ig。 三、仪器、原料和试剂 仪器 磁力 ...
定量的抗原加入到含有一定量的相应抗体的琼脂糖凝胶中,在电场作用下,引起抗原抗体的迁移和相互反应,当比例合适时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峰,由于电泳继续进行,样品孔不断有抗原移向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淀峰,因抗原过剩使沉淀溶解而在前面又形成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淀峰。如此反复向前,直到再无游离抗原而反应终止,形成上行火箭状的沉淀峰,其沉淀峰高度和抗原的浓度成正比,与同样条件下的已知浓度的抗原血清比较,即可求得待测血清的抗原含量。
抗体(antibody,Ab)是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终末B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体是具有4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其中2条较长、相对分子量较大的相同的重链(H链),含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在55000?70000之间;2条较短、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相同的轻链(L链),含210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约24000 ...
小分子抗原现在做的最多的是农药和兽药,这方面的文献也很多。以前查过一些材料,作者觉得小分子抗原能否制备出高性能的单克隆抗体主要以下几点决定。 1、对于半抗原结构的选择,如果待测物本身含有NH2,COOH,OH等活性基团,可以利用待测物活性基团加入间隔臂,然后联入载体蛋白就可以成功合成人工抗原,制备特异性良好的抗体。 但大部分待测物上并不含有活性基团或活性基团对药物的特异性和极性影响很大,所以大部分 ...
一、抗原多肽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使生产抗体获得最佳效果,仔细地设计抗原多肽是很有必要的,设计应满足一个基本条件:在免疫过程中,该抗原既不会产生过强的免疫反应,同时又能产生出对感兴趣的蛋白有结合能力的抗体。尽管抗原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有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已超过了我们所能提供的范围,根据我们所积累的经验,有几点关键的基本设计原则可以提供给大家参考: 1、确定抗体的用途(应用)新开展一个研究项目, ...
一、保存 大多肽在-20℃很稳定,特别是冷冻干燥并保存在干燥器中,在将它们暴露于空气之前,冷冻干燥多肽可以放于室温。这将是湿度影响减少,当无法冷冻干燥时,最好的方法是以小的工作样量存放。 对于含Cys, Met orTrP的多肽,脱氧缓冲剂对其溶解必不可少,因为这种多肽可易空气氧化,在封瓶前,慢慢流过多肽的氮气或氩气也会降低氧化作用。含Gln或Asn的多肽也容易降解,所有这些肽与不含这些有问题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