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脊椎动物,是指以上下颌骨为中心所构成的部分而言,分别称为上颌(upper jaw)和下颌(lower jaw)。不仅低等脊椎动物,在多数哺乳类动物中,其颜面的大部分为颌所占。灵长类特别是类人猿和人颜面上颌所占的部位是比较小的。在无脊椎动物中,被称为颚的,由于种类不同而有差异。软体动物的头足类是呈鹦鹉喙状的背腹1对角质构造(鹰喙形颚片)。在环节动物沙蚕等多毛类的咽头壁上有左右1对的大形颚,在口腔壁 ...
亦称颚板具、颚齿。在蛭类中的颚蛭类(寄生蛭等)的口腔壁上成对存在的三个几丁质的半圆形板,在其边缘有锐齿排列。由于附属于承载颚板的衬垫的肌肉收缩,使颚板作回转运动,切裂被吸着的动物的皮肤,形成Y字形的切口,进行吸血。在石蛭、钱蛭等咽蛭类无此颚板,代之以牙(unarmed chitino-us plate)刺杀食饵动物,在吻蛭类则全无此类武器。 在软体动物口球中所见到的角质板状物,在与齿舌前端相 ...
亦称鳃足。甲壳类的胸肢中最前方的1乃至数对的口器构成的,为与步足区别而称此名。端足类第一对胸肢成为口器的一部分,称为颚足,第二胸肢司抱持功能,成为雌雄异形,称为鳃足(gnathoopod)。 ...
不育花叶的一种。当除去小苞,着生在花最外轮的花叶丛称为萼,而组成萼的每一花叶即为萼片。萼片基部合生,有时也一直合生至顶端。在花叶中萼片的性状与普通叶最相似,多数显绿色,并有三个主脉。在初期花蕾中,萼片包裹着其他花叶。菊科(Com-positae)的冠毛等是萼的特殊变形。
棘胞动物钵水母纲十字水母目(Staurome-dusae)的身体呈杯状,由吸着在其他物体上的细柄部和接续其末端的扩张部分即萼所组成。柄部相当于水螅体的柱状部,萼相当于水母体的伞,十字水母有的解释为水螅和水母的结合体。 内肛动物(例:铃苔虫属Barentsia)身体的主要部分,为附着于其他物体的匍匐根上的柄端的半球状部,在游离缘(上缘)有触手环列、消化器官、排泄器官、生殖器官等主要内脏,都在这触手 ...
脊椎动物口腔之背侧壁称为腭。在鱼类,鼻腔与口腔不通,但在两栖类以上两者经后鼻孔相通。在鱼类和两栖类,颅骨底构成腭。两栖类的后鼻孔位于它的前端。在爬行类以上,骨质的腭发展而形成鼻腔之下底,不过在爬行类(除鳄类外)和鸟类发育不完全,而鳄类与哺乳类发育完全,特别在哺乳类,前面还生成不能活动的骨质硬腭(palatum durum)相接续的为带有肌肉的可动的,软腭(palatum molle)或腭帆(vel ...
在人体中腭形成不全的一种畸形。其左、右的腭突不象正常的那样在正中部愈合,仍留下裂口,因此,使口腔和鼻腔相通。软腭裂,裂口位于正中部,硬腭裂,则裂口从正中部连到侧方(一侧或两侧)。腭裂往往伴有兔唇。据报道这和兔唇同样,约20%与遗传有关。
高等脊椎动物胚胎上颌部由左右向中央生出的扁平栅状突起,左右在正中合并,愈合成腭。左右腭突之间的间隙称腭口,由腭突愈合所生成的缝线称腭缝线。
口腔腺的一种。位于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腭上,并开口于腭的表面。根据种类的不同,有的分泌粘液,有的分泌消化酶。
恩特纳和杜多罗夫(N.Entner-M.Doudoroff,1952)在嗜糖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accha-rophila)中发现的分解糖至生成乙醇的代谢途径。之后,在以假单孢菌为中心的一些细菌或腥黑粉属(Til-letia)等一部分菌类中也发现此途径。在以葡萄糖为基础的条件下,消耗1分子的ATP 生成6-磷酸葡糖,随后与磷酸戍糖途径的情况一样脱氢生成6-磷酸葡糖酸,而本途径不是 ...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由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等)生成的胺类。是肾上腺髓质或脑、神经等分泌的,作为激素或化学传递物质而起作用。
多羟基黄烷-3-酚之总称,但有时则特指( )儿茶素。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在Acacia catechu、gambir树皮中与单宁共同大量存在。单宁的作用很弱,但通过加热和酸等处理容易重合形成单宁。2,3位由于含不整齐的碳原子而具有非对应异构体。
脊椎动物头部所具有的一对器官,是听觉感受器和平衡感受器。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其中内耳是主要部分,其他两部分只不过是作为听觉感受器耳的声音收集和传导的装置。外耳只在哺乳类和一部分鸟类中存在,是最外的部分,包括耳壳(只限于哺乳类)和外耳道。在无外耳的爬行类、两栖类中,鼓膜露出于体表。而鱼类只有内耳,并且以平衡器的作用较大。以鼓膜为界在其深处有收藏听小骨的鼓室和欧氏管(耳管)的部分为中耳,内耳 ...
在哺乳类外耳道内开口的一种大汗腺,也分泌脂质。此脂质和外耳道内的皮脂腺分泌物及脱落的上皮角化细胞一起构成耳垢。
哺乳类中除高等的类人猿和人以外,大部分的耳壳都附属有相当发达的横纹肌,并分布有面神经的分支,能随意运动。类人猿和人,耳肌已退化,通常随意运动几乎是不可能的。能使整个耳壳运动的,有从耳壳基部起连至头骨的颈耳肌(musculus auricu-lae nuchalis)、颞颈肌(musculus epicraniustemporoparietalis)、颈横肌(musculus transver-su ...
或称为耳腺(glan-dula auris)。是蟾蜍皮肤腺的一种,是毒腺密集而成的腺体。位于眼的稍后方和鼓膜的背侧,左右一对,呈盾状隆起。分泌乳白色的毒汁(蟾酥)。
亦称听泡。是脊椎动物的内耳的原基。起初看到的耳泡是靠近早期胚胎的后脑表皮区的外胚层增厚。这个基板有时亦称为听板,不久,由一层上皮形成的囊泡悬挂在表皮下面。这种囊泡即称为耳泡;有一部分以后自耳泡中分离出来形成听神经。大部分脊椎动物,开始耳泡大致呈球形,以后,在靠近其内侧上方出现小的突起,此突起后来形成内淋巴管。软骨鱼类的耳泡,由于一开始就不与表皮相连,是借内淋巴管与外界相通。以后耳泡的上皮囊发生 ...
亦称平衡石说。关于重力向性中的重力感受机制,认为是在感受部位细胞内部比重大的粒子改变位置产生的重力刺激作用,把这种粒子比作动物的耳石(平衡石),因此称为耳石说。1900年哈伯兰特(G.Haberlandt)和内梅克(B.Němec)单独地发现,即在根冠和内皮细胞内顺重力方向存在着聚集的淀粉粒。最近,安达斯(L.T.Andus)证明,仅在蚕豆的根冠刺激阈时以内能进行相当活动的细胞器有淀粉粒,而且刺激 ...
亦称合耳(Synotia)。主要见于人及其他哺乳类的一种畸形。下颌部位的形成受到抑制时,有从小颔(micrognathia)以致到无颔(agnathia)的畸形系列,与此同时,左右耳离开中间,在下颔的位置上愈合,称为“耳头”。但脑、眼、鼻多可正常形成。
定位于革兰氏阴性细菌菌体抗原(O抗原)外侧的易热抗原。一般认为与毒力有关,因此称为毒力抗原。与氯化铁起反应,可用电子显微镜证实其存在。一般认为毒力抗原由N-乙酰氨基糖醛酸的聚合物组成,在血清学上可与其他表面抗原区别开来。毒力抗原在血清学上是一个组,如用噬菌体则可分成80种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