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脊椎动物中,由腹膜内脏层和腹膜体壁层所包围的腔,其中有少量的浆液。构成体腔的一部分。包含在腹腔内。在哺乳类由于有横膈膜,而与胸膜腔分开,但在鸟类以下的动物,与胸膜腔的区别则不明显。圆口类的腹膜腔是通过生殖孔开口于尿生殖窦内,在鱼类有的通过腹孔开口于尿生殖窦的附近,有的则没有这种形态解剖特征。在爬行类有腹腔管,其中鳄类则在尿生殖窦附近成为盲囊。其他脊椎动物的腹膜腔一般不与外界相通,但包括人在内的 ...
中空幼虫 amphiblastula 亦称两囊幼虫。是钙质海绵中具有双沟型沟系的樽海绵的囊胚期幼虫。这种囊胚是有胶囊胚的一种变型,后端有少数(8—32)无鞭毛的大形颗粒细胞(大卵裂球),囊胚壁残留的细胞(小卵裂球)全部是小形有鞭毛的细胞。因此,囊胚前后两端的外形有着显著的差异,故称两囊幼虫(amphi= 两端,blastula= 囊胚幼虫)。有鞭毛的细胞分裂旺盛,而几乎不分裂的颗粒层被包在其中 ...
由腹膜腔及其后部,即包括膀胱、子宫等的腹膜后腔两部分组成的腔。在腹膜腔中收容着胃肠、肝脏、肾脏及其他脏器。在狭义上系仅指腹膜腔而言。
中空器官动物 hollow-organ-like animal 在闭塞的皮肌腔内充满着腔液的、机体结构简单的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头足类除外)、石勃卒类等通过体壁不断维持粘状紧张,使腔液经常保持适当的内压,同时对抗性的肌群的协调是在没有特殊的神经机制作用下进行的,这就是这类动物的一种特征。 ...
中胶层 mesogloea (1)海绵动物的皮层和胃层之间的无结构(并非由细胞构成的)凝胶状物质层。虽然变形细胞(或游走细胞)、造骨细胞、原生细胞等均分散在里面,但这些细胞都是从皮层和胃层移动来的。 (2)是腔肠动物的表皮和腔肠上皮之间的凝胶状物质层,此层在水螅型中很薄,也称为支持板;在水母型中很厚,成为水母体内的胨胶(jelly)。在淡水水母,此层的含水量为99. 7%中间分散着星形游离细 ...
在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中,于每一体节腹侧正中线左右各有一个神经节,相互进行横向联系而成左右连索,进行纵向联系的而成前后连索,此称为腹神经索。在昆虫和其他一些动物,每一体节一对神经节左右贴近,看起来状似一个。在螠虫类,与神经节的纵、横联系区别不明显,只显示一条棒状结构。
中间型 intermediate form 指分类学中处于二类中间的一种形态。从进化观点看,常看做是一种过渡型。但正如始祖鸟已经是鸟类而不是鸟类与爬虫类的完全中间型,所以真正的中间型是很难发现的。虽然如此,但是仍然把中间型作进化形式的一个方面。另外,属于现存的某一种的亚种之间,经常在其接触地区杂交而产生中间形态。这也只能是一种中间型。今存在这样的中间型时,伦希出(B.Rensch,1929)把中间 ...
FCH2COOH。很早就知道南非产的植物Dicha-petalum cymosum的叶中含有有毒成分,微量即可侵害动物的神经系统和心脏,以至死亡。此毒物的成分就是氟乙酸,与若干种微生物一起能抑制脂肪酸的氧化。氟乙酸类用F(CH2)nCOOH表示,其中只有n是奇数者有毒。作为抑制脂肪酸氧化的机制被认为是:(a)氟乙酸取代乙酸而和CoA结合,形成氟乙酰CoA;它和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氟柠檬酸,由于抑制(顺 ...
种内拟态 intraspecific mimicry 在雌性口中进行卵和幼体哺育的某种鱼类(mo-uthbreeder),在其雄性的大形腹鳍上,具有在形状、大小、色彩上都与自种卵一模一样的花纹;雄性用大腹鳍在水底掀起波浪,以促进雌性产卵。雌性边产卵,边将卵纳入口中,同时它又力图把雄性腹鳍上的模拟卵吸进来,此时由于雄性正在射精,因此,卵能在雌性口中巧妙地完成受精。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雄性以其身体 ...
应用浮沉子的原理测定微量的气体代谢的方法。每小时有10-2—10-4微升的气体的消长即能应用。对于蝾螈的胚胎块、1个鳉鱼卵、几十个海胆卵等,能够测定其氧耗、呼吸商、糖酵解作用等。浮沉子是用玻璃做的小球,上面有开口的颈部,底部封闭,把2—3微升的试样放入10—49微升容积的浮沉子里,用已知体积和比重的石蜡油封住颈部,把浮游液(27.2克NaNO3,13.7克NaCl溶于59.1毫升水中)注入约6立升 ...
在高位泥炭沼泽的腐生营养的池沼和平地衰老期的浅水富养湖中的浮动的小岛。在日本常见的有山形县浮岛大沼、尾濑个原的池沼、鹿儿岛县兰牟田池等。其中有的是由于离水的植物根或水底泥炭块内部积累了气体而造成上浮的,也有的是由于湖岸的一部分脱离了湖岸造成的。
种内斗争 intraspecies competition,intr-aspecific competit on 种内斗争是指同种个体间的竞争。生态学上对种内竞争十分重视,把它看做是调节种群密度的一种机制。尼科尔森(A、J、Nicholson, 1954)基于这一观点,把种内斗争分成争夺型和竞争型两类。属于争夺型的有关个体,任意消耗资源,结果所有个体都得不到足够的量,极端情况,可共同死灭。这种类型 ...
有刺胞动物所共有的幼虫形态,体呈长椭圆形,外胚层细胞排成一层,形成囊胚壁,内腔(囊胚腔)的全部或一部分充有内胚层细胞。外胚层细胞具有纤毛,用以在水中游泳。但十字水母类的浮浪幼虫因缺少纤毛,不能进行游泳,而藉细胞的变形运动作匍匐活动。从囊胚到浮浪幼虫的形成是通过内陷、移入、层裂等方式进行的。浮浪幼虫游泳以后,固着于其他物体上,生出口和触手等而发育成小型螅形体,即水螅幼虫,继而向水螅体发展。另外浮浪幼 ...
扁形动物在系统发生上是从有刺胞动物的浮浪幼虫起源的学说,即冯·格拉夫(L.Von Graaf)等提出的学说。这是以浮浪幼虫的体表被覆纤毛,以及没有消化管(原肠),是与涡虫类中最原始的类型无肠目这一点为主要依据的。有关扁形动物的起源,另外还有栉水母起源说、纤毛虫类起源说等。
种鳞 seminiferous scale 日文亦为称实片(果实鳞片之意,是早田文藏根据德文“Schuppen”一词的发育而创造的,即“Sch-uppen”与“实片”发音相似,并都符合实际)。是针叶树球果的组成部分。冷杉(Abies)、松(Pin-us)、柳杉(Cryptomeria)等在其球果轴的周围种鳞和苞鳞(苞片)成为上下内外的一组合体,呈螺旋状排列,种鳞通常位于上方和内方,在其近轴面的 ...
种间杂种 interspecific hybrid,specieshy-brid 种间杂种指的是同属不同种的两个个体间进行杂交(种间杂交)所产生的杂种第一代。由于分类学是以形态上的不同为主要依据,分类学上种的亲缘程度与杂交时的亲和性不一定平行,所以种间杂交的成功率随着不同的种的配合而有种种变化。一般要比种内杂交困难得多。当然植物中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在Triticum和Brassica这两个属中 ...
通过用氯化铯等密度梯度离心法(平衡密度梯度法)所求的高分子物质的密度。由于在浓盐溶液中产生溶媒混合,所以与在稀盐溶液中的密度不一定相同。碱基组成不同的(GC含量不同)DNA,其浮力密度不同。
种间竞争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inter-specific compet tion 种间竞争是不同种群之间出现的竞争。达尔文(1859)指出,生活要求类似的近缘种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竞争。他例举了一方消灭另一方的若干事实。后来洛特卡(A. J. Lotka, 1925)和沃尔特拉(V.Volterra,1926)用数学模式对此加以考察,高斯(G. F. Gause, ...
海洋动物有生活在海中一定深度的,也有作垂直移动的。这些动物可按水深进行调节,使浮力与体重达到平衡,称为浮力调节。浮力调节不仅见于鱼卵和浮游生物那种不能运动的或运动性小的生物,也见于像鱼类那种运动力强的生物。浮力调节是通过体内局部比重降低来实现的,有的是使细胞内液保持低的渗透浓度(鱼性乌贼、夜光虫),有的是体内贮存脂质,特别是鲨烯等轻脂质(板鳃类)的贮存。最有效的是在体内贮存一部分气体(硬骨鱼类和有 ...
种加词(种本名) specific epithet 指用双名法表示生物的学名时位于属名后的一个词。通常无论是动物或植物,是表示该种特征的一个说明词。如有关的地名、人名、土名等拉丁语化的形容词或形容名词。为单数,性随属名而定。在动物,完全用小写。在植物从人名、土名、其它属名而来的加词(本名)虽然也有例外可以用大写(蚕豆Vicia faba),但最近趋向于小写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