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种内斗争 intraspecies competition

互联网

1797
种内斗争 intraspecies competition,intr-aspecific competit on 种内斗争是指同种个体间的竞争。生态学上对种内竞争十分重视,把它看做是调节种群密度的一种机制。尼科尔森(A、J、Nicholson, 1954)基于这一观点,把种内斗争分成争夺型和竞争型两类。属于争夺型的有关个体,任意消耗资源,结果所有个体都得不到足够的量,极端情况,可共同死灭。这种类型从维持种群的观点来看,浪费资源,容易发生个体数大幅度变动,食草动物出现的竞争就是其中一例。属于竞争型的有关个体,一部分个体确保其所需要的资源,其余一部分个体有时得不到利用资源。为了维持种群资源可被有效地利用,同时使种群的密度维持在稳定的状态。具有势力范围的动物和捕食寄生者中表现的竞争就是其中的一例。如果个体间斗争能力的差异小,种内斗争趋向于争夺型;个体间斗争能力的差异大,种内斗争就趋向于竞争型。植物中存在的所谓自动稀疏现象,通常认为是由于种群内个体间产生了大的差异,弱小的个体受到大形个体的抑制而造成的。出生时间的迟早和所处环境的差别也会造成个体竞争能力的差异。但当这种差异为遗传性所决定时,竞争就成为自然选择的主要因素。达尔文(1859)认为,生活要求相同的同种个体间所产生的斗争最为激烈。他认为这是进化的主要原因。关于种内斗争在进化上的重要住,有很多见解。其中有人〔如李森科( T.D.Lysenko,1945)〕甚至对种内斗争的存在的事实持否定态度。温爱德华兹(V.C.Wynne-Edwards,1962)提出,动物中经常以发展各种社会行为来避免种内斗争过激的现象,以象征性的形式来解决斗争,称为习惯的竞争。例如,高等动物中常见的威嚇就是其中一种形式。他主张这一类社会行为是种群水平的(不是个体水平的)在自然选择中即群体选择发展起来的。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