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于微生物和植物,以D-甘露糖为主要组成成分(95%以上)的多糖之总称。微生物产生的甘露聚糖,研究较多的是鲁氏酵母(Sacchromycesrouxii)发酵D-葡萄糖所形成的粘质,其中含郁α(1→2)、α(1→6)的复杂的分子结构体。青霉(Penicillium charlesii)制造的甘露聚糖又称为甘露肉灵糖(mannocarolose),以α(1→6)为主体,带有α(1→4)支链,早 ...
C6H12O0,相当于葡萄糖的α-差向异构体。自然界中以游离状态存在的甘露糖是很少的,是以D型作为多糖的组成糖而存在。以D-甘露糖为主要成分的多糖称甘露聚糖,主要形成酵母和植物的细胞壁。成为钮扣原料的象牙椰子和针枞的半纤维素是合成甘露糖的原料。在细菌和动物细胞中作为细胞膜成分,其中含有核多糖、糖蛋白质,这是构成这些分子的生物学特异性的一种因子。它们的甘露糖残基,是以GDP甘露糖为前体,由各种特 ...
相当于葡萄糖醛酸的2-差向异构体。天然的D-甘露糖醛酸是褐藻类藻酸的组成糖。 ...
一种三价醇。为无色、粘稠、有甘味和吸湿性的液体。作为脂肪,磷脂质等的成分而大量存在、也可作为醇的发酵产物而存在。在生物体内,脂肪在脂酶作用下水解而形成甘油的代谢途径,这是甘油发酵的逆过程。 甘油 ATPL-3-磷酸甘油 ADP(1) L-3-磷酸甘油 NAD磷酸二羟基丙酮(2) E.P.Kennedy和C.Bublitz(1954)从鼠肝中得到进行反应式(1)的纯化的甘油激酶。EC2.7 ...
在酒精发酵中,如果通过依姆登-迈尔霍夫途径,则中间形成磷酸甘油醛。在正常反应中它的氧化是和它前面的反应即乙醛的还原有关。但是通过加入亚硫酸盐等将后者捕捉,就会代之以磷酸甘油醛的还原形成磷酸甘油。磷酸甘油经脱磷酸而有甘油累积。这种反应称为甘油发酵。这就是所谓的C.Neuberg(1919)的第三种发酵形式,在德国将此作为制造甘油的一种方法。 ...
亦称甘油浸渍肌。指将一束肌纤维缚结于捧上,在保持静息长度的条件下浸于50%的甘油中,于-20℃下保存一个月以上的标本。细胞膜结构被破坏,相当部分的水溶性蛋白质被抽提,对电刺激虽无反应,但Mg,ATP可引起收缩。因为肌原纤维的结构仍被保存,胡克斯莱(H.E.Huxley)等(1953-1957)曾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其微细结构的变化,从而成为研究滑动理论的有力手段。 ...
一种丙糖,甘油氧化而成。具有1个不对称碳原子,是其糖的立体异构体的标准。因为不能形成半缩醛,所以作为醛来说还原力很强的。 ...
以甘油为共同组成成分、而糖分子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磷酸结合在二甘油酯上的糖脂之总称。与神经糖脂共同成为糖脂的两大类。神经糖脂是动物界中主要的糖脂,而甘油糖脂则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次至绿藻类和细菌类中,其中很重要的是存在于叶绿体膜上的单或双半乳糖苷二甘油脂结核菌菌体上的磷酸肌醇低聚甘露糖苷。也有少量的半乳糖苷二甘油脂存在于脑中。
为甘油的脂肪酸醋之总称。系一种单纯脂质或中性脂肪。几乎所有的贮存性脂肪只是一种脂类,即甘油三酯(triglyceride)(Ⅰ),是由1分子的甘油为3分子的脂肪酸酯化而成。甘油二酯(diglycoride)(Ⅱ)和甘油单酯(monoglyceride)(Ⅲ)作为代谢的中间产物是重要的,但在贮存脂肪中几乎不存在。天然的甘油三酯通常至少由5种以上的脂肪酸形成,在所含脂肪酸的名称最后加上“in”,如 ...
亦称橙果。为肉果的一种。是由多心皮合成的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桔子、柚子(Citrus sinensis)等都属于这类果实。外果皮一般强韧,含多量胡萝卜素和油质。中果皮厚而软,具有海绵状的结构。内果皮为囊状,是薄而结实的膜状物,囊中有许多毛发育,其中充满着细胞液,柑桔类(Citrus)其可食的部分就是这部分。 ...
在高等动物内耳所看到的离心系统。具有对平衡和听觉系统抑制的功能。是由延髓上橄榄核至内耳的同侧性和交叉性纤维束。首由拉斯马森(G.L.Ras-mussen,1946,1953)所记载。以后史密斯(C.A.Smith,1961)发现在末梢的前庭、耳蜗的毛细胞底部形成离心性结构的突触。费克斯(Fex,1962)通过刺激前庭、耳蜗两神经联络处的交叉枝的实验表明,这种离中性突触对向中性信息的传递产生突触 ...
轮虫类体表角皮或角皮棒状突顶端的感觉毛束。其在体前方背中线左右的1对,称为背感触器(触角)(dorsal feeler);在后方腹面和侧面的各1对,分别称为腹感触器(触角)(ventral feeler)和侧感触器(触角)(lateral feeler)。此外,有的在轮盘上有前感触器(触角)(frontal feeler)。Synchaeta)白杨蚥有4个感触器(触角)。 ...
由接触刺激引起的向性运动。典型例子是在茅膏菜(Drosera)属的捕虫叶顶部,可以看到有分泌粘液的触毛(tentacle)。叶周边的触毛是非常敏感的,例如用细灯心草轻轻的摩擦它的顶部,便立即引起其处的负电位变动,此时多数的活动电位开始沿触毛柄向下方传递,而柄则向上弯曲。这种运动是一种生长运动,不久弯曲便得到恢复。以后仍然能产生同样的反应。这种触毛的向化性弯曲的机制也是相同的。 ...
指因光强的变化刺激植物发生感性生长运动或感性膨压运动而言。前者有蒲公英等菊科植物头状花序的舌状花冠的启闭运动:后者有以豆科、酢浆草科等叶枕运动器官使叶柄、叶身、小叶的上下运动,以及气孔的开闭运动。可是,运动的全过程仅仅受光强变化控制的例子很少,而是与日周期的节奏运动有很大关系(睡眠运动)。含羞草、合欢等的张开着的小叶,可在黑暗下闭合,有光时则再次张开,这种灵敏度在一天中并不相同,而是按周期发生 ...
本来,就主体存续而言,对肯定或否定的状态变化作出评价的主观的现象,但因为同时也产生身体的表现,所以生物学上就有可能对此进行研究,客观地考察感情的发生、经过的条件及其机制。感情状态变化较弱而持续的称心情(mood),比较强而且急剧的称激动或情绪(emotion,喜、悲、恐、怒、惊等)。因为激动有一定的统一过程,此时身体有显著变化,所以对人以外的许多动物也容易进行生物学的研究,亦即激动时:(1)意 ...
动物将身体一部分接受的刺激经向中神经传至中枢(与高等动物意识有关的是大脑皮层)时,在中枢产生的刺激的对应物称为感觉。构成人的意识内容的,特称为知觉。意识中的感觉经心理过程所形成的判断称为感知(perception)。对于感觉的外周机能,被特殊地采用“感受”这一术语。感受器官亦称感觉器官。一般来说,感觉是借助于对感觉刺激(光源、嗅源等)或感受部位(接触、痛等)的投射定位,参予空间辨认(空间觉)的形成 ...
中柱 central cylinder,stele 蕨类以上的高等植物,其根、茎、叶有作为输导或支持器官的维管束,把内皮层以内的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综合视为一行结构单位,称为中柱。由P.E.L.van Tiezhem(1886)所提倡。其后,根据 E. C.Jeffrey(1899)、E.Strasburger(1891)、J.C. Schoute (1902)、 G.Brebner(1902)、 W ...
硅藻类由细胞分裂而增殖时,其新生成的外壳比亲代细胞小,随着多次分裂细胞越来越小,但有时可形成特殊的孢子而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称复大孢子。硅藻类中羽纹类的复大孢子大体上是合子性质的,由配子结合和自体受精(autoga-my)生成,也有的是单性形成的。盒形藻(Biddulphia)等中心类的复大孢子。过去被认为是由无性过程形成的,但最近已知是分别来自精和卵的自体受精形成。羽纹类(Pe-nnata ...
中轴器官 axial organ (1)亦称脊器官(dorsal organ)、中心丛(central plexus)或生殖根(genital stolon)。在棘皮动物中,于紧贴在管的轴窦上端附近的壁细胞所形成的器官,其主要部分是卵圆腺,在成体中为淋巴结样组织,是一种蓄积肾。在幼期,是从其上端通过出芽产生生殖腺的生殖脊(genital rachis)。 (2) 主要在脊椎动物中,沿头尾轴, ...
在同一基因座位上存在着对性状表现的作用稍有不同的一群基因,这群基因是复等位基因。例如果蝇白眼基因是隐性基因,和表现红眼的正常显性基因是等位的基因。此外在同一座位上还存在伊红(eosin)眼色基因,该基因对白眼基因来说呈显性,但对红眼基因则呈隐性。实际上该基因座位上除了白眼和红眼基因外还可以存在écru,ivory,ti-nged,buff, apricot, eosin,cherry, bl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