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催化苹果酸脱羧反应的酶。正式名称称为苹果酸脱氢酶(脱羧作用)。已知有三种苹果酸酶(EC1.1.1.38—40)。其中以NADP为受体的酶(EC1.1.1.40)催化生成下列反应: ΔG°′=-0.36千卡。丙酮酸羧化反应(是H.G.Wood和C.H.Werkman,1938最初发现的反应)中有的是苹果酸酶的作用,有的是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在生物体内已知以后者的作用为主。两者都是供给三羧酸循环中 ...
催化L-苹果酸脱氢变成草酰乙酸的酶。EC1.1.1.37。以NAD 作为电子受体。广义上也包括以NAD 或NADP 作为受体而生成丙酮酸和碳酸的苹果酸酶(EC1.1.1.38—40)。与NADP 也有弱反应,也可将其它羟酸脱氢。广泛存在于线粒体、细菌细胞膜上,为三羧酸循环中的一种酶。由于酶的来源不同,其某些性质也不一样。 ...
亦称长颈瓶形细胞(flask cell)。主要是指两栖类原肠形成早期出现于原口唇部对内陷运动起主要作用的瓶形的细胞。在两栖类,最初表层必将内陷的一部分细胞。于原口出现之前即已开始向未来的原口方向延长,当内陷一开始则变得更加细长,而成为对胚表面或原肠腔呈垂直方向排列的细胞。这种瓶形细胞,相当于预定内胚层和预定中胚层细胞。这种细胞除了两栖类原肠胚之外,也见于鼻基板和眼杯等内陷器官原基及鸡胚原条。 ...
叶片的全部或包括主脉的一部分呈杯状凹陷的形态。是基于叶基的两边愈合或是叶面隆起生长的原因而形成的。少数是由于遗传的原因形成的(变叶木Codiaeum variegatum、囊叶榕Ficus krishnae)。已知在190种高等植物中一般多是表面一侧凹陷的上面瓶状叶(epiascidium),而下面瓶状叶(hypoas-cidium)则为少见。对银杏(Ginkgo biloba)的瓶状叶也有与上述 ...
3,6-二脱氧-D-葡萄糖,是一种结合在构成细菌 胞壁的含脂质多糖(lipopolysaccharide)侧链上的糖。 ...
为在鹿科和牛科等有蹄类中所见到的配偶行为之一。雄性在发情期将进入自已势力范围(地盘)内把雌性围困住的一种行为。雄性在雌性后面追逐,在威逼下将雌性由群中逐出,圈在自己的领地内进行交配。
观察事物平均发生m次的条件下,实际发生x次的概率P(x)可用下式表示: P(x)=(mx/x!)e-m 称为泊松分布。例如采用0.05J/m2紫外线照射大肠杆菌时,每个基因组(~4×106核苷酸对)平均产生3个嘧啶二体。实际上每个基因组二体的分布是服从泊松分布的,将取如下形式: P(0)=e-3=0.05; P(1)=(3/1!)e-3=0.15; P(2)=(32/2!)e-3=0.2 ...
亦称溶骨细胞。为多核的大形细胞,具有破坏吸收骨组织的功能。骨化时靠它进行从海绵骨质向致密骨质转变,以及髓腔的形成和骨外形的调整等。结果是它参与钙和磷的贮存与释放,因破骨细胞可被甲状旁腺激素活化,从而促进了骨基质的吸收,使血中钙和磷的含量增加。相反,鳃后腺(ultimobranchialgland)的降钙素(calcitonin)则可抑制其功能。此种细胞来源于骨髓的网状细胞,但也有认为是由造骨细胞一 ...
亦称破卵器。低等哺乳类(鸭咀兽和针鼹)、鸟类、爬虫类、昆虫类(蟋蟀、蝗虫、蜻蜓、蚤等)的胚胎孵化时,在胚的口吻上出现的坚硬组织(昆虫类中胚胎上和覆盖胚的膜上生有突起),用它穿破卵壳及卵膜。这种突起称为破卵齿。孵化后便逐渐退化或脱落。
蹠痛症是指前足横弓劳损或蹠神经受压或刺激而引起的前足蹠骨干及蹠骨头蹠面(即前足底部)的疼痛,临床上分松弛性和压迫性。松弛性蹠痛症主要由于第一蹠骨先天发育异常导致横弓慢性损伤之故,为原发性蹠骨内翻症和蹠骨过度活动症。临床表现主要有前足蹠面持续性灼痛,前足底有胼胝,蹠面压痛和侧方挤压蹠骨头可减轻疼痛。压迫性蹠痛症则由于蹠骨头部长期被外力挤压导致趾神经长期受压或刺激引起间质性神经炎或神经纤维瘤之故。 ...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是指人体直接接触松毛虫活体、尸体、虫毛或接触虫毛污染过的柴草,衣服及水等引起的骨关节病。本病在我国南方较为常见。常呈局部地区爆发流行,夏秋季节为流行高峰期。多见于20—49岁。 松毛虫的毒毛及毒腺细胞分泌的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中毒、变态反应和感染有关。临床表现 1.人体接触松毛虫后数小时至数天后出现症状。 2.全身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头昏、乏 ...
脊髓灰质炎是由一组亲神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损害脊髓前角细胞,导致运动神经纤维变,使支配的肌肉产生弛缓性瘫痪。脊髓损害以腰段颈椎为主。脑干或大脑也可被侵袭。神经原受毁坏,瘫痪不能恢复;如充血水肿挤压可不同程度或完全恢复。瘫痪特点是弛缓性、双侧不对称,不按周围神经干支配区分布,不伴感觉障碍非均衡性。 本病好发5岁以下儿童,故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在世界各国都有,我国农村多于城市,人群中 ...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主要是由于供血不足引起前臂肌肉变性、坏死,继而形成瘢痕、挛缩而影响肢体功能的病征,又称为Volkmanns缺血性肌挛缩。它是肢体创伤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合并症之一。病因主要为肌肉供血不足。常见原因有肱骨髁上骨折或前臂骨折而复位不佳或未经复位者,亦可见于血管损伤、前臂软组织严重损伤、昏迷后肢体受压、肘部或前臂过紧的外敷料包扎或外固定物(如石膏、小夹板等)的捆绑过紧等因素。临床表现主要 ...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儿童较常见的一种颈部先天性畸形,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缩短或发生纤维性挛缩所致。往往出生一个月内发现。及早诊断、尽早治疗,效果好。否则畸形和继发性改变随年龄增大而加重,面部的不对称和视觉不在一个水平难予改变。 此病的真正原因尚不明。临床表现 1.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中部出现一梭形质硬、不痛的肿块。右侧较多见,一般在2个月后开始缩小,4—6个月后消失,变成无弹性的纤 ...
肘内翻或肘外翻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肘部畸形。正常肘关节完全伸直时有一轻度外翻男性约10°,女性约15°,这个外翻角称为携带角。若这个角度增大,即前臂过于外展,称为肘外翻畸形;若这个角度减少,甚至成了负角,就叫做肘内翻畸形。其病因主要为:(1)肱骨下端骨折畸形愈合;(2)由于外伤或感染造成外侧或内侧骨腄生长障碍。临床表现主要为肘部外观畸形,常没有症状;畸形严重者,可发生迟发性尺神经损伤;病程长者 ...
屈指肌腱腱鞘炎是由于屈指肌腱与掌指关节处的屈指肌腱纤维鞘管反复摩擦,产生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局部出现渗出、水肿和纤维化,鞘管壁变厚,肌腱局部变粗,阻碍了肌腱在该处的滑动而引起的临床症状。当肿大的肌腱通过狭窄鞘管隧道时,可发生一个弹拨动作和响声,故又称为板机指或弹响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手掌部疼痛、压痛和患指伸屈活动受限。 本病多见于妇女及手工操作者(如纺织工人、木工和抄写员等),亦可见于婴儿及老 ...
大多数慢性骨髓炎是由于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而发展的结果。但若急性骨髓炎致病菌毒力低、或病人抵抗力较强,也可能从一开始即为亚急性或慢性骨髓炎,由皮肤创口感染的骨髓炎也常从一开始即为慢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致病菌也是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有慢性窦道者、常有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本病好发小儿长管骨干骺端。多数有急性骨髓炎发作史、有开放性骨折感染史、有急性炎症反复发作或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的窦道流 ...
髋关节结核是一种继发病,约95%继发于肺结核,是结核桿菌经原发活动病源通过血液回流浸入关节而引起感染。髋关节结核中以单纯滑膜结核较多,次为单纯骨结核和晚期全关节结核。 本病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的第三位,仅次于脊柱及膝关节结核,最常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男孩较多见。儿童髋关节结核,由于股骨上端骨腄板受破坏,可引起肢体缩短,也可因炎症刺激骨腄,出现肢体增长。本病早期经抗痨药物治疗和手术等方法,治愈率 ...
骨纤维肉瘤是纤维原性恶性肿瘤。原发于骨髓腔内结缔组织者,称为中央型骨的纤维肉瘤较多见。原发于骨膜的纤维组织者,称为周围型骨的纤维肉瘤,较少见。 中央型骨纤维肉瘤在向髓腔上下和四周扩展时,其瘤体最大直径常与髓腔纵轴相符,骨皮质破坏较早,较广泛,但骨皮质的膨胀扩张现象不明显,通过骨皮质被侵蚀,可继续发展进入软组织。而周围型骨纤维肉瘤易侵犯周围软组织,形成肿块较大。 继发性骨纤维肉瘤,往往继发于原有 ...
骨关节病又称骨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退化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其主要改变是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及继发性骨质增生。根据发病因素分为原发性骨关节病和继发性骨关节病。在我国,以继发性骨关节病较多见,原发性骨关节炎较少见。 凡正常的关节无明显原因而逐渐发生退行性变,称为原发性骨关节病;若因某种已知原因导致软骨破坏或关节结构改变,日后因关节面磨擦或压力不平衡等因素而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