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在动物初期发生过程对有关形成体的诱导作用所用的词,考虑为把无特殊性的神经组织或神经管的形成作用与予以特殊性的神经区域(例:眼、后脑、脊髓等)的作用得以分开,将前者称为启动,后者称为个体化。这是J.Needham及C.H.Wadding-ton所提出的概念,但现在已不拘于这种定义,而是比较单纯地把透导作用的最初阶段称为启动,把引起此作用的因素称为启动因子。 ...
RNA多聚酶特异结合而开始转录的DNA上的区段。它的构造和大小随转录单位的种类而异。例如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子的启动区约为80对碱基。一个转录单位的转录频度是由它的启动区和RNA多聚酶的亲和力所决定的。例如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子的启动区每代可以制造数百个mRNA,它的阻遏物基因每代只制造一至二个mRNA。启动区发生变异也会使和RNA多聚酶的亲和力发生变化。此外认为某种操纵子的启动区中还存在着cAMP受 ...
起搏电位亦称起步电位。是通过细胞内记录在心脏起搏点处获得的一种电位,系指在紧接动作电位的静息期内自发而缓慢上升的去极化单位。这种电位一旦到达阈值便发生动作电位。考虑到它是诱发动作电位的成因电位,故也可称为前电位(prepotentiol),一般说来,作为起搏点功能越强的部位,去极化的斜度越陡,向动作电位的过渡越顺利。自发性兴奋频率之所以改变是由于动作电位之间的静息期的长短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原 ...
一般指节律性兴奋的起点,是决定其他部分节律性活动的部位,可以说是“自动中枢”。例如哺乳类的心脏,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窦房结是第一级的起搏点,房室交界处的房室结是第二级起搏点。两栖类、软骨鱼类,第一级起搏点在静脉窦,第二级在房室交界,而第三级在动脉球,这些起搏点部位是肌肉性组织,在适当条件下记录的细胞内电位,有在动作电位之前的缓慢的去极化电位(起搏点电位)。由此,这类动物的心脏跳动是肌原性的。 ...
指能特异性地认别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是使蛋白质合成开始的tRNA。在细胞中有两种甲硫氨酸tRNA分子,其中的一种就起这种作用。在大肠杆菌中,已接受甲硫氨酸的tRNAfmet在被甲酰化之后,以其30S核糖体亚基与mRNA共同结合,使蛋白质合成开始。即使在以哺乳类为首的真核细胞中,而这种起始机理也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是,在真核细胞中,由于缺乏甲酰化酶,所以,未甲酰化的甲硫氨酸tRNA成为起始tRNA ...
呼吸空气的脊椎动物,咽和肺之间的呼气和吸气的通道称为气道。连接咽头的部分是气管,多数的气管在其后方二分为支气管,气管向咽头的开口称为声门,声门下面特化为喉头。经过从外界到气管的呼吸气的通路的鼻孔,自鼻腔到咽头为上呼吸道,以下的气道为下呼吸道。两者结合起来,有时也可称为广义的气道。但在两栖类中,空气主要由口进入。另外,有一部分硬骨鱼类的鳔管(Pneumatic duct),有时也称为气道。
mRNA上的碱基顺序每3个碱基用解读框架划分开,可决定其所生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为了使碱基顺序作为遗传信息能正确转译,通常需要从某个特定的位置开始转译。这个起始点的密码子就叫做起始密码子,被认为对应于AUG。但因AUG也是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所以必须区别是以什么机理开始作用的参见。 ...
多数的昆虫,在体表、气门、气管鳃、卵壳上,具备极细密的毛状突起和复杂的陷入部分,而显著地增大了这部分的表面积。因这些部分与水之间,存在一层极薄的空气,所以体表的水很难直接附着,气管通过这个空气层(气盾),可以直接并能高效率呼吸。用这样方式呼吸的,称为气盾呼吸。例如水生长喙潜蝽,有长度为5—6微米的毛状突起生于体表达250万条/平方毫米,保持的气盾能耐受4个大气压的水压。 ...
系呼吸空气的脊椎动物中构成其气道主要部分的支管、连接咽,其前端特化,被称为喉。后端分为二支进入左、右两肺,形成支气管。气管和肺一起是以咽腹壁膨出而产生的,其前端分化成肺,基部形成气管。气管的长度是随动物颈的长度和肺在胸中的位置而异。两栖类的无尾类的气管非常短,喉几乎直接和肺连接;但鸟类的气管一般都比较长,有的在中途形成弯曲,甚至形成环状。在气管壁上,连续排列着不可闭缩的软骨环。气管的管腔粘膜具有纤 ...
水生昆虫幼虫或蛹以及少数成虫的呼吸器官。是表皮的突出物,呈丝状、叶状、囊状,其中分布气管小枝,从其末端通过表皮吸取水中的氧。有气管鳃的昆虫,气门退化。襀翅目、蜉蝣目、脉翅目、毛翅目等水生幼期为主,腹部附肢演变成气管鳃。豆娘的稚虫尾端的肛侧板(paraproct)和肛上板(epiproct)成为气管鳃,特称为尾鳃(caudal gill)蜻蜓稚虫在直肠内面生有气管鳃,称之为直肠鳃。 ...
节肢动物有气管类中,由气管及其变形物(气管鳃和叶肺等)和气孔所形成的呼吸器官系统。无气孔型的昆虫,由于没有气管,所以是靠体表的皮肤进行呼吸。 ...
手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器官,人类活动每时每刻都要使用手,因此手的损伤是十分常见的。据统计,手外伤占外科急诊总数的20%以上,占骨科急诊总数的40%。 手的结构精细,功能复杂。受伤时常伴不同程度的皮肤缺损,骨关节、神经、肌腱和血管的损伤。手外伤的处理较复杂,形态及功能要求较高。因此,复杂的手外伤常需要骨科医生,尤其胜任显微外科修复技术的专业医务人员处理。临床表现 1.手的开放性损伤包括刺伤, ...
慢性腰肌劳损,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因素较多,主要症状是腰部酸痛,日间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日积月累,可使肌纤维变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疤痕或纤维索条或粘连,遗留长期慢性腰背痛。治疗上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各种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可施行手术治疗。临床表现 1.腰部酸痛或胀痛,部分刺痛或灼痛。 2.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 3.不能坚持弯腰工作。 ...
髋关节脱位多为直接暴力所致,常见为后脱位,偶有前脱位和中心脱位。后脱位,前脱位也可合并髋臼骨折。不作X线摄片必会漏诊。治疗不当、必会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严重影响关节功能。临床表现 1.外伤后患髋肿痛,活动受限。 2.后脱位患髋屈曲,内收、内旋、短缩畸形。 3.前脱位,患髋伸直外展外旋畸形。 4.中心脱位,患肢短缩畸形,髋活动受限。诊断依据 1.有明显外伤史。 2.患髋肿、痛,活动受限。 ...
肱骨外上髁炎主要是由于前臂伸肌群的长期、反复、强烈的收缩、牵拉,使其附着处肱骨外髁部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或慢性积累性损伤,肌纤维产生撕裂、出血、机化、粘连,形成无菌性炎症反应而引起的临床症状,又称肱桡关节滑囊炎和前臂伸肌总腱炎,因常见于网球运动员,故俗称网球肘。临床表现主要为肘关节外侧局限性疼痛、压痛、伸腕、伸指无力,肘活动正常。 肱骨内上髁炎主要是由于前臂屈肌起点肱骨内上髁处反复牵拉累积性损伤 ...
脊柱骨折多见男性青壮年。多由间接外力引起,为由高处跌落时臀部或足着地、冲击性外力向上传至胸腰段发生骨折;少数由直接外力引起,如房子倒塌压伤、汽车压撞伤或火器伤。病情严重者可致截瘫,甚至危及生命;治疗不当的单纯压缩骨折,亦可遗留慢性腰痛。临床表现 1.外伤后脊柱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压痛。 2.可有不全或完全瘫痪的表现。如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障碍等。诊断依据 1.有外伤; 2.局部 ...
外伤史:跌倒时腕部伸直位手掌着地。临床表现 腕部剧痛、不敢活动。手腕部银叉状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诊断依据 1典型病史;2出现上述症状体征;3X线检查所示。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1无移位者:石膏固定或夹板制动3-4周。2手法复位外固定最好在X线监测下进行。 手术治疗:适用于手法复位外固定不满意者和骨折畸形愈合及开放性骨折。用药原则 单纯手法复位病人可不需用药。 2.手术复位可选用抗生素预 ...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起着负重作用。跟骨骨折多由高处堕落足着地引起。固定不好会引起足底扁平。或因成角未矫正,导致走路疼痛。临床表现 1.外伤后、足跟疼痛、不利站立、行走。 2.局部肿胀、压痛、畸形、或摸到骨擦音。诊断依据 1.有外伤史。 2.上述症状和体征。如肿痛、压痛畸形等。 3.X线摄片可见骨折。治疗原则 1.无移位者用石膏外固定、及对症治疗。 2.有移位者,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3 ...
尺桡骨干双骨折较为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多见于青少年。由于解剖功能的复杂关系,两骨干完全骨折后,骨折端可发生侧方,重叠,成角及旋转移位,复位要求较高。必须纠正骨折端的种种移位尤其旋转移位并保持复位后良好的固定,直至骨折愈合。临床表现 1.局部肿胀,疼痛,可见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 2.明显压痛,纵轴叩痛,前臂异常活动,骨擦音及旋转功能丧失。诊断依据 1.有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的外伤史 ...
桡骨下端骨折多见于成年及老年人。其骨折发生在桡骨远侧端3cm范围内。桡骨下端膨大,由松质骨构成,松质骨与坚质骨交界处为应力上的弱点,此处容易发生骨折。桡骨远端构成桡腕关节,其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向尺侧倾斜20—25°,当骨折发生移位元时,其关节面角度发生改变,因此可形成常见的伸直型骨折(colles)和屈曲型(smith)骨折,后者较少见。临床表现 1.受伤后腕关节上方明显肿胀,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