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3(CH2)7COOH。是脂肪酸的一种。在植物界多以酯的形态存在于香精油中(如花柏、野漆树、天竹葵的一种),极少数以游离形态存在(芸香)。 ...
在工业上意味着从茎的周围剥取的纤维,但在形态学上是与次生韧皮部作同义使用。与茎的增粗生长一起,从次生韧皮部的外侧逐渐剥离的部分一般称为树皮,以后在茎表残留的部分,也有时称为韧皮。
亦称铰合韧带(hinge-ligament)。为软体动物斧足类的左右两个贝壳的连结物。一般将位于壳顶后方外面的韧带称外韧带(external ligament),是纤维组织。相对的,附着在扇贝等的壳顶附近的内面突起的韧带,称内韧带(internal ligament)它是具有弹性的软骨样小体。与闭壳肌的作用相反,有张壳作用。在脊椎动物中,韧带是使各骨块相互连结的结缔组织的索状物,与弹性纤维紧密并行 ...
乙醇酸循环 glycolate pathway 由N.E.Tolbert(1963)提出的,为绿叶内的)乙二醇酸的代谢途径。在乙醇酸代谢循环中,乙醇酸通过乙醇酸氧化酶2)的作用而变成乙醛酸。在这个氧化反应中,一分子的乙醇酸结合1/2分子的氧,然后乙醛酸通过转氨酶(Transminase) (3)的作用,变成甘氨酸。由此产生的两个分子的甘氨酸在转羟甲基酶(transhydroxymethyla ...
CDP乙醇胺CDP ethanolamine 动物和酵母中乙醇胺生物合成的中间体。在乙醇胺磷酸胞苷转移酶(EC.2.7.7.14)的作用下由磷酸乙醇胺和CTP进行生物合成的。CDP乙醇胺和D- 1,2二甘油酯反应,通过乙醇胺磷酸转移酶(EC.2.7.8.1)的作用而生成磷酯酰乙醇胺 ...
乙醇酸 glycolic acid 在细菌的戊糖发酵或植物的光合作用中,经乙醛酸酶还原而形成乙醇酸。在高等植物中可通过广泛在的乙醇酸氧化酶氧化形成乙醛酸。再进一步氧化而成草酸,脱羧变成甲酸 ...
CDP乙醇胺 CDP ethanolamlne 即胞苷二磷酸乙醇胺。在动物和酵母中为磷脂酰乙醇胺合成的中间体,是从磷酸乙醇胺和CTP胞苷三磷酸)经胞苷转移酶(EC22.7.7.14)所合成,即CDP乙醇胺与L-I,2-二甘油酯进行反应,在乙醇胺磷酸转移酶(EC2.7.8.1)的作用下产生磷脂酰乙醇胺。 ...
在实际应用上是指茎的形成层外侧部分可剥取的纤维,其函义极不清楚,包括韧皮纤维、皮层纤维和树皮其他组织。严格的意思是指韧皮部纤维和来源于皮层的皮层纤维。在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广泛存在,主要是集中于韧皮部的外侧或是连续地围绕着韧皮部或是零散地存在成为机械组织。在冷杉(Abies firma)、钝齿水青冈(Fagus crenata)、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荚蒾(Viburnu ...
由筛管分子(筛胞或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组织和韧度纤维构成的复合组织,作为是体内物质的输送通道,或起机械组织、贮藏组织的作用。是木质部的对应词。蕨类和多数裸子植物缺乏伴胞和韧皮纤维。初生韧皮部从茎尖或根尖的原形成层首先分化而进行次生生长的植物,后来才从形成层形成次生韧皮部。一般在茎的维管束内,韧皮部位于木质部的外侧,双韧维管束则位于木质部的内外。初生韧皮部有从原形成层开始时形成的原生韧皮部和后来发 ...
乙醇胺ethanolamine α-氨基乙醇,旧名胆胺(colamine),系无色吸湿性液体,吸水后变成粘稠的液体。可溶于强碱、水、乙醇中,难溶于苯、乙醚中。在生物体内由丝氨酸脱羧生成,在磷脂中作为磷脂酰乙醇胺的组成成分而存在。 ...
植物体内物质运输方式之一。指叶中形成的同化产物或代谢产物通过韧皮部管道而运输。物质可向上方或下方移动,不同的物质可以向相反方向移动。每小时可有数克干物质通过1cm2筛管横切面,速度每小时可达100—200cm,比通过原生质膜和胞间联系的运输速度(每小时6cm)大许多,在韧皮运输的物质中蔗糖占90%,另外也有氨基酸及离子等。韧皮运输需要能量,有人认为能量直接用于物质的移动,有人认为物质移动是物理的过 ...
乙醇ethanol C2H5OH,亦称酒精。系无色透明的液体,有麻醉性。熔点-114.15℃,沸点78.3℃。在自然界以乙酯或乙醚的形式存在,但在某些植物的未成熟的种子、动物组织、糖尿病患者的尿中也发现有微量的游离形态。在大量摄入酒精性饮料后,在尿中也能检出。糖类的经醇发酵可大量生成乙醇。 ...
在生物学中,把生物体对自己或适合自已的东西与非自己所具有的识别,称为认识,有时把生物体用感受器感受的某种刺激经过识别所产生的变化、反应和行为也包括在内。认识有各种等级,包括从接受抗原刺激的免疫合格细胞中发生变化(免疫认识inmmun- ological recognition)结果,在发生免疫生物学反应的生物体内,作为免疫记忆被留下来)的那种物质和生物活体间的水平,到高等动物的个体认识(ind- ...
这是由托尔曼(E.C.Tolman)所倡导的关于学习的认知理论的概念。动物是根据经验掌握环境中的对象之间的意义关系,好象绘制关于环境认识的地图。学习也可以说就是这样的认知地图的形成过程。 ...
在学习理论中,与S-R理论相对立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一般称为认知理论。它原来是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意义上也被称为“场的理论”。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其理论要点集中在1932年发表的《动物和人的有目的的行为》(Purposive behavior of animals and m- en)中。行为作为显见(molar)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它是有目的性的,是根据 ...
遗留体 rest body 指原生动物在多次分裂中,未用于任何子细胞的形成而被遗留下来的母细胞细胞质。不久即行裂解、消失。在遗留体普遍见于孢子虫网,在鞭毛虫网等也有其例。 ...
指与行为心理学对立的心理学。目的是探究生物体如何识别周围环境,如何获得知识,并由此引导到具有效果的进行。不是研究行为而是为了了解精神(mind),所以多使用信息处理过程的研究方法,置重点于精神构成。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代表学者,有J.Piaget及J.S.Bruner等。 ...
一般哺乳类的胚胎与母体之间发生组织上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一边授受物质,一边进行发育的现象及其状态,称为妊娠。在胎生的鲨鱼类、硬骨鱼类、爬行类中,也形成胎盘样组织使胚胎与母体发生联系,这样有时也称为妊娠。观察哺乳类的妊娠过程,其以胚泡状态降到子宫的胚胎,初期在子宫腔内呈游离状态;另外,已排过卵的卵巢黄体(妊娠黄体)分泌孕激素,在此激素的影响下,使子宫内膜获得对机械刺激反应而形成蜕膜的能力,由此胚胎着 ...
遗骸堆 thanatocoenosis 为现今生物的遗骸经堆积而成的遗骸堆。与生物群落相对比,由E.Wasmund(1926)所命名。浮游生物的遗骸经堆积而形成软泥,栖息于沿岸的贝类残骸被运积成贝壳带,由于生物的遗骸往往堆积于与其栖息场所不同的地方,因此遗骸堆常与堆积场所的生物群落不同。另外,化石堆(fossil Coenosis)也多与遗骸堆不同。因而要根据化石堆了解过去的生物群落,就必须考虑这 ...
指存在于妊娠动物卵巢中的黄体,为各种黄体中之最大者。它可分泌黄体激素,是维持妊娠所必需的激素。一般地说,妊娠黄体直到分娩始终活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