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噬菌体分为烈性噬菌体和溶原性噬菌体,在感染于寄主细菌细胞时,前者往往在菌体内增殖并将菌体裂解;后者则不使细菌裂解,而成为与细胞同步增殖的遗传因子——前噬菌体。前噬菌体通常在寄主细菌细胞中的每个染色体上有1个,细菌分裂时前噬菌体也分裂并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溶原性细菌在不断分裂增殖过程中,以某种频率(10-3—10-4)引起噬菌体的产生,这些噬菌体与感染的噬菌体相同, ...
亦称接合。在原生动物,一般是指两个生殖细胞(个体)合二为一的现象,可与接合相对比。对相接着的两个体(配偶子)来说,核、细胞质都完全融台成为一体(接合子)。此外,在融合和接合之间,有钟虫(Vorticella)的异形接合和杆尾虫(Stylonychia)的完全接合等的中间型,所以很难明确划分。两个个体仅细胞质融合,而不伴有核融合现象的质配(pla-smogamy),尤其是核配(caryogamy)有 ...
指细菌的性质随某种溶原性噬菌体的溶原化而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溶原化不是性状表达所必须的过程,所以这个术语有些不太适切,有人主张改称噬菌体转变(phage conversion),但习惯上仍称溶原转变。某些不产生毒素的细菌由于溶原化而得到产生毒素的能力,以及沙门氏菌的O抗原转变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例子。 ...
对DNA加热时,二条链的氢键断开变成单链状态,把引起这种变化的温度称为融解温度(Tm)。通常在中性的稀盐溶液中对DNA加热,测定紫外吸收,紫外吸收增高的中点也称为融解温度。融解温度依DNA种类而定,核苷酸链越长,GC含量越高则越增高。 ...
稳状花序的变形,指单性无被花中雄花序在开花后脱落的那种花序,但并无严格的定义。见于杨梅科(Myricaceae)、山毛榉科(Fagaceae)、桦木科(Betulo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杨柳科(Salicaceae)等。上述各科的花序外观上颇为相似,但实际上并不相同,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弄清楚。其一部分见于波子植物中的最原始类型Fagaceae);一部分见于次生退化类型S ...
昆虫脱皮后,使表皮发生鞣皮现象(tanning)的蛋白性激素。在高等的双翅目昆虫中,成虫脱皮后,此激素是从脑神经节中部的分泌细胞分泌的,而蜚蠊类则从腹部末端神经节分泌的。与脱皮素控制的家蝇蛹壳形成时的鞣皮现象不同,因为用放线菌素D及博莱霉素都不能令其受到阻抑,所以其作用机理和脱皮素是不同的。 ...
CH3(CH2)12COOH。脂肪酸的一种。虽由于含于肉豆蔻属植物麝香肉豆蔻的油脂中而得名,但在椰子油、棕榈核油、黄油脂、鲸油等许多动植物的油脂中是作为甘油酯而被发现的,是堇菜科植物堇菜(Viola venezuelensis)的种子油的主要成分三豆蔻酸甘油酯。并且也是蜡的成分。 ...
所谓肉类中毒,即在厌氧条件下引起食物腐败的细菌。最早记载的是E.V.Van Ermengen(1896)。病症是使运动神经末端的机能高度麻痹,多引起死亡,但一般不寄生在活动物体上。该菌产生的菌体外毒素是一种蛋白质,在1946年已获得这种蛋白质的结晶,类似球蛋白,作用于胆碱性突触,可抑制神经末梢分泌乙酰胆碱。分子量约为1×106,对鼷鼠的半致死量按含氮量计为4.5×10-9毫克。该菌的生长要求几种氨 ...
含水量多的肉质果皮的果实之总称。一般受精后,子房壁肥大而形成果皮,果实成熟后,果皮不干燥而保持柔韧性。是干果的反义词。浆果、核果、梨果、瓠果、柑果都是肉果,它们可依心皮的结构和果皮分化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从上皮组织以外的组织发生的未成熟的恶性肿瘤。多为白色,柔软,有如肉样的外观。较上皮组织的癌瘤发生率显著低下(1∶50以下),但它与癌瘤不同,常常见于年轻人。生长迅速,呈浸润、转移性生长,短期内导致死亡。在组织学上,最未成熟者称为圆性细胞肉瘤、梭形细胞肉瘤、巨细胞肉瘤等。均由无任何组织分化特征的圆性细胞、梭形细胞、巨细胞所构成。随着肿瘤分化的增高,其构造在某种程度上可想像出和某种组织有相似之处,冠以 ...
γ-三甲基胺-β-羟基丁酸。在肌肉中作为碱性成份而广泛存在,通常可从猪、小牛、马等的肉中提取出来。稻大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的生长因子(mealworm factor)曾命名为维生素BT其结构被确定为肉碱。缺乏肉碱的幼虫将在变态前死亡。需要此物质的动物迄今除Tenebrio molitor外只知道有三种。在鸟类,哺乳类从r-氨基丁酸生物合成。从上述的作为必需的营养物来看,推测它 ...
引起Retro病毒瘤的基因(致癌基因,oncog-ene)。最初已知鸟肉瘤病毒在致癌和癌性质维持都有必需的遗传信息,并将其基因命名为‘src’。劳氏肉瘤病毒与Bratislava77(B77)鸟肉瘤病毒是共通的。其蛋白质(P60arc)的分子量约为6万,具有酪氨酸磷酸化酶的活性。在所有脊椎动物的正常细胞中都有与‘src’相近似的基排列顺序,产生与P60src相似的蛋白质。藤浪肉瘤病毒-PRCⅡ肉瘤 ...
属于致癌RNA病毒的引起肉瘤的病毒之总称。在体内引起非上皮性实体肿瘤(肉瘤),而在细胞培养系中转化为成纤维细胞。自劳斯(P.Rous)于1911年从鸡的可移植性肿瘤(劳斯肉瘤)中分离到病原病毒以来,在禽类中所分离到的许多肉瘤病毒均称劳斯肉瘤病毒(Rous′sarcoma virus,RSV),或称为禽类肉瘤病毒(avian sarcoma virus,ASV)。在小鼠中从小鼠白血病病毒的材料里以各 ...
C7H8O3在放线菌红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erythrochromogenes)的培养液中发现的抗肿瘤性抗菌素。用于肿瘤的治疗。 ...
穗状花序的变形,其花轴为肉质的,有如花密集于表面的感觉。在天南星科(Araceae),凤梨科(Bromeliaceae)中最为常见。前者的肉穗花序外面常包有一个大形的苞叶,特称为佛焰苞(spathe)。花序和苞叶的关系,就象佛像与其背后的火焰似的。 ...
以动物性物质为食物的动物。通常把不论是食活体或尸体的都称为肉食性动物。但有时为了区别,而把前者称为捕食性动物,后者称为腐食性动物。动物性食物比植物性食物营养效果高。肉食性动物大都具有捕获猎物的特殊的行动器官、敏捷运动所必需的肌肉和骨骼、大的嘴、锐利的牙齿和爪以及敏锐的感觉等特点。
亦单称肉芽。是在创伤治疗的过程中一过性地形成的,由较未分化的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具有吞噬作用的游走细胞所形成的。组织修复后,也多由此成纤维细胞新生的纤维形成瘢痕而残存。肉芽组织一般不伴有神经组织的新生、增殖、因而缺乏感觉而且容易出血。
指肥厚的茎或叶的一部分组织(贮水组织)或者整个体内贮有大量水分的植物而言。在干旱或含盐多的地方常常见到这类植物,干旱地区的仙人掌类(美洲产的仙人掌科的Opuntia,非洲产的泽漆科的Euphorbia),盐碱地区的盐蓬子等,叶已退化,龙舌兰,无翅猪毛菜等的叶已变为同化器官,叶片退化为针状,不在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特称之为肉质茎植物(stem-succulents)。肉质植物一般都有较强的抗旱性,在干 ...
肉足纲又名伪足虫纲,是原生动物门的一纲。体表无坚韧的膜被分化,为完全裸露或有角质,石灰质的外壳,或在体内有硅酸锶或硫酸锶的骨骼。移行及摄食用的细胞器是叶状伪足,网状伪足,根状伪足或有轴伪足。以二分裂,多分裂,出芽生殖和质裂等进行无性繁殖。淡水产及寄生性的种类,有的形成胞囊。肉足纲中许多种类是多核的。具叶状、网状、根状伪足的变形虫类,有壳虫类(表壳虫,砂壳虫),有孔虫类以及在植物分类学隶属变形菌植物 ...
亦称肉汤。为兽肉或鱼肉的浸出物。主要用于培养腐生性异养菌。通常用市售的肉汤,或将细菌学研究专用的肉膏配成0.3%的溶液,在其中加入0.5%的蛋白陈,有时还加入0.5%酵母膏、0.8%食盐等,调节pH至7左右制成基础培养基。在其中加入1.5%的琼脂制成的固体培养基,称为普通琼脂培养基。它是从Pasteur起被许多研究工作者广泛使用的培养基。可生长在这种培养基中的细菌种类虽然非常多,但另一方面也须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