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异型淋巴细胞细胞中等大小,细胞多呈圆形或部分不规则形或阿米巴型,胞质嗜碱性强,呈深蓝色,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或呈泡沫状,无颗粒或有少数颗粒,胞核偏位,呈椭圆形,肾形或分叶形,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成堆排列。正常血液不见、骨髓中偶见。 Ⅱ型异型淋巴细胞 细胞胞体较Ⅰ型大,形态不规则,胞质量多,呈浅灰蓝色,但靠胞膜边缘处较深染且不整齐,无空泡,可有少数天青胺蓝颗粒,胞核呈圆形、椭圆型或检验地.带网搜集整理不规则形,染色质较I型细致 ...
一、标本采集 1.准备工作 ① 向受检者解精液检查的意义,标本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 ② 标本采集室最好在实验室附近,室温应控制在20~35摄氏度。室内必须清洁、肃静、无人为干扰; ③ 采集标本前禁欲3~7天。 ④ 采集精液前排净尿液。 2.采集方法 ① 手淫法: 将一次射出的全部精液直接排入洁净、干燥的容器内(不能用乳胶避孕套)。开始射出的精液精子浓度最高。终末部分精子浓度最低。采集微生物培养标本须无菌操作。 ② 性交中断法(体外射精法) 此法受检者易于接受,但容易漏掉最初射出的几滴 ...
在医院看病时,医生往往要求病人首先做个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验虽不是什么特异性的实验,也不是多么复杂的实验,但由于血液不断的在全身循环,流经身体各个重要器官,渗透到各组织中,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和维护人体各处机能活动和内外环境的平衡,人体各部位稍有异常改变,都会由血液携带其各种信息传达出来,故检查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量和质的变化即可协助判断肌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 ...
正常人体内血液凝固过程的促进与抑制, 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抑制血液凝固的因子中最重要的活性因子是抗凝血酶Ⅲ(以下简称ATⅢ), 在许多疾病中其水平可发生改变。 ATⅢ是一种球蛋白, 在肝内合成。文献指出肿瘤患者ATⅢ的凝血活性由于消耗而减少,认为可能是癌肿中有凝血活酶物质释放到血流中, 促进凝血过程, ATⅢ浓度下降。同时文献上大多数报道均指出外科大手术后, 血中ATⅢ的浓度明显下降,大多数人认为ATⅢ常在手术后1-6天降低, 这可能是由于创伤激 ...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王鸿利 王学锋上 海 血 液 学 研 究 所 在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全过程中,实验结果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常见的有受检者状态、标本采集、抗凝剂与检测试剂盒、设备和仪器、实验方法、操作者技术以及血小板聚集等七个方面的因素。现分别简述如下。 一、受检者状态的影响受检者的状态, 如被测者生理变化、饮食改变、环境因素、服用药物等引起变化,在采集血标本时若未注意到这些因素也会对结果做出错误的判断。例如剧烈运动和月经期纤溶活性增高,高脂肪食物造 ...
尿常规检查主要是通过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人工镜检来进行分析检测的。无论是镜检还是用尿液分析仪,要获得尿常规稳定、可靠、准确的检查结果,防止临床诊疗作出错误的判断,实验室检验要充分考虑尿常规检查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并严格加以控制。 1尿液标本的采集 尿液的收集时间取决于所需检测的成分。对于清除率试验所测成分存在日内变异,则需收集24 h尿,定时的过夜尿或清晨第一次尿不仅可用于评价肾脏的浓缩能力,还可用于尿液细胞学及管型的检查。 随 ...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解放军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丛玉隆临床路径是医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临床路径具体到科室如何实施,涉及一个流程问题。目前在常规检验中,问题最突出的便是尿液有形成分镜检标准化的流程管理。这两年,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有一些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有形成分检验意义重大大家知道,临床路径中,任何患者入院,必须做三大常规的检验,其中的血常规和尿常规更为重要。经典的尿液检查包括尿液的理学、化学 ...
一、化学法:联苯胺、匹拉米洞法等。原理: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可催化过氧化氢,放出新生态氧,将受体试剂氧化并显色。1.结果显示快、清晰。2.不受血红蛋白变性影响。3.结果可以半定量。4.特异性低,干扰因素多,需要饮食准备,被检者依从性差。5.假阳性率高,可达30%左右。6.敏感度低,出血量>10μg/ml才能检出,易漏检(假阴性)。 二、免疫法一:单克隆法(胶体金法),检测粪便中的血红蛋白(Hb)。1.特异性强:只对人血红蛋 ...
尿液常规检查流程图
在尿常规的检验中我们发现最突出的问题是WBC项目。尿液分析仪检测阴性而镜检却能见到WBC。原因:标本大多数来自女性,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女性阴道分泌物对尿样污染。基于尿试纸LEU测定原理,检测的是粒细胞。当尿中出现不含颗粒的淋巴或单核细胞,试纸是检测不出的,只能靠镜检。还有部分病例尿试纸阳性而镜检却找不到白细胞,常见原因:女性阴道分泌物上皮细胞的污染,其有类似粒细胞的功能,与试纸上的白细胞模块发生反应。尿液受甲醛,大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职工医院 吴凤桐 摘要:用染色方法检查2949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尿液中的白细胞,与110例正常人作对照;并将患者作分期比较。结果尿白细胞染色分类可鉴别:淡染细胞,浓染细胞,闪光细胞,中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种类。尿白细胞分类鉴定结果对临床观察1812例尿路感染,447例肾盂肾炎,414例膀胱炎,276例前列腺炎病人治疗前、后的数值变化可进行动态观测,结果证实不同病种,不同分期病人尿白细 ...
近年来,随着止血与血栓检测技术和手段日趋先进,使止血与血栓检测从传统的手工法发展为自动凝血仪测定,操作简便,结果愈加精密和准确。现就自动凝血分析方法与技术的进展作一简述。1 概述自动凝血分析是指通过自动凝血分析仪(automated coagulation analyzer)或其他分析仪对止血与血栓系统中相关成分进行分析并应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回顾凝血分析的发展史,Duke于1910年首先用出血时 ...
一、血小板粘附功能(PAd)测定意义 血小板粘附功能减低见于: 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尿毒症、严重的肝脏疾病; 长时期应用阿司匹林、保泰松等降低血小板粘附的药物等。粘附功能增高见于高凝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糖尿病、静脉血栓等。 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测定意义 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继发于尿毒症、肝脏病)、骨髓增生综合征,异常蛋白血症. 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见于;高凝状态疾病,如动脉粥样 ...
尿红细胞增加(血尿)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可能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唯一临床表现。因此,对血尿患者必须及早诊断其基础疾病。而血尿的诊断首先要鉴别其是肾小球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常见于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非肾小球性血尿则常见于肾结石、肾肿瘤等。如果是肾小球性血尿,我们需要做有关检查排除继发性肾炎后,才能诊断为原发性肾炎。最好做肾脏病理检查。如果是非肾小球性血尿,我们需要进行B超、IVP检查,必要 ...
一、门诊患者出血倾向的评估 对怀疑血小板减少,或者血管壁脆性增加的患者,可以进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BT)的检测。BT的检测过去我们常用Duke法检测出血时间,但由于扎针深度较难统一,现在已基本不用。目前推荐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测定器中含有统一规格的小刀,按下按纽后可以保证每次切割的伤口宽度及深度保持一致,同时用脉压带加压,BT为2.5~9分钟。出血时间延长,提示为血管性疾病或血小板缺少。 但是BT结 ...
[摘 要] 目的:通过100份脑脊液(CSF)标本的细胞学分类分析,结合临床说明脑脊液细胞学(CSF�C)的重要参考意义。方法:取CSF 1 ml,用粟氏脑脊液细胞沉淀器500转/分离心,瑞�姬氏染色,油镜分类。结果:细菌性脑膜炎中性粒细胞比例最高占96%,最低占52%。结核性脑膜炎血液多细胞同时存在,中性粒细胞出现率100%,粒细胞、异淋细胞、浆细胞均中度增高,散发性脑膜炎,中性粒细胞出现率52%,异淋出现率68%,浆细胞出现率60%。脑出血和 ...
D-二聚体(DD)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对于诊断与治疗纤溶系统疾病(如DIC,各种血栓)及与纤溶系统有关疾病(如肿瘤、妊娠综合症),以及溶栓治疗监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D-二聚体(DD)的生成反映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各种血栓形成性疾病以及生理性高凝状态时均有升高,特别是对静脉血栓栓塞(DV ...
INR系统的概念INR的概念:一种试剂所测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即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除以正常参比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所得的比值)PR的对数值和另一试剂所测同一标本的PR的对数值呈线性相关,PRβ1= PRa1,其中a,β是与试剂有关的常数,所以用任一试剂测同一标本,所得PR与试剂的常数次方有关,所得结果的数值是一定值,人们把这一定值取名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
作者:张 梁,邓益斌,许桂丹,邓巧莹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中心,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尿沉渣细菌定量计数能否作为泌尿系统感染的一项快速筛查指标。方法 以UF�1000i型全自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和尿液细菌培养对350例尿液标本分别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350例尿液标本中,尿沉渣细菌计数阳性43例,阳性率为12.29%,阴性307例,阴性率为87.71%;尿液细菌培养,阳性41例,阳性率为11.71%,阴性3 ...
微丝蚴 Micromaria 寄生于血液内的丝虫(Filaria)类的幼虫称为微丝蚴。这种成虫主要寄生于淋巴结、淋巴管、心脏及大血管中,不常移动,并在该处产卵。但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孵化出来的微丝蚴几为无色透明,可活泼地运动,在每天的一定时刻移动到末梢血管中。微丝蚴 出现于宿主皮下的微血管中时,进入吸血蚊的体内,成为被鞘幼虫而传播。 取末梢血或静脉血制成血涂片。一般以夜间十点至凌晨两点之间采血。 【正常参考值】 阴 【异常结果分析】 微丝蚴为丝虫的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