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学因素
互联网
1469
发生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学因素
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免疫功能状态(免疫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以及自身免疫耐受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与波动、自身抗原的改变)以及外界因素的干扰(感染、外伤等)。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并经历以下三个阶段:①自身抗原特异性T和(或)B细胞的活化(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②自身反应性T细胞或B细胞克隆的扩增(进行性自身免疫应答);③自身反应性T细胞或者自身抗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免疫病理损伤)。本节讨论导致自身免疫发生的一些影响因素。
1.自身免疫应答靶抗原的“暴露”或者形成 隐蔽抗原的释放和自身抗原的改变均可导致新的自身抗原产生,打破免疫耐受。某些组织如脑和眼前房等组织受到解剖学屏障,不与免疫系统直接接触,在胎儿或早期婴儿胸腺内相应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未成为“禁忌克隆”。但当机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物理或者化学损伤及其他影响机体功能状态的环境因素影响时,这些自身抗原被暴露,则可在局部诱导相应的T细胞活化,产生TGF-p等细胞因子,造成局部组织损伤等。
2.微生物感染激活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 微生物中的某些蛋白质成分或多肽可作为抗原或超抗原介导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其可能的机制如下。
(1)某些病毒、自身抗原及淋巴细胞的转化修饰作用。
(2)病毒或细菌多肽抗原及免疫复合物在病变组织中的聚集。
(3)外源性抗原多肽通过分子模拟及“激发-链式反应”机制引起自身免疫损伤。
(4)非特异性激活多克隆T细胞导致发病。细菌内毒素可产生佐剂效应,打破自身耐受另外,炎症或药物也可修饰抗原蛋白,导致与自体蛋白的交叉免疫反应。
(5)某些微生物产物还可通过交叉反应造成自身免疫损伤。如果微生物抗原与人体自身抗原的部分氨基酸序列或构象相似(或者相同),针对该表位的淋巴细胞由于微生物感染而被激活之后就有可能识别相应的自身抗原,引起交叉反应。外来抗原在免疫应答的作用下很快被彻底清除,但是由于被激活的丁细胞能继续接受自身抗原(交叉抗原)的刺激,得以不断扩增并且攻击表达该抗原的自身组织。例如,A族链球菌感染诱导的M蛋白抗体与心肌肌球蛋白、层黏素及其他基质蛋白有明显的交叉反应,可能是诱发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lcmyocarditis)的主要原因。许多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有关的细菌或病毒(如结核分枝杆菌、大肠杆菌、EB病毒)的蛋白中含有共同表位QK/RRAA。当上述细菌或病毒蛋白进入机体后,其QK/RRAA多肽片段可诱导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该抗体既可与外源性抗原多肽形成免疫复合物,又可与自体Ⅱ型胶原蛋白、软骨糖蛋白及A型滑膜细胞等组织的QK/RRAA蛋白结合,引起一系列自身免疫反应。微生物蛋白与宿主组织之间的分子模拟还可见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和系统性硬化等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实际上病毒或细菌蛋白与人体蛋白质分子的某些氨基酸序列类似甚至完全相同的例子举不胜举。
微生物和人相似蛋白质分子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