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登录|
  • 免费注册
    |
  • 我的丁香通
    • 企业机构:
    • 成为企业机构
    • 个人用户:
    • 个人中心
  • 移动端
    移动端
丁香通 logo丁香实验_LOGO
搜实验

    大家都在搜

      大家都在搜

        0 人通过求购买到了急需的产品
        免费发布求购
        发布求购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免疫突触的形成和结构

        互联网

        19280

        TCR复合物识别APC表面的pMHC之后,使一些受体及其相连的胞内信号转导分子迅速被动员到T-APC的接触部位。首先是TCR复合物(TCR+CD3),也包括CD4或CD8辅助受体、CD28协同刺激受体,以及与跨膜受体相连的蛋白激酶等,它们从原先自由浮动的状态进入两细胞接触部分的中间地带成为cMASC。而辅佐分子LFA-1及其配体ICAM-1仍留在周边,发挥使T-APC稳定化作用。

        另外,胞内段连结有蛋白激酶及信号分子的跨膜受体(如TCR复合物及CD4辅助受体),其所在细胞膜部分的脂类成分与其他胞膜部分不同,称为脂筏(1id心rah)或富含糖脂的微结构域,有利于信号的转导。

        形象地层示了免疫突触形成所包括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ICAM-l及CD2分别与配体LFA―1及CD58配接,启动T细胞与APC间的相互作用。ICAM―1在T细胞表面聚集成一个广泛的中央区,此为支点,T细胞膜在其周围环绕形成环状结构。

        第二阶段,发生在T细胞与APC接触5rain后,TCR―pMHC复合物向接触面的中心移动,形成中央束,ICAM―l―LFA―1重新分布,逐渐在外周形成另一环状结构。

        第三阶段:中央束稳定化。在细胞松弛素D(cyt。chalaslnD)的作用下,中央束不再移动。这种成熟型免疫突触可持续lh以上。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