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NK细胞识别的丧失自我和压力诱导模式

互联网

6885
NK 细胞识别的丧失自我和压力诱导模式

1986年Karre提出“丧失自我”(missingself)假说,认为NK细胞是搜寻、攻击缺乏“自我”(absence。fself)的细范:此处的自我。主要指自身MHCI类分子。由于后者在体内绝大多数细胞表达,抑制性受体KIR和KLR的存在,有效地阻止了NK细胞对正常自身组织细胞的攻击。

而对同种异型或异种细胞(KIR具个体特异性和种族特异性)的MHCI类分于、病毒感染细胞所表达的MHCI类分子――病毒多肽复合物、或缺乏MHCI类分子的细胞(如肿瘤细胞).抑制性KIR或KI.R均不能识别,无法转导负调节信号,致使NK细胞处于激活状态而杀伤上述靶细胞。

所以在肿瘤免疫、抗病毒感染免疫及清除非己细胞中,NK细胞与CTI。“分工把关”,分别构成了第一道和第二道免疫杀伤防线,使机体的免疫监控机制得以完善。

对NK细胞激活性受体尤其是NKG2D的研究,丰富了人们对NK细胞识别的认识。NKG2D的配体有MICA/B、ULBP-3、Raed和H60等,NKG2D在识别不同配体时使用一种诱导―适应(induced-fit)机制,这种机制使受体分子可以容忍配体的高度变异性,因为NKG2D分子有一个弹性结合“口袋”,具备结合多种配体的能力。

NKG2D与其配体结合的亲和力,比免疫系统中其他任何配体―受体结合的亲和力都高。

借助系统生物学方法分析了NKG2D各种配体的转录调控、翻译折叠和结构功能,发现它们在转录翻译时均需要热休克因子(HSF)的参与。HSF通常需要在压力诱导(stressinducible)下才能发挥转录调控作用。这种压力诱导可以包括病毒感染、恶性转化、化学刺激和炎性反应等。

一旦机体受到此类诱导,HSF会促进MICA等分子的表达,从而被NKG2D所识别,使NK细胞激活而发挥杀伤功能。因此,NK细胞与T、B细胞识别的区别在于,T、B细胞识别的是特定的抗原肽段,而NK细胞识别的是压力诱导下组成性表达的蛋白质分子。该识别模式被称为NK细胞识别的压力诱导模式。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