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登录|
  • 免费注册
    |
  • 我的丁香通
    • 企业机构:
    • 成为企业机构
    • 个人用户:
    • 个人中心
  • 移动端
    移动端
丁香通 logo丁香实验_LOGO
搜实验

    大家都在搜

      大家都在搜

        0 人通过求购买到了急需的产品
        免费发布求购
        发布求购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12 点后才睡早已常态化:「睡眠自由」—— 当代硕博最不可能的奢望

        485

        科研人的睡眠「睡不好才是常态啊」,埋头处理数据的博士生小林抬起头嘟囔了一句,算是回应了师弟对最近缺觉的抱怨。


        因为疫情的缘故,毕业的压力总是压在小林心头,从返校后,更是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科研上,本就不富裕的睡眠时间又被压缩了不少。


        但是,缺觉归缺觉,对于实验,小林还是不敢放松。


        做不完的实验,看不完的文献,很多时候都挤压了科研狗们为数不多的睡眠时间,但为了攒够数据,为了能够毕业,熬夜,甚至通宵都成为了科研狗们的常规操作。


        某乎上曾有网友提问:「科研狗睡在实验室是怎样一种体验?」,许多科研狗在问题下晒出了实验室里的简陋睡眠条件,不由让人感到一丝心酸。

        12 点后才睡早已常态化:「睡眠自由」—— 当代硕博最不可能的奢望

        12 点后才睡早已常态化:「睡眠自由」—— 当代硕博最不可能的奢望

        图片来源:知乎

        诚然,对大多数在读的硕士生、博士生来说,平衡好科研和睡眠确实是一个难题。

        想要毕业,总得有所取舍。

        但事实上,不单是这些在读的硕士、博士们,缺乏睡眠几乎是所有科研人员都无法逃避的问题。


        睡眠严重不足,12 点后入睡成科研人常态

        充足的睡眠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之一,但在科研工作者这里似乎成了奢望。

        12 点后才睡早已常态化:「睡眠自由」—— 当代硕博最不可能的奢望
        图片来源:科研圈

        每当夜深人静时,总有那么一部分科研工作者仍在在伏案工作,为了应对科研上的压力而挑灯夜战,甚至结束工作时已然东方既白。

        2011 年,中国科协会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对科技工作者时间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3.3% 的被调查者在 23 点以后才上床睡觉,科技工作者睡眠时间不足,此外,被调查者平均睡眠时间为 7 小时 42 分钟(夜间睡眠 + 午休),高层次人才的睡眠时间更少,博导的平均睡眠时间只有 7 小时 06 分钟,本领域领军人才的睡眠时间甚至只有 6 小时 54 分钟。

        2014 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祉妍研究团队的调查结果显示,科技工作者平均睡眠时长为 7.82±1.10 小时,有 24.4% 的科技工作者每夜实际睡眠时间不足 7 小时

        2018 年,《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 17.34% 的科技人员晚上 12 点以后入睡,超 7 成的人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

        12 点后才睡早已常态化:「睡眠自由」—— 当代硕博最不可能的奢望
        图片来源:文汇

        2019 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发布,报告显示,24.1% 受访科技工作者 24 时以后上床休息,大量科技工作者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其中有 8.3% 的人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每日睡眠时间低于 6 小时。

        12 点后才睡早已常态化:「睡眠自由」—— 当代硕博最不可能的奢望
        图片来源:中青报

        从上述调查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科研人员睡眠不足已然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不仅如此,12 点后才入睡的科研人员占比似乎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究其缘由,熬夜工作或许是导致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睡眠不足的最重要原因。


        白加黑,5+2,繁忙的工作不断挤压科研人员的睡眠时间

        这些年,「996」频频登上热搜,但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996」确实可能真的是所谓的「福报」,毕竟,对于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白加黑,5+2 才是日常科研生活的真实写照。

        2016 年,公众号「知识分子」发布《青年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现状调查》,结果显示,58.39% 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50 小时。

        12 点后才睡早已常态化:「睡眠自由」—— 当代硕博最不可能的奢望
        图片来源:知识分子

        2019 年,Nature 发布了博士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2.3% 的博士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41 小时,有接近 3 成的博士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60 小时,甚至还有接近百分之十的博士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80 小时。

        12 点后才睡早已常态化:「睡眠自由」—— 当代硕博最不可能的奢望
        图片来源:生物学霸

        无怪乎科研人员常常自嘲为「科研民工」,抛开其他方面不谈,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农民工确实可以一拼。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外出农民工日从业时间平均为 8.7 个小时,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44 小时的农民工占比为 85.0%。

        12 点后才睡早已常态化:「睡眠自由」—— 当代硕博最不可能的奢望
        图片来源:《2015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除了工作时间长,对科研工作者而言,加班,不休假更是习以为常。

        面对干不完的工作,为了不影响科研进度,科研人只能靠熬夜加班,假期不休息来补上进度,2011 年中国科协的调查显示,每天加班的科研工作者达到了 45%,甚至有 8.7% 的被调查者每天加班时间超过 3 小时,此外,即使是国庆假期,也有 51.9% 的科研工作者选择加班。

        工作忙,压力大,睡眠少,仿佛三座大山,压在科研人的肩上,对科研工作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比起科研进度,睡眠和身心健康同样应该受到重视

        众所周知,睡眠的长期缺乏对身心健康均有不良影响。

        在身体健康方面,缺乏睡眠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猝死的风险,一项 PNAS 的研究表明,一周睡眠不足甚至会导致体内 700 多个基因发生改变。

        12 点后才睡早已常态化:「睡眠自由」—— 当代硕博最不可能的奢望
        图片来源:PNAS

        而在心理方面,睡眠不足则会降低认知功能,造成情绪烦躁不安,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失眠或会让机体第二天的焦虑水平上升 30%。

        12 点后才睡早已常态化:「睡眠自由」—— 当代硕博最不可能的奢望
        图片来源:Nature Human Behaviour

        近年来,「长期熬夜加班,造成睡眠不足,并最终导致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即使是科研圈,中青年科研人员「英年早逝」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12 点后才睡早已常态化:「睡眠自由」—— 当代硕博最不可能的奢望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此外,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祉妍研究团队在 2009 年、2014 年和 2017 年针对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工作者的 3 次大范围调研,科研工作者的睡眠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长期缺乏睡眠使得 48.1% 受访科技工作者有焦虑问题,超 1/5 受访科技工作者有抑郁倾向。

        这些屡见不鲜的猝死新闻,频发的焦虑、抑郁现象,背后反映的其实是科技工作者亟待重视的身心健康状况。

        因此,科研工作者们在关心科研进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己的身心健康情况,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希望科研工作者能爱护自己,要相信保持健康,未来几十年还有无数好文章等着你发呢,千万不要为一篇去拼命熬夜」。

        夜深人静,还在挑灯夜战的科研狗,不妨暂时放下手里的工作,听句劝:

        年轻人,不要熬夜。

        毕竟,科研是竞速,熬夜拼命可以理解,但科研同时也是一场马拉松,只有健康的身体,才可以支撑我们跑完全程。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