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遭临床质问:粪便隐血两种方法结果相反,请给个解释?!
在检验科,大家都害怕的事 —— 发错报告。
比发错报告更可怕的事就是 —— 发错的报告被临床揪出来了!
这不,前几天,消化内科就向检验科致以「友好」慰问,正好是倒霉的我接的电话,弱鸡的我颤颤巍巍接起电话,准备迎接拷问。
「我们 3 床的病人,为什么大便隐血阳性,红细胞却是未见呢?」
「我们 5 床的病人,大便隐血,同一天的结果,为什么我们医院是阴性,外院结果是阳性,胃镜下也可见出血点,我们的结果是不是太不准了」
「还有我们 15 床的病人,大便明明肉眼可见的血便,红细胞 ++++,强阳性,你们隐血居然是阴性?」
「……」
「请你们检验科医师解释一下!」
害,吓死宝宝了,不过还好,又是屎尿的那点事儿。本瓜虽怂,但自打入了这检验科啊,和大便的纠葛就颇深,还是可以挨个解释下的。
1. 大便隐血阳性,红细胞未见。
大便隐血阳性,而红细胞未见,这种情况在检验中可太常见了。
因为大便隐血试验之所以称之为「隐血」,就是上消化道出血少于 5mL 时,红细胞被消化分解破坏,由于显微镜不能发现,故称隐血。1
2. 同一天大便隐血检测,我院检测结果阴性,外院是阳性,胃镜下也可见出血点。
我查看了下外院的化验单,询问一番,发现我们两家医院采用的是不同方法学。
我们医院采用的是免疫法,原理是:使用抗人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与粪便样品中的人血红蛋白特异性结合,以检测粪便中有无血液。因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所以此法仅检测人血红蛋白,受干扰较小。
而外院采用的是化学法,原理是: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能催化 H2O2 作为电子受体使色原(如邻联甲苯胺)氧化而显色(如邻联甲苯胺氧化成邻甲偶氮苯显蓝色)。所以如果粪便中存在类似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物质(如:动物血液、铁剂 / 铋剂等氧化剂),会出现假阳性结果。粪便中的维生素 C 成分可抑制氧化显色反应,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受检者如果大量服用等含色素的中药、蔬菜也会给反应显色结果判读带来影响。
免疫法无论是灵敏度、特异度还是抗干扰能力,都优于化学法,可是为什么,胃镜下可见消化道出血点,但是免疫法却是阴性,并且与临床不符。
其实,这一类的病例报道还并不少见。我向临床询问了患者的出血部位,患者胃镜显示的消化道出血部位较高。出血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足够的时间和消化措施 (酶和机械运动等) 被较完全的分解。加上消化较好,肠道内环境和细菌等的作用,对红细胞和 Hb 的抗原保存不利。简单的说就是 —— 在粪便样本中血红蛋白分崩离析了,抗体找不到抗原了,自然无法反应,免疫法检测就会出现假阴性结果。虽然血红蛋白没了,但是还有较完整的血红蛋白链,仍然具有过氧化物酶样作用,可使化学法发生正常反应,检出阳性结果。
有研究表示,受检者有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时,化学法比免疫法阳性率高。下消化道出血时免疫法比化学法灵敏度高。所以有些医院检验科,为了更好检出消化道出血,联合免疫法和化学法综合检测大便隐血,控制影响因素,排除各自盲区,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2
3. 大便样本肉眼可见的血便样,红细胞 ++++(强阳性),隐血检测阴性。
此患者化验结果是一位刚入职的新人发的,由于是一天前检测的,大便标本一般不做保留,已经无法找到先前的样本用于复查。与临床沟通后,重新采样检测了该患者的大便标本。送检标本确实是血淋淋的血便(柏油样便),出血量还相当大,镜检满视野红细胞,密密麻麻,但粪便隐血结果依然为阴性。
难道隐血只能测少量血,不能测大量的血?
没错,还真是这样,我们实验室中的大便隐血试验检测范围 0.18~10000g/mL,出血量 > 10000g/mL 时导致反应体系抗原过剩,出现后带现象。3
后带现象是所有抗原抗体反应的通病,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只有在两者分子比例合适时才出生现最强的反应,当抗原过量时,反而会导致免疫复合物沉淀减少,导致假阴性。如下图所示:
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将样本稀释,则会出现阳性结果。当然,肉眼都可见这么多血了,隐血结果自然要修正,这个错误还是挺低级的。
总结
大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有非常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一个窗口。
对大便外观无异常变化、肉眼不能辨认的早期少量出血疾病有较早的预警作用,对消化道的良性 (胃溃疡,胃穿孔,十二指肠溃疡,各息肉等) 出血,恶性 (从口腔到肛门的各种癌和腺瘤) 出血均具有早期筛查的意义,比如消化道恶性肿瘤时,大便隐血一般可持续阳性,溃疡病时呈间断性阳性。
检验标本无小事,大便隐血也重要,即使二便虐我们千百遍,也得仔细再仔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