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子菌纲中伞菌类的菌盖下方呈放射状排列的薄片。也称子实层体。是担孢子产生的场所。它们的上方均和菌盖的菌肉相连,而每个菌褶的内端有的直接着生在菌柄上,叫直生;有的仅内端的一部分与菌柄相连,另一部分向上弯曲,叫弯生;还有的菌褶内端不着生菌柄上,二者稍有一点距离者叫离生。将菌褶作一横切面,可见其内部结构;菌褶两表面为子实层,由担子、侧丝组成,有些种类还有一些大而长的细胞,叫囊状体。在每个担子上一般都产生 ...
真菌的营养体。它是由菌丝组成的。一般呈疏松的绵毛状,无色或绵白色。但也有的具有一定颜色,或老的菌丝有一定的颜色。
广义的概念为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大量生成和积累特定的代谢产物的现象。微生物中包括细菌和真菌。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作用都是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进行的。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醋、酒、酒精、味精、甘油、抗生素等都是发酵的产物。如醋是由醋酸杆菌发酵产生,甘油是由酵母菌帮助发酵产生,酒是由霉菌(属于真菌)和酵母菌发酵产生。但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发酵的概念是指无氧呼吸,即在无游离氧的条件下,微生物细胞以葡萄糖为呼吸基质, ...
1944年从放线菌属中的灰色链霉菌的培养滤液中提制的一种抗菌素。链霉素是碱性物质,它对结核杆菌有强大的抑菌作用,对各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杆菌、肺炎杆菌、沙门氏杆菌、痢疾杆菌等也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低浓度时有抑菌作用,高浓度时则有杀菌作用。链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结核病,对鼠疫与野兔热也有良好效果。但细菌易对其产生耐药性。此外,用量多时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用时应遵医嘱。
由稻梨孢(稻瘟病菌)侵染水稻后引起的一种为害最严重的病害。稻瘟病菌属于真菌门、半知菌纲。该病菌的菌丝体有隔,可侵害水稻的各部分,引起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南方稻区的苗瘟和叶瘟较多,北方稻区谷粒瘟和穗节瘟较多。苗瘟时,初期在苗上出现灰绿色斑点,以后全苗变成黄褐色而枯死。叶瘟的病斑梭形,边绿黄褐色,中央灰色,常汇合成不规则形状,叶背面可见灰色霉状物,即其分生孢子。节部为黑色小斑点,渐逐扩大 ...
属于四环素族的一种抗菌素。于1948年从金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的培养液中分离制取的。它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的细菌都有作用,是一种广谱抗菌素,主要对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和厌气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金霉素盐酸水溶液(pH2.5,浓度为20微克/毫升),在室温下较稳定,但在37℃时极不稳定,临床应用时应以新配制的为宜,若不立即使用,应保存在 ...
某些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种肝毒素。它对动物有极强的毒性和高度的致癌性。目前已分离出B1、B2等12种衍生物,其中以B1的毒性最强。各种黄曲霉毒素的结构相似,都含有1个糠酸呋喃的基本毒性结构和1个氧杂萘邻酮结构。纯黄曲霉毒素不溶于水、乙烷、乙醚、石油醚等,而溶于氯仿、甲醇、苯、丙酮等有机溶剂。1960年英国曾发生震动世界的10万只火鸡突然死亡的事件,就是因为饲料中有黄曲霉毒素,其中毒症状为食欲不 ...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所有植物的总和。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沼中的所有植物组成了一个植物群落。在群落内,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植物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群落的形成,都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土壤条件,故有不同的群落类型。例如,森林群落、水池植物群落,荒漠、草原群落等。每个植物群落都有着一定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种类成分,群落的外貌,垂直的和水 ...
地衣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是指缩酚(羧)酸类化合物。地衣酸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缩酚(羧)酸、缩酚(羧)酮、二苯并呋喃、间苯三酚衍生物、螺缩酚(羧)酮等几种主要类型。它们在地衣体内的分布部位是一定的,如具有各种颜色的绝大部分蒽醌等的衍生物、松萝酸和无色的黑茶渍素等,都贮存于地衣的皮层中,因而使地衣呈现为各种不同的颜色。绝大多数缩酚(羧)酸和缩酚(羧)酮则贮砘在髓层内。地衣酸在地衣体内的含量各不相同,如梅 ...
木本植物(乔木、灌木)集生并占优势的一种植物群落。它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结构和生产量,在空间分为不同的层次:即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这种层次的分化是群落对环境条件适应的一种表现。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形成林冠最上层的树木是受到全光照的照射,上层枝叶可以吸收和散射一半以上的光能,灌木层,大约利用全光照的10%,而草本层仅利用1~5%的光照,最后为得到极微弱光照的地被物层。森林植物群 ...
世界热带植被类型之一。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年均温20~28℃,温差小,年降水量多达4000~6000毫米,相对湿度高,有时达90%以上,土壤为酸性砖红壤。群落特点是种类繁多,在100平方米面积上树种可多达60种,而优势树种不明显。分层多,常4~8层,但不明显。树木高大挺直,多在30米以上,分枝少,均为常绿树,芽无芽鳞,树皮光滑,色浅而薄,林内阴暗,老茎开花和板状根现象较普遍,有些还有支柱根和气生根 ...
热带木本植物所特有的板状不定根。从树干基部生出,斜入土中,有支持树干的功能。板状根实际上是由离地面或恰在地面的粗大侧根发育而来的。树干与沿地面走向的侧根之间构成一至数个多少扁平的三角形的板状根,有时可高达3~4米。这是高大乔木的一种特殊适应,以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板根现象是热带气候下的一种特殊生态现象。我国云南孟定沟谷中的雨林,具板根的乔木占乔木总数的60%,如高山榕、大花五桠果等。 ...
也称茎花现象。指乔木主干基部萌生花枝,开花结果的现象。是热带雨林乔木的一大特征。它们的花和花序无柄或仅具很短的柄附着在主干的老枝上,这是雨林下层小乔木得不到充分阳光和空间的一种适应,使花朵展开于喜阴蝶类之前,利于完成传粉过程。也有人认为茎花现象是一种原始性状,表现为繁殖部分和营养部分在空间上的彼此隔离;也有人认为在雨林中的常绿树开花和结实所需的养分是贮藏在主干和大枝里,茎花现象是便于养分输送、减少 ...
通称照叶林或樟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地区常绿森林植被类型。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季炎热而湿润,最热月平均温度24~27℃,冬季稍干寒,最冷月平均温度3~8℃,春秋温和,四季明显,无霜期超过230天,年降水量可达1500毫米。乔木树种的叶片多数呈椭圆、长椭圆状披针形,革质,带有光泽及与光线垂直的常绿阔叶型叶子,故有照叶林之称。在种类组成上,上层林主要以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为主。林下 ...
又称季风林,分布在东南亚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的季风气候区的一种雨绿林。与热带雨林近似,但年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最冷最热月温差8℃,构成上层树冠的高大乔木,在旱季落叶或半落叶,高度不及雨林,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种类成分、结构、高度等均不及雨林发达,林下富于木质藤本植物(如番荔枝科、夹竹桃科、豆科)和草本附生植物(如兰科和蕨类),柚木是季雨林典型的乔木树种。我国云南瑞丽地区的柚木林,海南的 ...
也叫夏绿林或夏绿阔叶林。温带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之一。气候温暖湿润,四季明显,有4~6个月的温暖生长季和适宜的降水,3~4个月的冬季,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为13~23℃,最冷月要在0℃以下,降水量500~700毫米,多集中在夏季。林内乔木全为冬季落叶的阳性阔叶树种,叶较薄,无革质叶,芽具芽鳞和树脂保护,林内明亮干燥,林下灌木也是落叶的,林内草本到了冬季地上部分枯死或以种子越冬。群落中主要乔木 ...
由落叶松柏类为主的针叶树所构成的森林。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落叶针叶林林冠的色彩非常单调一致,结构简单,乔木层通常一层,并常由落叶松组成,林下有灌木层、草本层和地面苔藓层,落叶松林呈鲜绿色,树冠尖塔形,较喜阳,林下明亮成明亮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地区夏季温和湿润,冬季十分严寒,最暖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上,最冷月平均温度为-10~-20℃,降水量300~600毫米,多集中在春季,冬季降雪。针叶树的叶缩 ...
生长在水域环境中的植被类型,由低等及高等水生植物组成。水域条件比较相同,同时水的流动性很大,有利于水生植物广泛迁移与传播,因而类型较单一。水生植物多广泛分布的种类,有些是世界性分布的种,没有明显的地带性意义。水生植物群落,在不同深度的水层中,通常分为3种类型:从沿岸浅水向中心深水处方向分布的系列,依次为挺水植物带,水深约1米,根扎泥中,植物上部挺出水面,是水生、陆生植物间的过渡型,如莲、慈菇、香蒲 ...
由能生活在寒冷气候下的以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是那些生长在中等湿度、通气、温度和土壤无机物质条件下的植物。高寒草甸一般不呈地带性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高山,以及祁连山、天山和帕米尔等亚洲中部高山,向东延伸到秦岭太白山和河北小五台山,海拔3200~5200米。气候高寒、中湿、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风大,年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0℃,最暖月也 ...
生长在水中植物的统称。水环境特点是弱光、缺氧、密度大和粘性高,温度变化平缓,能溶解各种无机盐类。水生植物一般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是典型水生植物,全株沉没水中,表皮无角质层、蜡层,能直接吸收水分、矿物质和气体,故根逐步退化或消失;由于水中缺氧,细胞间隙多,常形成空腔等通气组织;有的种类叶片小而薄,或细裂成线形,营养繁殖比有性繁殖发达。常见的有金鱼藻、黑藻、狸藻、狐尾藻、茨藻、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