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的肠,以盲肠附着点为界,区分为前、后二部分,分别称为小肠和大肠。大肠分为盲肠和屈曲于前方的结肠、直行于后部的直肠等三部分。从食物残渣中吸收水分和分泌粘液的机能很强。小肠以绒毛的有无为主要区别点,和它相联系的机能也有差别,在胚胎发生的后期,由于肠绒毛的退化消失而分化为大肠。其他动物也由于与此相类似的而被称为大肠部分。
大肠杆菌产生的细菌素。但一般多把沙门氏杆菌、赤痢菌等革兰氏阴性肠道细菌产生的细菌素也包括在内,而统称大肠杆菌素。它是蛋白质性的抗菌物质,吸附于敏感性细菌的特异受体上而杀死细菌。根据其吸附的特异性,可分为大肠杆菌素B、E、I、K等若于族;而各族又可以根据其免疫性(大肠杆菌素产生性)及大肠杆菌素的性质等,分为E1 、E2 、E3 及Ia 、Ib等。大肠杆菌素根据其不同的种类而有各种作用,有的能特异 ...
指支配产生大肠杆菌素的因素。参与产生大肠杆菌B的用ColB表示;参与产生大肠杆菌素E1的用ColE1表示。它是属于质粒、游离基因等的一组遗传因素,多具有靠细胞结合的传递性。其实体基本上是环状双链DNA。一般除具有与大肠杆菌素相对应的结构基因外,还具有与自身增殖和同种大肠杆菌素相应的免疫性(大肠杆菌素产生性)等有关的基因。 ...
锥体外束 extrapyramidal tract 亦称锥体外路。在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的运动性中枢神经通路中,其锥体束以外的通路总称为锥体外束。其主要通路如下:(1)从中脑红核细胞出发,立即交叉,经桥脑、延髓,沿脊髓侧索中央下行,终止于该侧的前角细胞,称红核脊髓路径(tractusrubrospinalis)或摩那考束(德MonakowschesBündel),与平衡功能有关。(2)以四迭体被 ...
为大肠菌的一个系统。1922年在斯坦福大学从恢复期白喉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原菌株用Es cheric-hia coli K-12(λ) F 表示,后来证明是λ噬菌体熔原菌、具有F因子的雄株。E.L.Tatum和J.Lederberg用X射线照射该株分离突变体,并发现通过雌雄接合而重组的现象,遂成为用细菌和噬菌体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开端,并广泛地应用于许多研究上。以后许多遗传分析都是用来自该菌株 ...
锥体束 pyramidal tract 亦称锥体路。从大脑皮层发出的离中性传导路径,仅在哺乳类动物中发达,是进行随意运动的主要通路。从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出发,形成延髓锥体、沿纹状体和丘脑之间的内囊(capsulainterna)的膝部及后脚的前部通过,经过大脑脚、桥脑,向延髓下行的途中,一部分与两侧脑神经的运动核相联系形成皮层延髓束(tractus corticobulbaris)。其它的继续下 ...
脊椎动物向身体各部发出的动脉中的动脉主干。鱼类由心脏发出的动脉干向前延伸形成腹大动脉,由腹大动脉向各鳃弓发出入鳃动脉,进行了气体交换的血液进入出鳃动脉(鳃静脉)。数对出鳃动脉各自向背侧走行,不久合成左右1对大动脉根(radicesaortae),它们又合成背大动脉(dorsal aorta)。背大动脉纵走于身体背侧、脊柱下方,又分出多数动脉。主要的有向前进入头的颈动脉,入胸鳍的锁骨下动脉,把血 ...
椎间盘 intervertebral disk 亦称椎间板。位于椎骨的椎体之间,是骨块相互之间起衬垫作用的弹性软骨性圆盘。 ...
椎骨 vertebra 亦称脊椎、脊椎骨。在脊椎动物中很多块排成纵列形成脊柱的骨块(软骨鱼以下由软骨构成)称为椎骨。一般的构造是在中央部有称为椎体的圆筒状部分,由此发出几种突起。向背侧伸出1对髓突(neurapo-physis)包围脊髓,在其背侧合成髓弧。向腹侧突出1对脉突(hae- mapophysis)形成包围血管的脉弧,在椎体前向左右分开。髓弧来脉弧总称椎弓。在鱼类以上,两侧有横突(pl ...
亦称大动脉弧。进行鳃呼吸的脊椎动物,从心脏输出的血液由腹大动脉沿各鳃弓走行的入鳃血管,进入分支于所有鳃瓣的鳃毛细血管,于此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经出鳃血管入背大动脉。但如停止鳃呼吸转入肺呼吸时,则鳃瓣退化消失,而一开始就用肺呼吸的脊椎动物,则不发生鳃瓣,因而缺少鳃毛细血管,而入鳃,出鳃血管直接相通,在背、腹大动脉间形成直通的弓状血管,称大动脉弓。多数脊椎动物在大动脉弓发生时,是与下颌弓、舌弓 ...
亦称大鳃类。系节肢动物的一个亚门,由甲壳纲、唇足亚纲、倍足亚纲、烛亚纲、综合亚纲和昆虫纲等6纲组成。从唇足亚纲至昆虫纲这5纲以陆生为主,具触角和气管,故称有触角类(触角类Ante-nnata)或有气管类(Tracheata)。 ...
壮观霉素 spectinomycin 亦名放线菌壮观素(actinospectacin)。属于氨基糖苷的抗菌素。与链霉素不同,它不会发生mRNA的误读,但能与细菌的30S核蛋白体结合而阻碍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在壮观霉素的抗药性菌株,其30S核蛋白体中被称为“S5”的蛋白质可看到有变异。 ...
装死 death mimicry,death feigning,thanatosis 动物受到急剧的刺激,采取静止不动恰如死去的状态,称为装死。从哺乳类、鸟类直到多数无脊椎动物,都可以见到这种现象,尤其是昆虫,不论成虫或幼虫装死的例子尤多。在甲虫中,有的在草上停留时由于受到强烈的风吹,就呈现装死反应而落在地面上,当风停止后,在重新攀登。装死现象除掉一部分高等动物以外,大都是对单纯的刺激所发生的反射 ...
是指生物的种群密度水平比平常显著增高而言。大发生亦称为异常发生。通常是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增殖引起的,但在局部地方也常由于外来的集群迁入而引起。昆虫的大发生,一般有不规则的间隔,有一世代个体数急剧上升后又立即降低的突发性大发生(sudden outbreak),以及在森林害虫所见到的从大发生开始到终止需要数个世代的渐进性大发生(gradation)。大发生开始多以最适的气候条件为引发点,此称为气 ...
转主寄生 heteroecism 指生活史中各阶段能在不同种的奇主上度过寄生生活的现象。例如柄锈菌科的松瘤菌的Cronartiumquercuum,其性孢子和锈孢子两个阶段是在赤万代松和黑松等的枝干上渡过的,而夏孢子和冬孢子两个阶段是在山毛榉科的植物叶上渡过的。还有梨赤星病菌的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在梨叶上渡过性孢子和锈孢子两个阶段,再在桧的茎、叶上渡过冬孢子阶段,它无 ...
转译控制 translational control 指基因性状表达在翻译阶段的调节。如果将DNA信息表达,分为从DNA至mRNA的转录阶段和从nRNA至蛋白质的翻译阶段。则将前者称为转录控制,将后者称为控制。 ...
同一种海绵动物的骨针大致可分为大、小2种,分别称为大骨针、小骨针。大骨针在体内呈有规则的排列,构成身体的主要骨架;小骨针散在大骨针之间或皮层内,起加固作用。 ...
指人的顶浆分泌的汗腺。形态与小汗腺相似,分泌物虽然与各大汗腺有所不同,但是都与汗无关。有腋腺(glandulae axillares)、耳垢腺(glandulaeceruminosae)、乳晕腺( glandulae areolares)、肛周腺(glandulae circumanales)、睫毛腺(glandulae ciliares)、鼻翼汗腺(glandulaesuboriferae ...
大进化是戈德施米特(R.Goldschmidt 1940)创造的术语,是小进化的反义词,其意近于法语的transformation(变迁)。含义是在地质阶段的漫长岁月中所发生的,在分类学上有很大距离的一种进化。戈德施米特把对新种的形成其与小进化机制不同的,称之为大进化。但现在所说的大进化多数是指间隔远比同属的种大的那种进化。例如,中生代哺乳纲的出现;古生代许多门的分化都是典型的大进化。戈德施米 ...
又称为主核(德Hauptkern)。原生动物的真纤毛虫类是异形多核的,大的一个为大核,小的为小核。在功能上大核是营养核,其中含有的染色质为营养染色质;小核是生殖核,其中的染色质为生殖染色质。蛙片虫(Opalina)等原纤毛虫类的核在外观上是同形多核的,但在核分裂时,每一个核中出现大染色体和小染色体,并各具有独立的变化形式。因此,在这类生物中一般也认为大核和小核合起来构成一个核。在草履虫类中,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