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化学传递物质的神经纤维。已知的有运动神经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以胆碱能神经作为轴突的神经元。在轴突进行分支形成许多突触的情况下,因为这些分支都属于同一神经元,所以它们释放的化学传递物质也被认为是相同的,此称为Dale原理。从而可以根据化学传递物质的种类对神经元分类,如有乙酰胆碱的胆碱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的肾上腺能神经元和r-氨基丁酸(GABA)的GABA能神经元等。 ...
是一种转移酶,能将乙酰辅酶A和胆碱合成乙酰胆碱。EC 2.3.1.6,已单独地从神经组织中分离出来。作为化学递质的乙酰胆碱,作用后,通过胆碱酯酶而分解,由胆碱乙酰酶再合成。 ...
是催化胆碱酯水解的酯酶。HO(CH3)3N (CH2)2OCOR H2O→-HO(CH3)3N+(CH2)2OH+RCOOH。 EC 3.11.8。根据底物的特异性和其他特性分为胆碱酯酶Ⅰ和胆碱酯酶Ⅱ。Ⅰ又称为乙酰胆碱酯酶,发现于红血球、神经组织、胎盘和生物发电器官中,它专以乙酰胆碱为底物,特异地参于胆碱性能突触的传递。底物特异性高。胆碱酯酶Ⅱ,广泛地分布于血清、胰脏内。特异性比胆碱酯酶Ⅰ低, ...
C33H34O6N4。属于三甲川胆色素的一种胆汁色素,亦称为胆绿素。为深绿色的色素体。在草食动物的胆汁中含量较多。是血红蛋白正常代谢的产物,如果两个氢原子加到中央的次甲基上,就成为胆红素 ...
脊椎动物附于输胆管中部的囊。它贮存肝脏所分泌的胆汁,使之浓缩并在必要时放出到肠内。从发生上来看,是由输胆管壁臌出而生成的,由胆囊管开口于胆管。胆囊通常与肝相邻,也有的埋在肝中;但也有的动物没有胆囊。
是动物胆汁的主要基本成分之一。由红褐色的胆红素和青绿色的胆绿素组成,由于两者的含量比例和浓度的不同而使胆汁呈现各种颜色。人的胆汁几乎只含有前者,通常是黄褐至红褐色。一般说肉食动物的胆液多含胆红素,草食动物多含胆绿素,多少带有绿色。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是由4个吡咯核和3个碳原子结合起来,在两端具有2个羟基的一系列4吡喃衍生物的总称。胆色素如图a、b、c所示,根据碳原子的双键数目可分为O的 ...
2-氨甲基-4-羧乙基-3-羧甲基吡咯。是从急性卟啉症患者的尿中所发现的无色结晶。P.Ehrlich的重氮反应和醛反应呈阳性。如果在稀盐酸中加热,则4分子由非酶促的聚合而生成尿卟啉。是氯化高铁血红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体,由2分子的δ-氨基酮戊酸脱水缩合产生,在胆色素原脱氨基酶作用下4分子聚合生成尿卟啉原Ⅲ。 ...
为胆道内形成的结石。胆汁中的溶解成分由于某种原因变为非溶解性,形成结晶或沉淀析出而成结石。根据其主要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石、胆色素石和以其他成分为主的少见型结石三大类。过去日本人胆色素石的发病率高,最近由于饮食变化的缘故,和欧美各国一样胆固醇石的发病率增加。胆石的形成原因有代谢异常、胆汁淤滞、胆道炎等。胆固醇和胆色素本不溶于水,因胆酸、卵磷脂的作用而形成微胶粒状(micelle)的溶解状态。上述发 ...
C24H40O5 3α, 7α,12α三羟基-5β胆烷酸,是广泛分布于以人为首的脊椎动物中的最主要的胆汁酸。在胆汁中,以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成甘胆酸(glycocholic acid)或牛磺胆酸的形态存在。 ...
亦称俄狄(Oddis)氏括约肌。是胆总管和胰管汇合在十二指肠开口处的括约肌。能调正胆汁及胰液向十二指肠的流入。由平滑肌构成。
C27H46O。又称胆甾-5-烯-3β-醇或称胆固醇。是1823年从人的胆结石中分离出来的。是脊椎动物中的代表性的甾醇。(chole是希腊语胆汁的意思,stereos是固体的意思)。在人体中,几乎作为所有细胞的一般成分,以游离的或脂肪酸酯的形态存在。在脑、神经组织、脊髓中含量尤多。可用毛地黄皂苷进行沉淀。是细胞原生质和质膜的组成成分。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胆汁酸等其他类固醇,多数是从胆固醇中 ...
该酶系存在于肾上腺、睾丸、胎盘等的线粒体组分中,是胆甾醇的侧链20S和22R的位置羟化后,再将20位与22位间切断,而生物合成娠烯醇酮的酶系。所以该酶系是由20S和22R的羟化酶和C20、C22的裂解酶所组成。三种酶都需要分子态氧和NADPH,含有P-450。可与同样存在于肾上腺中的11β-羟化酶而被提纯。也称为娠烯醇酮合成酶,是支配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的规则迅速进行阶段的重要酶素。 ...
在生物体内胆甾醇从乙酰辅酶A生物合成。三分子乙酰CoA(C2)缩合,经由乙酰乙酰CoA(C4)而成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它的硫酯基被还原而生成甲羟戊酸(C6)。由于甲羟戊酸的磷酸化和随后发生的脱羧和脱水而生成异戊烯焦磷酸(C5)和二甲基丙烯焦磷酸(C5)。后二者,顺次结合而生成牻牛儿醇焦磷酸(C10)。继而变成法尼焦磷酸(C15),二分子法尼焦磷酸结合而成〔角〕鲨烯(squalen ...
C27H48O。又称5α-胆甾烷-3β-醇,或二氢胆固醇。是固醇(甾醇)之一。在生物体中随胆固醇少量存在。从胆固醇经胆甾烯酮(胆甾-4-烯-3-酮)进行生物合成。化学上是通过胆固醇的接触还原而合成。可被毛地黄皂苷沉淀。 ...
C24H40O2,5β-胆烷酸。是24个碳原子的饱和类固醇单羧酸。天然胆汁酸是在胆烷酸的3,6,7,12,16,22,乃至23位上结合着1-4个羟基以及它们的酮体衍生物。另外,最近在天然胆汁中发现了胆烷酸异构体和数种别胆烷酸(allocholanic acid,5α-胆烷酸)的羟基衍生物的5α-胆汁酸。 ...
存在于前列腺、精囊和肝脏内,能在类固醇的4和5位间的双键处加入氢原子,从而成为5α-还原体形成的酶E.C.1.3.1.22。氢由NADPH供给。例如,睾酮可通过前列腺细胞核等,此酶的作用是变成二氢睾酮后作为真的雄性激素再产生作用。 ...
是一种类甾类化合物。是脊椎动物胆汁的主要固态成分之一。在哺乳类等高等脊椎动物的胆汁酸,多数是胆酸的羟基衍生物。在人的胆汁中含有胆酸、去氧胆酸、去氧鹅胆酸。但动物因种类不同,其胆汁酸的种类、组成也有一定差异。此酸呈弱酸性。在胆汁中胆汁酸和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以结合型胆汁酸的形态存在。在肝脏中是从胆固(甾)醇生物合成的,并作为胆汁的主要成分分泌到小肠,对脂类起帮助消化和吸收的作用。肠内的胆汁酸大部分 ...
胆汁酸是在脊椎动物的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的。最初,先使母核7α羟基化,作为中间体有5β-胆甾烷三醇、二羟基及三羟基-5β-胆甾烷酸等。在低等脊椎动物中,先经由胆液的通常成分胆汁醇和高级胆汁酸,最后,由于侧链末端部的β-氧化失去丙酸而成为胆酸或去氧鹅胆酸的辅酶A衍生物。在这里与牛磺酸或甘氨酸反应而生成结合胆汁酸。胆酸、去氧鹅胆酸以外的胆汁酸,是通过肝脏及肠内细菌对这两种酸代谢的结果而产生的次级产物 ...
为胆汁酸(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的Na盐。在肝脏由胆固醇制成,分泌到胆汁中。因为分子内包括极性和非极性部分,所以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使脂类乳化,从而容易消化和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