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数据库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恩特纳-杜多罗夫途径 Entner-Doudoroffpathway

恩特纳和杜多罗夫(N.Entner-M.Doudoroff,1952)在嗜糖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accha-rophila)中发现的分解糖至生成乙醇的代谢途径。之后,在以假单孢菌为中心的一些细菌或腥黑粉属(Til-letia)等一部分菌类中也发现此途径。在以葡萄糖为基础的条件下,消耗1分子的ATP  生成6-磷酸葡糖,随后与磷酸戍糖途径的情况一样脱氢生成6-磷酸葡糖酸,而本途径不是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儿茶酚胺 catecholamine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由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等)生成的胺类。是肾上腺髓质或脑、神经等分泌的,作为激素或化学传递物质而起作用。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儿茶素 catechin

多羟基黄烷-3-酚之总称,但有时则特指( )儿茶素。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在Acacia catechu、gambir树皮中与单宁共同大量存在。单宁的作用很弱,但通过加热和酸等处理容易重合形成单宁。2,3位由于含不整齐的碳原子而具有非对应异构体。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耳 ear

脊椎动物头部所具有的一对器官,是听觉感受器和平衡感受器。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其中内耳是主要部分,其他两部分只不过是作为听觉感受器耳的声音收集和传导的装置。外耳只在哺乳类和一部分鸟类中存在,是最外的部分,包括耳壳(只限于哺乳类)和外耳道。在无外耳的爬行类、两栖类中,鼓膜露出于体表。而鱼类只有内耳,并且以平衡器的作用较大。以鼓膜为界在其深处有收藏听小骨的鼓室和欧氏管(耳管)的部分为中耳,内耳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耳道腺 ceruminous gland

在哺乳类外耳道内开口的一种大汗腺,也分泌脂质。此脂质和外耳道内的皮脂腺分泌物及脱落的上皮角化细胞一起构成耳垢。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耳肌 ear muscle

哺乳类中除高等的类人猿和人以外,大部分的耳壳都附属有相当发达的横纹肌,并分布有面神经的分支,能随意运动。类人猿和人,耳肌已退化,通常随意运动几乎是不可能的。能使整个耳壳运动的,有从耳壳基部起连至头骨的颈耳肌(musculus auricu-lae nuchalis)、颞颈肌(musculus epicraniustemporoparietalis)、颈横肌(musculus transver-su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耳旁腺 parotid gland

或称为耳腺(glan-dula auris)。是蟾蜍皮肤腺的一种,是毒腺密集而成的腺体。位于眼的稍后方和鼓膜的背侧,左右一对,呈盾状隆起。分泌乳白色的毒汁(蟾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耳泡 ear vesicle,otic vesicle,otocyst

  亦称听泡。是脊椎动物的内耳的原基。起初看到的耳泡是靠近早期胚胎的后脑表皮区的外胚层增厚。这个基板有时亦称为听板,不久,由一层上皮形成的囊泡悬挂在表皮下面。这种囊泡即称为耳泡;有一部分以后自耳泡中分离出来形成听神经。大部分脊椎动物,开始耳泡大致呈球形,以后,在靠近其内侧上方出现小的突起,此突起后来形成内淋巴管。软骨鱼类的耳泡,由于一开始就不与表皮相连,是借内淋巴管与外界相通。以后耳泡的上皮囊发生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耳石说 statolith theory

亦称平衡石说。关于重力向性中的重力感受机制,认为是在感受部位细胞内部比重大的粒子改变位置产生的重力刺激作用,把这种粒子比作动物的耳石(平衡石),因此称为耳石说。1900年哈伯兰特(G.Haberlandt)和内梅克(B.Němec)单独地发现,即在根冠和内皮细胞内顺重力方向存在着聚集的淀粉粒。最近,安达斯(L.T.Andus)证明,仅在蚕豆的根冠刺激阈时以内能进行相当活动的细胞器有淀粉粒,而且刺激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耳头 otocephaly

亦称合耳(Synotia)。主要见于人及其他哺乳类的一种畸形。下颌部位的形成受到抑制时,有从小颔(micrognathia)以致到无颔(agnathia)的畸形系列,与此同时,左右耳离开中间,在下颔的位置上愈合,称为“耳头”。但脑、眼、鼻多可正常形成。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毒力抗原(Vi抗原,Vi=Virulence)Vi antigen

  定位于革兰氏阴性细菌菌体抗原(O抗原)外侧的易热抗原。一般认为与毒力有关,因此称为毒力抗原。与氯化铁起反应,可用电子显微镜证实其存在。一般认为毒力抗原由N-乙酰氨基糖醛酸的聚合物组成,在血清学上可与其他表面抗原区别开来。毒力抗原在血清学上是一个组,如用噬菌体则可分成80种类型。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毒素 toxin

  一般把来自生物体的高度毒性物质,称为毒素。但是这种概念很不明确,而通常主要是限于高分子物质,进入恒温动物血液后显有毒者,且具有抗原性者。如各种植物毒素(phytotoxin)及蛇毒和蝎、蜘蛛、蜂毒等动物毒素(zootoxin)(动物毒腺分泌的毒液一般称为腺毒)。有些非高分子物质,在化学上未阐明以前,有时亦称为毒素,以至后来仍保留其名称,例如河豚毒、霉菌毒等。toxin(毒素)的语源是希腊语系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毒物 poison

  对生物体具有某些作用,这些作用可概括为对生物体的生命维持带来障碍,此时把这种具有障碍性的物质一般称为毒物。可是障碍作用所关系到的是毒物的用量,用量并不表现物质作用的本质。所以为方便起见,毒物的涵义应该是即使是极少量也会对生命产生障碍的物质。河豚毒、蕈毒、氰化物、尼古丁等都是代表性的例子。也就是在药典上所规定的剧药和毒药。所谓毒药和剧药(根据药法规定),其极量是接近致死量,极量以下可作为医药使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毒腺poison gland

  分泌对其他动物有毒害作用的物质的腺体的总称。(1)毒蛇类的毒腺是唇腺的变形物,与毒牙相连;(2)毒蜥的毒腺是舌下腺,其分泌物开口于下颌前的沟牙;(3)两栖类、鱼类,有的皮肤腺是毒腺,蟾蜍的耳腺即其一例,还有鳗鲇(Plotosusanguil-laris)、Hypodytes rubripinnis在背鳍鳍条的基部、红在背正中线硬棘的基部具有剧毒的毒腺;(4)蜂等膜翅类昆虫,多数在腹部有毒腺,开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毒性突变株 virulent mutant

  具有对阻遏物非敏感性的操纵基因的溶原性噬菌体变异株。相当于细菌的操纵基因结构性变异株(0°)。溶原性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其中一部分溶原化,这是由于其自身产生的阻遏物可抑制操纵子的机能,而这个操纵子含有控制增殖所必需的早期蛋白质的结构基因,因此噬菌体不能增殖。但是,当这个操纵子的操纵基因发生变异而不能结合阻遏物时,这个变异株不能溶原化,这时即使重感染溶原菌也能进行增殖。这样的变异株,即不能溶原化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毒性噬菌体 virulent phage

  不仅感染细菌细胞,而且可杀死细菌细胞的噬菌体之总称。这些噬菌体并不具有溶原能力,可是几乎能溶化所有的感染菌,所以能形成透明的噬菌斑。它的代表性噬菌体是以大肠杆菌为寄主的从T1到T7的七种所谓T系噬菌体。还有溶原性噬菌体发生突变而失去溶原能力的,即毒性突变株。RNA噬菌体不具有溶原能力,通常就不划归到毒性噬菌体中。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毒牙 poison fang

  毒蛇所特有的,与毒腺相连的大而锐的牙,左右上颌骨各有1个。作为毒液的通路,有的是前面有沟的(沟牙grooved fang),有的是闭合成管的(管牙perforated fang),管牙后方有若干副牙(re-serve fang),以代替作用中损伤的牙而起作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独居动物 solitary animal

  指在有单位集群的种的社会中不属于集群而单独行动的个体。例如猿中则有独猿、离群猿、孤猿等名称。日本猿几乎所有的雄猿都先是离开它原来生长的猿群(离群)成为独居动物,最后再加入别的猿群中。独居动物的这种行为对基因扩散和回避近亲交配是有帮助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独立分配定律 law of independence

  孟德尔遗传定律之一。这个定律是指当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进入一个配子时,它们相互之间是独立自由组合的,后代基因型是雌配子和雄性配子随机受精决定的。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F1,能够产生相同数量的AB,Ab,aB,ab四种类型的配子。另外,在具有单纯显隐性关系的等位基因之间,F2的性状方面,可以得到9∶3∶3∶1的分离比。但是,因为每个生物所带的一套基因包括许许多多基因,这些基因分别位于一定数目的单倍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独立个员autozooid

  亦称普通个员。在珊瑚类的群体由两种形态不同的水螅体构成时,其具有珊瑚虫之典型构造者称为独立个员(无口道沟的个员)。与此相反,口和口道沟非常发达并占据了水螅体的大部分、触手和隔膜退化的个员称为管状个员。这两种类型的水媳体以共肉体相连,其胃腔靠共肉体内的体肠腔管系的细管相联系,整个群体的胃水管系中水的流动,是通过管状个员口道沟的纤毛运动来进行的。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