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壳类十足目(特别是长尾亚目)头胸甲前端向前方突出的一个剑状突起,略呈三角形,背腹或左右扁平,外缘多具尖锐的锯齿。因种类不同,有的是很长的。 ...
双翅目环裂类昆虫(如蝇)刚羽化的成虫的囊状器官。是由前额中央部表皮凹陷而成,具有与表皮相同的构造,表面上多小鳞片及小棘。借内压而翻出,羽化时,推开围蛹壳。象家蝇那样在土中化蛹的种类,还可借此器官的伸缩,拨开土粒而到达地面。
存在于甲壳类、多足类、无翅昆虫类脑前面的特殊组织。为不成对的额器和成对的额器,但不是经常同时存在的。前者在甲壳类和衣鱼类比较发达,在粘管类中则只有痕迹,由双核性细胞构成,是无体节幼虫眼的痕迹,机能不明。后者只称额器,在石蚤类、衣鱼类的前大脑中央部前方,左右各一,由神经分泌细胞形成。细胞的轴索贯入脑内。在某些种类(例如Petrobius),此器官与脑前面密切相接,而在衣鱼类则埋于脑内。昆虫类比较常见 ...
亦称前头神经节。构成昆虫交感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是位于脑前方的小神经节。从额神经索接到后脑来的神经元的同时,从逆走神经接到肠壁来的神经元。另外,同样地向肠壁伸出运动神经元。从这样的位置关系来考虑,认为额神经节是来自脑的刺激和来自肠的感觉刺激的联系中心,直接或间接地支配肠的运动。并且在额神经节中,含有认为属于神经分泌细胞的一种细胞,但其作用尚不清楚。 ...
为Toga病毒科(Flavi),属黄虫媒病毒(arbovi-rus)。1932年报道,苏联远东地区森林地带从春季到初秋发生的一种人的脑炎,中国定名为蜱传脑炎、1937年西尔伯(L.A.Silber)和舒布拉奇(A.KShubladze)发现了该病病原病毒。该病毒属于虫媒病毒(arbovirus)B群的披膜病毒(togavirus)。可感染给猴、羊、山羊、小鼠等,疾病是由森林蜱螨类的一种全沟硬蜱(I ...
一种毒菌类鬼笔鹅膏(Amanita phalloides)所生成的具有双环结构的八肽毒素。对动物的致死作用是:在真核细胞核内催化合成mRNA,这样合成的mRNA取决于DNA跟RNA聚合酶Ⅱ(或B)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磷酸二酯键的形成(RNA链合成的起始和延长)。在真核细胞RNA聚合酶的识别或RNA聚合酶Ⅱ的定量等方面是有用的。
C24H40O4。3α,7α-二羟基-5β-胆烷酸。胆汁酸的一种。在哺乳类、鸟类、鱼类等的胆液中含有和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成的甘氨鹅(脱氧)胆酸或牛磺鹅(脱氧)胆酸。 ...
亦称恶液质。这个名称来源于体液病理学的概念。体液病理学认为疾病的本质在于体液的异常。原文出自希玻克拉特(Hippocrates)和盖伦(Gale-nos)。现在是指癌、结核、血友病等疾病晚期所出现的全身衰竭状态而言。可看作是由于全身许多脏器发生障碍所致的一种中毒状态,症状是消瘦、贫血、乏力、皮肤呈污秽黄色。
一种慢性经过的贫血。其特征是骨髓生成巨成红血细胞,可分为特发性恶性贫血(Addison-Bier-mer恶性贫血)和症候性恶性贫血(胃切除后恶性贫血、妊娠恶性贫血等)。恶性贫血的发生原因是维生素B12或叶酸的缺乏,而这些维生素的缺乏是由摄取量不足、吸收障碍、利用障碍,或需要量增多而引起的。维生素B12的吸收需要有由胃粘膜分泌的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与此相对应,维生素B12亦称为 ...
培养的正常细胞发生变化,接种于产生该细胞的原来动物或具有组织适应性的其他动物时,由于在被接种的动物体内增殖并破坏正常组织,而常常转移,最后获得可致死于寄主动物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恶性细胞转变。作为由恶性细胞转变所获得的细胞试管内性状,主要表现为接触阻碍现象的消失、细胞饱和密度的上升、基质依存性和血清要求性的降低等,但这些性状与恶性程度间的关系尚有不少欠明之处。
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一般所说的癌即指恶性肿瘤而言。恶性肿瘤从组织学上分为上皮性的癌和非上皮性的肉瘤及血液癌。良性恶性的区别常根据临床的预后加以判定。两者的鉴别可见下表,但也有很多例外,常常难以严格的区别。这也由各个肿瘤细胞所处的环境条件来决定。有的学者主张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是存在着连续的阶段,可是有的良性、肿瘤例如前列腺腺瘤、乳腺纤维腺瘤、子宫肌瘤、血管球瘤等是和内分泌、神经等机体 ...
在脊椎动物,是指以上下颌骨为中心所构成的部分而言,分别称为上颌(upper jaw)和下颌(lower jaw)。不仅低等脊椎动物,在多数哺乳类动物中,其颜面的大部分为颌所占。灵长类特别是类人猿和人颜面上颌所占的部位是比较小的。在无脊椎动物中,被称为颚的,由于种类不同而有差异。软体动物的头足类是呈鹦鹉喙状的背腹1对角质构造(鹰喙形颚片)。在环节动物沙蚕等多毛类的咽头壁上有左右1对的大形颚,在口腔壁 ...
亦称颚板具、颚齿。在蛭类中的颚蛭类(寄生蛭等)的口腔壁上成对存在的三个几丁质的半圆形板,在其边缘有锐齿排列。由于附属于承载颚板的衬垫的肌肉收缩,使颚板作回转运动,切裂被吸着的动物的皮肤,形成Y字形的切口,进行吸血。在石蛭、钱蛭等咽蛭类无此颚板,代之以牙(unarmed chitino-us plate)刺杀食饵动物,在吻蛭类则全无此类武器。 在软体动物口球中所见到的角质板状物,在与齿舌前端相 ...
亦称鳃足。甲壳类的胸肢中最前方的1乃至数对的口器构成的,为与步足区别而称此名。端足类第一对胸肢成为口器的一部分,称为颚足,第二胸肢司抱持功能,成为雌雄异形,称为鳃足(gnathoopod)。 ...
不育花叶的一种。当除去小苞,着生在花最外轮的花叶丛称为萼,而组成萼的每一花叶即为萼片。萼片基部合生,有时也一直合生至顶端。在花叶中萼片的性状与普通叶最相似,多数显绿色,并有三个主脉。在初期花蕾中,萼片包裹着其他花叶。菊科(Com-positae)的冠毛等是萼的特殊变形。
棘胞动物钵水母纲十字水母目(Staurome-dusae)的身体呈杯状,由吸着在其他物体上的细柄部和接续其末端的扩张部分即萼所组成。柄部相当于水螅体的柱状部,萼相当于水母体的伞,十字水母有的解释为水螅和水母的结合体。 内肛动物(例:铃苔虫属Barentsia)身体的主要部分,为附着于其他物体的匍匐根上的柄端的半球状部,在游离缘(上缘)有触手环列、消化器官、排泄器官、生殖器官等主要内脏,都在这触手 ...
脊椎动物口腔之背侧壁称为腭。在鱼类,鼻腔与口腔不通,但在两栖类以上两者经后鼻孔相通。在鱼类和两栖类,颅骨底构成腭。两栖类的后鼻孔位于它的前端。在爬行类以上,骨质的腭发展而形成鼻腔之下底,不过在爬行类(除鳄类外)和鸟类发育不完全,而鳄类与哺乳类发育完全,特别在哺乳类,前面还生成不能活动的骨质硬腭(palatum durum)相接续的为带有肌肉的可动的,软腭(palatum molle)或腭帆(vel ...
在人体中腭形成不全的一种畸形。其左、右的腭突不象正常的那样在正中部愈合,仍留下裂口,因此,使口腔和鼻腔相通。软腭裂,裂口位于正中部,硬腭裂,则裂口从正中部连到侧方(一侧或两侧)。腭裂往往伴有兔唇。据报道这和兔唇同样,约20%与遗传有关。
高等脊椎动物胚胎上颌部由左右向中央生出的扁平栅状突起,左右在正中合并,愈合成腭。左右腭突之间的间隙称腭口,由腭突愈合所生成的缝线称腭缝线。
口腔腺的一种。位于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腭上,并开口于腭的表面。根据种类的不同,有的分泌粘液,有的分泌消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