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化石骨所认定的过去存在的人类,与洪积世人类大致同义。化石人类,在形态上与现代人类具有从显著差异到基本上相同的各个阶段,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两足直立行走,但各阶段的细微的差异可由头骨的形态确定。实际上,很难发现全身骨骼化石,大多数情况下,发现的多是牙齿、颅盖和下颌骨等比较容易保存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头颅和面颅的比率、眉弓、下颌、颏隆凸状态、前额、喙突、枕骨大孔、颞线、齿槽、齿的形态和大小、颌关节、下 ...
昆虫一年内重复的世代数是依属、种、亚种的遗传型而定,其性质称为化性。化性的发生是依环境等外界因素而变化的。作为饲养昆虫的家蚕,化性是依品种而异,根据化性的次数称为一、二、三、四化性,三化性以上亦称次多化性。一化性的家蚕包括欧洲种的全部,日本种和中国种的一部分,二化性家蚕是中国种和日本种,多化性则分布在从中国南部起到南方各国。
指作为化石而发现的智人(Homo sapienssapiens)。这些是与现代人有区别的智人,其中包括克罗马农人、尚塞拉德人、格里马迪人、山顶洞人、瓦佳克人、包斯郭普人和塔尔盖人等,但不包括内安德特人。包斯郭普人具有克罗马农人和黑人的特征,反映化石现代人类和现代人类在性状关系上极为复杂,因此,对于它们的系统关系存在着不少争议。但有一点意见较为一致,即瓦佳克人是澳大利亚土著的祖先型。 ...
一般指与化学感受有关的传递。特别是神经传递又称为体液传递,是电传递的对应词。在突触和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是通过由兴奋的神经末梢释放专一的化学物质作用于邻接的神经元或效应器来实现的。这样一些化学物质有神经递质、突触递质和化学递质等名称。
亦称为体液说。是关于神经元间的突触及神经和效应器接合部的传递机制的学说。此学说认为传递是通过由一方释放的特定物质即化学递质作用于另一方面实现的。与此说相对应的则是一方动作电流直接作用于另一方的所谓电传递说。两种学说的可能性早在1887年博伊斯-雷蒙德(E.Du Bois-Reymond,1887)即有所指出,从那时起就观察到的蕈毒碱和肾上腺抽提液分别具有类似刺激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作用,而化学物质 ...
一般指与化学传递有关的物质,特别是在突触处由神经末梢释放出来的以传递兴奋性或抑制性作用的物质,也称为神经递质或简称为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r氨基丁酸等已确认为递质。此外,有许多其它物质如多巴胺等,可列为有力的递质“候补者”。 ...
在某器官原基进行分化时,其早期的细胞在形态上虽与其他胚区细胞看不出有什么差异,但一般认为此时已发生了看不见的某种特异性的化学变化。J.Huxley(1924)将此种变化,命名为化学分化。 ...
系指将细胞的组成成分或特殊的代谢产物利用于分类指标的一种方法。在细菌等的分类上,利用化学的、血清学的特征也是广义的化学分类,但通常在植物和细菌中则是把化学结构可以详细比较的次级代谢产物对象。例如以生物碱、类黄酮、类固醇、类萜、各种糖苷、醌类的分布,以及菌类细胞壁结构的比较,来考察种、属的亲缘关系。在以化学的手段作为较为可靠的分类法中,不仅要比较其最终产物,而对合成途径的研讨也是重要的。
由化学物质的刺激(称为化学刺激)所产生的感觉之总称。它在动物的食、性生活和逃避敌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较之光感觉更为普遍,在低等动物也很发达,甚至原生动物,对各种化学刺激也显有清晰的差分反应。在更高等的动物分化出特别的感觉细胞,并发展为能辨别不同化学性质的刺激物质或分化为不同性质的感觉。对食物的趋化反应在动物界中是很普遍的,如涡虫、蚯蚓、蛞蝓、蜗牛、海蠃、章鱼、虾、蟹、昆虫等均具有这种反应,但也有 ...
以化学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等为适宜刺激的感受,并将刺激转换成附属于感受器的向中神经的冲动(数字化信号),这一过程一般称为化学感受。陆生动物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为远距化学感觉(远觉),感受在空气中挥发,扩散的分子,对远方物体的辨认起作用;另一类为接触化学感觉(近觉),即感受所接触的是溶液状物质。对于人,远距化学感觉属于嗅觉,接触感觉属于味觉。化学感受与光感受、机械感受一样,是很重要的刺激感受形式。至于化 ...
以感受化学刺激作为适宜刺激,并由此产生向中神经冲动的感受器。虽然味感受器、嗅感受器等均为化学感受器,但在许多情况下很难与味觉、嗅觉相对应。严格地说,腔肠动物等整个体表散在的(多是毛性的)初级感觉细胞是化学感受器,但很难一一鉴定。及至蠕虫类,这种感受器聚集形成感觉芽。涡虫类、多毛类,体前端的一对纤毛沟也可看作是同一发展阶段。蜗牛、蛞蝓类的触角和水生腹足类本鳃近旁所见到的外套肥大部(嗅检器)中,化学感 ...
与生命起源以来发展到人的生物进化相对应,而把到生命起源时的物质变化过程,称为化学进化。广义地说,是指与宇宙的起源,星的进化以及行星系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元素的诞生和从分子的出现到原始细胞的形成等全部的化学变化,狭义地说,则意味着在原始地球上至生命出现的化学变化。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从构成原始大气的甲烷、氨、水(或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水)等进化到氨基酸、盐基、糖等构成细胞的原始有机物的 ...
指通过使用化学物质,来调控植物特别是作物和果树的生长、结实等。如用2,4-D溶液浸渍葡萄的花使之产生无籽葡萄,或使用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作用等均属其例。 ...
使用对病因特别是对病原微生物起直接抑制作用,以及抑制癌细胞增殖的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这是以通过选择毒性有选择地抑制微生物及肿瘤细胞的增殖这一见解为基础的。对疟疾的奎宁和对梅毒的汞剂虽然很早被采用了,但在科学上的研究是由埃利希(P.Ehrlich)系统地研究有机砷化合物而发现了洒尔佛散(Salvarsan,1910)之后才开始的。其后对阿米巴痢疾的吐根碱和对昏睡病的锥虫胂胺等对原虫病的化学治疗剂陆续 ...
关于线粒体或叶绿体的ATP合成反应机理的假说之一。认为与电子传递体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偶联,形成具有高能键的中间化合物,再由它形成ATP的高能磷酸键,整个过程都是化学反应,因为是按当量关系进行的,所以称为化学偶联。此假说不足之处在于中间化合物至今不明。现在看来化学渗透说在解释磷酸化的机理方面是较受支持的。 ...
主要用化学方法研究胚胎学问题的领域,自1930年起便已盛行。简单地说,以胚胎期生物为对象的生理学、生化学、细胞化学等的研究也多属于化学胚胎学的范畴。化学胚胎学一词自从李约瑟(J.Needham,1931)和布拉赫特(J.Brachet,1947)著作《化学胚胎学》发表以来就被应用了,但这个名词早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在赫布斯特(C.Her-bst)、李利(R.S.Lillie)、莱布(1.Loeb ...
有关氧化磷酸化反应和光化磷酸化反应的ATP生成机制的假说(P.Mitchell,1961)。在线粒体、叶绿体、载色体等膜面上的电子传递的氧化还原反应中,H 与OH-(或e-)在膜内外各呈异向性(anisotropic)放出,结果在各种膜系中因H OH-的浓度梯度而产生膜电位,起动存在于异向膜面上的ATP酶,而合成ATP。作为反应平衡,在ADP+Pi→ATP+H2O中,H2O成为H OH-在膜的 ...
指由于化学物质突变而生成的。按照诱发突变的特征进行分类,其代表例见表(为了比较表中也包括了射线)。DNA碱基的类似物例如5-溴尿嘧啶(BU)代替胸腺嘧啶(T)而引入DNA,在以后复制时产生了A∶BU→G∶BU(A是腺嘌呤,G是鸟便嘌呤)这样的配对错误,由于得到的是G,在后代中就会以很高的概率引起AT→GC(C为胞嘧啶)的转换突变(配对错误模型mispairing model)。还有错误地用BU取代 ...
指使活体分子中的各种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与化学试剂的反应。主要应用于蛋白质或核酸,例如用与氨基酸侧链有特异反应的试剂作化学修饰剂来测定蛋白质功能表达上不可缺的氨基酸残基。另外也用以识别在多级结构中氨基酸残基存在的状态,即存在于分子表面,还是包围在分子内部,以及将对周围环境敏感的荧光基团或具特别吸收带的原子基团,导入特定的部位,通过测定这些信息基(re-porter基)的分光学 ...
缩写为COD。是指对一定容积的水中物质氧化所需要的氧量。由于自然水中可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所以与生物学的需氧量(BOD)同作为水的有机物污染的指标。测定时,是利用氧化剂的KMnO4或K2Cr2O7,在一定条件下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当量单位(meq/1)来表示。1 meq/1换算成O2时相当于εmg/1,KMnO4的量为31.6mg/1。COD比BOD可在短时间内测出,其优点是,对因含有有害金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