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肌肉直接抽提的肌动球蛋白标准品。通常是将蟾蜍肌肉在韦伯-艾得萨(Weber-Edsall)溶液(0.6MKCl,0.04M KHCO3 0.01M K2CO3)中24小时后抽提。天然肌动蛋白(natural actomyosin),与纯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混合的再生肌动球蛋白(reconstituted actomysin)是有区别的。肌球蛋白B除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外还包括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
存在于肌肉收缩性蛋白肌球蛋白上的腺苷三磷酸酶,催化反应为:ATP H2OADP H3PO4 水解ATP末端高能磷酸键,以供给肌肉收缩所必需的能量。肌球蛋白ATP酶活性在低离子强度下可被Mg2 抑制,但可被肌动蛋白显著激活(肌动球蛋白ATP酶)。这时发生超沉淀。若用蛋白分解酶处理肌球蛋白,可切成L-酶解肌球蛋白和双头的H-酶解肌球蛋白,继而产生H-酶解肌球蛋白单头的亚片段I(subfragment ...
指Ca2 对肌肉收缩的控制系通过肌球蛋白所进行的调节。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系统的控制是属于肌动蛋白联系调节。肌球蛋白联系调节见于脊椎动物的平滑肌及软体动物的闭壳肌。在Ca2 (-10-6M)存在的条件下,在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反应同时肌肉收缩,Ca2 在10-7M以下则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反应停止,肌肉舒张。Ca2 的作用是通过肌球蛋白调节L链进行的。在脊椎动物的平滑肌中,钙依赖性蛋白激酶将L链磷酸 ...
构成肌球蛋白的低分子量(1.5—2.5万)的亚单位。一分子肌球蛋白有4个。肌球蛋白有在腺苷三磷酸酶(ATP ase)作用中不可缺少的基本L链和调节ATP ase作用的调节L链。从兔的白肌除去调节L链(L2:由168个氨基酸所成)不影响肌球蛋白的作用。基本L链(L1∶190个氨基酸、L3∶149个氨基酸)是必要的。兔白肌的肌球蛋白分子,根据L链的不同而分为3种,即每分子肌球蛋白中都含有两个L2,其它 ...
生物的运动器官。它能够反复进行收缩和舒张。除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及海绵动物外,在所有动物中都存在。在高等脊椎动物中是很多的,且由于蛋白质丰富,可作为“肉”被食用。从构造上来看,大致可区别为骨骼肌与平滑肌。骨骼肌又称为横纹肌,可以看到它的肌原纤维规则而整齐地排列,并具有明暗条纹。心脏肌实际上也是横纹肌。平滑肌看不到肌原纤维。顾名思义骨骼肌是以结缔组织的腱附着在骨上。平滑肌是细长的纺锤形细胞相互连接构成 ...
含于肌肉约相当其湿重的20%的蛋白质。是存在于肌浆中的糖酵解系统的酶和肌红蛋白(水溶性)、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的蛋白质。其余是肌原纤维的组成蛋白,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约占组成蛋白的80%。此外作为调节蛋白现在已知有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α辅肌动蛋白、β辅肌动蛋白,M蛋白、C蛋白等,推想也存在未知的其他微量成分。 ...
亦称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最初在肌肉中发现,后来已在微生物、动物中广泛发现。几乎所有生物都含有游离态或结合态的肌醇。在植物和鸟类有核红血球中作为六磷酸肌醇是以六磷酸酯形式存在的。较此化合物磷酸基数目少的化合物同样分布在植物和动物中,另外游离态的肌醇主要存在于肌肉、心脏、肺脏、肝脏中,是磷脂的一种磷脂酰肌醇的组成成分。肌肉肌醇是鸟类、哺乳类的必需营养源,缺乏肌肉肌醇,例如小鼠可 ...
指为了选用各种研究方法以探讨肌肉收缩机制所作的代替活肌肉的模型。在这些模型中,最简单的是森特-乔尔吉(A.Szent-Gyrgyi,1942)采用的收缩性蛋白质肌凝球蛋白悬浊液模型。此外还有威伯(H.H.Weber,1934),用肌凝球蛋白抽丝做成的丝模型;海西(T.Hagasi,1952)把肌凝球蛋白的表面膜纤维化做成纤维模型,这种模型产生的张力近于生活的肌肉;森特-乔尔吉(1948)制作的甘油 ...
以对侧骨骼肌的进行性萎缩与肌力降低为特征的原发性肌肉疾病,许多是遗传病。现在临床上分为Duschenne型进行性肌肉缺养症、肢带型、颜面肩胛上肢型。先天性肌肉缺养症几类,发病年龄因型而异。病因不明,但与肌肉有关的酶,特别是血清磷酸肌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增高,在诊断上是重要依据。关于遗传形式,Duscheme型肌肉缺养症是伴性隐性遗传,只男性发病,其它型常为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男女都有。 ...
指肌肉的收缩运动;或在其基础上的特定体位运动。后生动物几乎所有的运动都属于肌肉运动,可分为以下三种主要形式:(1)肌肉实体的组织运动:如扁形动物的躯体、软体动物的足和哺乳动物的舌等,是由纵横交错的肌纤维所构成的肌肉组织,即肌肉实体组织所引起的运动,可通过屈曲、伸展、扁平化等自由地变更体形。(2)管状肌运动:为中空排列的肌肉组织即管状肌所进行的运动,如心脏的搏动以及水母、乌贼的游泳运动,是由于快速的 ...
亦称肌动描记器。是一种运动记录器,用于描记肌肉单收缩一类迅速、暂短的运动。
指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和肌纤维两者的接合处。这一部位组成终板,但是,神经-肌肉两者的原生质并不通连,而被膜隔开,并且表现出和突触一样的、特殊的刺激生理学的各种特性。已有所了解,即反复刺激肌神经标本时,首先看到的是接合点发生疲劳,进而从肌肉到神经的兴奋不能通过接点传递;用特殊的药物(箭毒)有选择地作用于接合点后,神经-肌肉的联系可被切断;使兴奋通过接合点需要延缓若干时间。这一部位的兴奋传递是依靠乙酰胆硷 ...
肌肉对刺激所产生的收缩反应现象。狭义来说,是指脊椎动物骨骼肌靠传播性活动电位而发生的收缩。单一的活动电位产生单收缩,反复活动电位产生强直收缩。不通过活动电位的肌肉收缩多数情况是由于非传布性的去极化而产生的,去极化如只限于局部肌肉,且为短暂性的,称为局部收缩。去极化如在肌肉全部而且是持续性的,则称为拘性收缩。在平滑肌等所见到的持续性收缩一般称为痉挛,但很多仍然是伴随着反复活动电位或是持续性去极化。可 ...
也使用类肌(或肌样体myoid)这样的词。是原生动物个体(细胞)膜内可辨别的收缩性原纤维。簇虫类中可见到,而在某些纤毛虫类特别发达。在钟虫和喇叭虫里呈纵行和环状分布,在旋口虫里是呈螺旋状排列的,这些动物行动敏捷,原因是基于显著的体收缩。簇虫类的簇虫(Gregarina)用外肉质里发达的肌丝在宿主体内移动。肌丝在收缩时大大缩短,有的场合还可证明双折射消失。喇叭虫的肌丝明、暗交错呈横纹状。电刺激时收缩 ...
在脊椎动物的肌肉组织中,以游离的或磷酸肌酸的形态存在。为具有1分子结晶水的柱状晶体。略有苦味。在生物体内由胍基乙酸(glycocyamine)的甲基化合成,再通过ATP酶促磷酸化而形成磷酸肌酸。由于尿中排出的肌酸酐来源于肌酸,所以,人尿中的肌酸酐的量是一定的,但运动时就会增加。 ...
亦称为ATP磷酸肌酸转移酶。是一种催化将磷酸肌酸的高能磷酸基转移到ADP上反应的酶,EC2.7.3.2。磷酸肌酸 ADP肌酸 ATP△G°=-3.0千卡 该反应在细胞内条件下,有生成ATP的倾向。因为它是对生物体内能量系统起着重要作用的酶,所以在生物体内各组织中均存在,特别是肌肉中最多。肌肉中的酶已制得结晶(分子量约8万)。在无脊椎动物中,多代之以精氨酸激酶。于1934年为K.Loh-mann发 ...
亦称肌纺锤体。是横纹肌的牵张感受器,是骨骼肌中与横纹肌平行的纺锤形微观结构。有数个特殊的肌纤维(梭内纤维)贯穿它的结缔组织性的囊的长轴。失去髓鞘后的感觉神经末梢附着在一部分肌纤维的前端。梭内纤维的这一部分网状部和末端部不同,缺少肌原纤维,也没有横纹,并列着许多核。肌肉一伸长,神经末梢大致按网状部的变形比例而发生分化,产生感受器电位(B.Katz最初将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梭电位(spindle pot ...
β-丙氨酰-L-组氨酸。是古利维奇(Gulewits-ch.1900)从肉提取物中发现的二肽。少量存在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等的动物肌肉中。 ...
亦称肌肉细胞。是动物体内能动的、收缩性的细胞的总称。在构成肌肉组织时,各肌肉细胞一般外形为纺锤状乃至纤维状,特称为肌(肉)纤维。海绵动物虽然缺乏肌肉组织,但硅角海绵类除体表的扁平上皮细胞多少有点收缩性外,在体表流出孔的周围,存在着称为肌细胞(myocyte)的长纺锤形的收缩性细胞。此外,钙质海绵类的小孔细胞也有收缩性。这些和某种原生动物细胞的整体都能收缩共同构成了肌细胞的萌芽形态。发展到腔肠动物, ...
构成动物的肌肉或肌组织的纤维状单位结构。是一种细胞(肌细胞)或合体细胞,一般是单核的(平滑肌、心肌)和多核(骨骼肌)细长形的细胞,在其细胞质即肌浆中,有与纤维的纵方向即收缩的方向呈平行的许多较细的纤维状结构(肌原纤维)。在这种肌原纤维上,根据有无横纹而可区分为横纹肌纤维和平滑肌纤维,其它在构造上和机能上的特性也与这两大类别相关。脊椎动物的心肌比较特殊,各个肌纤维不是独立的,而在相邻的纤维之间能看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