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多态现象 genetic polymorphism 在同一生物群内的正常个体间存在的不连续遗传变异的现象。多态现象(polymorphism)可分为暂时的多态(temporary)或称过渡的多态(transie- nt)及长久的多态(lasting),即平衡(balanced)的多态两类。起初曾规定(E.B.Ford,1940)为了符合多态的标准,曾要求变异个体中频率最低的也应该远远高于因反复 ...
遗传分析 genetic analysis 亦称基因分析,是测定有关某一遗传性状的基因数目、基因性质、属于哪一连锁群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座位等的过程。如果认定某个突变型是基因突变的产物,此时可先将它与野生型杂交,如果从杂种F2代,或是直到F3前后,能够有效地研究该突变性状的遗传动态,那末突变基因对于野生型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以及其他方面的性质乃至数量等等都可以估算出来。譬如变异性状在F1代表现时是显性突 ...
遗传负荷 genetic losd 为J.F.Grow(1958)提出的群体遗传学的术语。指在基因型水平上表示所作用的自然选择强度的量。在人类群体中具有由突变产生的有害基因的个体,会带来疾病和死亡,作为一种负担的意义,而引入突变负荷(load of mutation)(H.J.Muller,1950)这一概念,J.B.Haldance(1937)的有关群体适应度的研究也成为这一概念的基础。遗传负荷 ...
磷脂质的一种。亦称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是卵磷脂被磷脂酶A水解生成的一种化合物。有甘油骨架的1位羟基上酰基结合成酯的化合物(磷脂酶A2分解产物)及2位上结合的化合物(A1分解产物)。不溶于丙酮、乙醚,有强溶血作用。残剩的脂肪酸酯(构造式中的RCO-)容易被溶血磷脂酶水解,产生脂肪酸和甘油磷脂酰胆碱。自然界中仅有少量存在,容易由蛇毒和胰液磷脂酶A的作用生 ...
由杰尼(N.K.Jerne,1963)所创立的产生抗体细胞的直接计数法。原法是用羊红细胞使小鼠免疫,按下述方法来计算脾脏中抗羊红细胞的抗体产生细胞数。将脾细胞和羊的红细胞在45℃琼脂液中作成悬液。并迅速平铺在玻璃板上作成凝胶状的薄层,在37℃的条件下培养1小时,结果从抗羊红细胞产生抗体细胞放出的抗体在凝胶中扩散并与周围的红细胞相结合,此时再加上豚鼠的血清(补体)再经30分—1 小时的培养,由于和抗 ...
在血清学和细菌学方面将损害红细胞膜,使血红蛋白溢出的,即可以产生溶血反应的生物学因子称为溶血素。补体结合性强的抗体,溶血性链球菌的链球菌溶血素O(SLO)等某种细菌所分泌、具有溶血作用的毒素,均属这类因子。有的称前者为免疫溶血素,后者为细菌性溶血素,以示区别。免疫溶血素是以异种红细胞为抗原给动物施行免疫时在血液中形成的,在补体存在下仅对抗原红细胞发失特异性溶血。 ...
血液的红细胞受到异常破坏而伴有贫血和黄疸的状态。亦称为溶血性黄疸。其原因有红细胞本身缺陷及血浆或网状内皮系的因素两种。前者有先天性的红细胞内酶缺乏症和异常血红蛋白症等。后者有发作性夜间血红蛋白症等。后者主要是由于免疫抗体性原因,其中有的是由于自家抗体的存在;有的是由于血液型不适合所致的同种抗体的存在;脏器因素有脾功能亢进,外来因素有烧伤、放射线损伤,铅、磺胺、非那西汀等药物的影响。先天性无胆色素尿 ...
溶原化有几种不同情况,一是溶原性噬菌体感染细菌使之成为溶原菌;一是在溶原化过程中,溶原性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菌细胞后,就在菌体内增殖而将菌体裂解;另一种是噬菌体的增殖与细胞增殖同步。究竟发生何种反应,则视噬菌体和寄主菌的遗传性质和菌的生理条件等而定。
如果溶原性噬菌体使细菌溶原化,则已溶原化的前噬菌体可产生阻遏物或称为免疫性蛋白质,从而抑制自身的增殖,使其保持前噬菌体状态,同时还抑制再感染这种溶原菌的同种噬菌体的增殖。这种现象称溶原菌的免疫性。如果溶原菌对同种噬菌体具有免疫性,就会表现出这种现象。
指细菌在遗传性上具有产生并释放细菌噬菌体的能力。这是由于在细菌染色体内或染色体外部具有前噬菌体的结果。
亦称为温和噬菌体。是从溶原性细菌诱导产生的噬菌体。以λ、φ80、p22等为其代表。 ...
具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噬菌体分为烈性噬菌体和溶原性噬菌体,在感染于寄主细菌细胞时,前者往往在菌体内增殖并将菌体裂解;后者则不使细菌裂解,而成为与细胞同步增殖的遗传因子——前噬菌体。前噬菌体通常在寄主细菌细胞中的每个染色体上有1个,细菌分裂时前噬菌体也分裂并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溶原性细菌在不断分裂增殖过程中,以某种频率(10-3—10-4)引起噬菌体的产生,这些噬菌体与感染的噬菌体相同, ...
亦称接合。在原生动物,一般是指两个生殖细胞(个体)合二为一的现象,可与接合相对比。对相接着的两个体(配偶子)来说,核、细胞质都完全融台成为一体(接合子)。此外,在融合和接合之间,有钟虫(Vorticella)的异形接合和杆尾虫(Stylonychia)的完全接合等的中间型,所以很难明确划分。两个个体仅细胞质融合,而不伴有核融合现象的质配(pla-smogamy),尤其是核配(caryogamy)有 ...
指细菌的性质随某种溶原性噬菌体的溶原化而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溶原化不是性状表达所必须的过程,所以这个术语有些不太适切,有人主张改称噬菌体转变(phage conversion),但习惯上仍称溶原转变。某些不产生毒素的细菌由于溶原化而得到产生毒素的能力,以及沙门氏菌的O抗原转变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例子。 ...
对DNA加热时,二条链的氢键断开变成单链状态,把引起这种变化的温度称为融解温度(Tm)。通常在中性的稀盐溶液中对DNA加热,测定紫外吸收,紫外吸收增高的中点也称为融解温度。融解温度依DNA种类而定,核苷酸链越长,GC含量越高则越增高。 ...
稳状花序的变形,指单性无被花中雄花序在开花后脱落的那种花序,但并无严格的定义。见于杨梅科(Myricaceae)、山毛榉科(Fagaceae)、桦木科(Betulo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杨柳科(Salicaceae)等。上述各科的花序外观上颇为相似,但实际上并不相同,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弄清楚。其一部分见于波子植物中的最原始类型Fagaceae);一部分见于次生退化类型S ...
昆虫脱皮后,使表皮发生鞣皮现象(tanning)的蛋白性激素。在高等的双翅目昆虫中,成虫脱皮后,此激素是从脑神经节中部的分泌细胞分泌的,而蜚蠊类则从腹部末端神经节分泌的。与脱皮素控制的家蝇蛹壳形成时的鞣皮现象不同,因为用放线菌素D及博莱霉素都不能令其受到阻抑,所以其作用机理和脱皮素是不同的。 ...
CH3(CH2)12COOH。脂肪酸的一种。虽由于含于肉豆蔻属植物麝香肉豆蔻的油脂中而得名,但在椰子油、棕榈核油、黄油脂、鲸油等许多动植物的油脂中是作为甘油酯而被发现的,是堇菜科植物堇菜(Viola venezuelensis)的种子油的主要成分三豆蔻酸甘油酯。并且也是蜡的成分。 ...
所谓肉类中毒,即在厌氧条件下引起食物腐败的细菌。最早记载的是E.V.Van Ermengen(1896)。病症是使运动神经末端的机能高度麻痹,多引起死亡,但一般不寄生在活动物体上。该菌产生的菌体外毒素是一种蛋白质,在1946年已获得这种蛋白质的结晶,类似球蛋白,作用于胆碱性突触,可抑制神经末梢分泌乙酰胆碱。分子量约为1×106,对鼷鼠的半致死量按含氮量计为4.5×10-9毫克。该菌的生长要求几种氨 ...
含水量多的肉质果皮的果实之总称。一般受精后,子房壁肥大而形成果皮,果实成熟后,果皮不干燥而保持柔韧性。是干果的反义词。浆果、核果、梨果、瓠果、柑果都是肉果,它们可依心皮的结构和果皮分化的不同而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