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选择素属于膜蛋白类型1,位于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它可以帮助招募循环白细胞到皮肤,骨骼和发炎组织。本报告主要是为研究在生理性血流状态下E-选择素和E-选择素配体相互作用的最广泛使用的技术作一个可视化的,全面的描述。我们实验室联合哈佛皮肤疾病研究中心,利用最先进的平行平板流动腔装置,以及数字化可视化兼记录软件—NIS-Elements分析了微血管内皮表面白细胞滚动现象。
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室神经元共培养微系统平台用以研究体外中枢神经系统轴突-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平台能平行开展多至6个独立实验,且由于使用新的微流体器具组装方法,大规模生产时仍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这里提出了一种研究DNA纳米复合物实时动力学的结合使用纳米光子学(即量子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QD-FRET)技术和微流体技术的新方法。QD-FRET可以高灵敏度地指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定量分析整个合成过程,而微流体提供了一个控制良好的微环境以对自组装过程进行空间分析。
应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型四聚体,可直接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此方法依赖于负载于MHC的肽类和相应T细胞受体之间的高特异性相互作用。
一种新型微流体装置已经被开发出来,它利用了被动式抽吸现象,且拥有可控制地以液滴形式运输的液体输送系统。
BioFlux产品融合了方便的微孔板高通量技术和调控生理相关剪切流技术,可以模拟一个广泛条件的生理条件模型,准确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该视频描述了一个以猕猴为模型,利用多色流式细胞仪进行详细地细胞免疫反应表型和功能分析的方法,特别是CD4+和CD8+ T细胞细胞内细胞因子的生成,以及其独特的记忆子集。
视频演示以微流体孔板的形式模拟生理剪切流环境,以粘附和聚集血液中的血小板的过程。
通过外科手术闭塞和阻碍豚鼠内淋巴管从而介导内淋巴水肿是一种与人类美尼尔病密切相关的研究模型。
记忆性T细胞的特性、分化和维持 1.记忆性T细胞的表型特征 人体TEM和TCM的区分主要依据两点: ①能否产生速发性效应功能; ②是否表达归巢受体,从而决定这些记忆细胞是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还是迁移到非淋巴组织。 TCM为CD45RO阳性,组成性表达CCR7和CD621。,后者使其能够穿越HEV,迁人次级淋巴器官的T细胞区。值得注意的是,初始T细胞也表达CCR7和CD6 ...
免疫突触形成中的信号转导及细胞骨架的重新定向 以TCR―pMHC为主的多种跨膜分子能够聚集在是它们在T细胞胞膜脂双层结构中有序移动和聚集的结果。上面提到,起关键作用的是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细胞骨架由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组成,是一类高度动态化的可随生理条件改变而不断进行组装和去组装的结构,受到细胞内外各种因素的调控。由肌动蛋白(actin)组成的微丝(microfilamin ...
B细胞的抗原识别信号转导的启动 静止状态时,Src家族的PTK如Fyn、Blk和Lyn通过酰基化与膜脂结合而附着于细胞膜内侧,因成簇和相互磷酸化而激活后,首先使结合于BCR的Iga/Igp分子胞内段上ITAM中的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磷酸化的ITAM招募各种带有SH2结构域的蛋白质分子,首当其冲的是带有两个SH2结构域的Syk-PTK分子。Syk与T细胞中的ZAP-70一样,都属胞质中游离 ...
B细胞激活信号的胞内传违 膜结合的衔接蛋白是连接淋巴细胞激活信号胞内传递的重要成分,T细胞中为I-AT.B细胞中称为B细胞连接蛋白(Bcelllinkerprotein,BLNK)。前面提到,游离于胞质中的Syk-PTK被招募并激活后,其作用的靶分子之一,即是含SH2结构域的BLNK,并通过BI。NK构筑的“平台”,吸引并进一步激活多种信号分子包括蛋白激酶和其他衔接蛋白,Tec-PTK家族 ...
Bruton酪氨酸激酶与X性联无丙球血症 X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1洫kedagammagl。bulinemia,XLA)是临床上首次确定的体液免疫缺陷病,由Brutor于1952年报道,故又称Bruton病。XLA作为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之一,特点为血清中各类免疫球蛋白缺乏,或只能测得微量的抗体。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B细胞减少或完全缺乏,淋巴结中无生发中心和浆细胞。本病起病早,在出生 ...
T、B细胞相互作用与B细胞的增殖分化 B细胞对蛋白质抗原的应答及抗体的产生需要T细胞的协助,即要求Th2细胞提供B细胞激活和分化的第二信这一协助发生于T-B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两个方面:B细胞从BCR获取抗原识别信号之后作为APC对Th2的激活;以及Th2表达CD40L和分泌细胞因子,协助B细胞进一步分化。 B细胞增殖分化有关的细胞因子 B细胞接受足够强度的双信号后从Go ...
B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 B细胞可通过BCR结合抗原并发生胞吞(cndocytosis)摄人BCR-Ag复合物。在抗原加工区室CⅡV中,抗原被降解成肽段,然后抗原肽与进入区室的MHCⅡ类分子结合,表达于B细胞表面并提呈给CD4T细胞。需要指出的是,B细胞以其BCR识别的抗原表位不同于它提呈的供T细胞识别的表位,两者分别来自半抗原和与之结合的载体蛋白(图10-6),也可以来自同一抗原分子的B表位 ...
T、B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1.T、B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 T细胞为Th2亚群,而B细胞既是Th细胞辅助的对象,又是T细胞活化的APC。图10-7表明,这一相互合作包括一系列过程:①抗原以其B表位(绿色)与BCR结合传递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使其C1340与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增加,并使B细胞加工提呈抗原和表达少量D7分子;②B细胞作为APC将带有T表位(红色)的抗原肽提呈给CD4T细胞,供T细 ...
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在外周淋巴组织中进行。其中,包括B细胞进入B细胞区、识别抗原、与T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出现增殖性原发灶、形成生发中心,并在生发中心中完成抗体亲和力成熟及类别转换,最终形成浆细胞及记忆B细胞。 B细胞可以经过两种途径进入外周淋巴结,一是经由输入淋巴管,二是穿越位于淋巴结中的HEV。下面将要提到,HEV位于T细胞区,该区中的基质细胞、HEV ...
影响生发中心形成的因素 ①B细胞趋化因子受体(BLR):前已述及,激活的B细胞受趋化因子吸引,从T细胞区迁移到淋巴滤泡,条件是必须表达BLR受体CXCR5。缺失BLR的小鼠,其活化B细胞只能停留在胸腺依赖区和边缘区,不形成生发中心。 ②TNF及TNF受体:已知TNF-α、淋巴毒素α/β(LT-α/lT-β)及相应的受体TNFRl均与初级滤泡和生发中心形成有关。因为敲除TNF、LT- ...
通过与FDC的相互作用激活的B细胞进入淋巴滤泡:经历了抗原识别和T细胞相互作用而被激活的B细胞,除了分化为产生IgM的浆细胞而外,大部分会返回到淋巴滤泡。淋巴滤泡中以网络形式分布着一群FDC,这是与T细胞区广泛分布的并指状树突状细胞(mter山g~tatlngl3(2)在起源与功能上全然不同的细胞成分。后者不属于白细胞,也非来自骨髓前体细胞,既无吞噬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