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NO3 Staining NOR and Satellite Association of Acrocentric Chromosome【实验目的】熟悉银染的原理和方法。【实验原理】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副缢痕与核仁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形成区(NOR)。当位于此处的18S、28S核糖体RNA的基因(rDNA)具有转录活性时,应用银染技术可使NOR特异性着色(褐黑色)。进一步证明银染物质不是rD ...
一、实验原理酵母菌的生活史属于双单性类型,它们的单倍体细胞和二倍体细胞一般都能进行无限制的分裂。以单倍体细胞为主的酵母菌称为单倍体酵母,例如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amycespombe)。以二倍体细胞为主的酵母菌称为二倍体酵母,如啤酒酵母(又称面包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这两种酵母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材料,而啤酒酵母在酿酒工业和食品工业中又有很大的应 ...
一、目的1,掌握人类x小体(巴氏小体)玻片标本制作方法2,观察识别巴氏小体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鉴定个体的性别。二、原理巴氏小体又称X小体:正常女性,位于间期细胞核中,紧贴核膜内缘,大小约1~1.5 um,呈现三角或椭圆形小体,数量为x染色体数减一。巴氏小体是由于女性两个X染色体中的一个失活形成的。Lyon的剂量补偿学说认为: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但所表达的绝大部分遗传物质与只有1个X染色体的男性是一 ...
一、实验目的: 1、掌屋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去壁低渗方法 2、了解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二、实验原理: 植物细胞有很坚实的细胞壁,染色体很难像动物染色体那样平整地贴在载玻片上,可通过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去掉细胞壁;用低渗溶液处理可以提高染色体的分散程度。陈瑞阳等(1979,1982)提出了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的酶解去壁低渗法,并在多种植物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当前植物染色体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三、实验用品 ...
一、实验原理Lederberg和Tatum(1946)选用典型的大肠杆菌为材料,筛选营养缺陷型。利用双重和三重缺陷型的菌株,在简单的合成培养基上混合培养,在此培养基上只有重组子能长,亲本不能长,即所谓选择性培养,使细菌杂交获得成功。图12-1说明了细菌的基因重组是不同基因型的细菌经接触,接合后随之发生交换和杂种细菌分离的过程。大肠杆菌的杂交试验中发现有些菌株经混合培养能得到重组子,有些却不能。19 ...
一、实验原理在以微生物为材料的遗传学研究中,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细菌,使基因发生突变,丧失合成某一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等)的能力,因而它们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必须补充某些物质才能生长。这样从野生型经诱变筛选得到的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必须经过以下几个步骤:诱变处理、淘汰野生型、检出缺陷型、鉴定缺陷型。由于本实验是以大肠杆菌为材料,所以根据细菌的特性分别说明筛 ...
一、实验原理利用化学诱变剂诱发突变是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工作的常用手段。化学诱变剂按其诱变机理一般可分为三类:(1)通过掺入DNA分子引起突变,(2)通过和DNA直接起化学反应后引起突变,(3)通过一对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引起突变。本实验以烷化剂亚硝基胍(nitrosoguanidine,NTG)为诱变源,它的诱变机理属于第二类。现在一般认为烷化剂的诱变机理主要是由于对鸟嘌呤N-7位置上的烷化作用(鸟嘌 ...
棉花为锦葵科,棉属,共分为四大棉种。 1.陆地棉:栽培种,四倍体,2n=52,茎叶有茸毛,花乳白色,花瓣基部无红点,产量高、品质好。 2.海岛棉:栽培种,四倍体,2n=52,茎叶无茸毛,花鲜黄色,茎部有红心,品质更好。纤维特长,产量低,多用于工业和军事上。 3.亚洲棉:二倍体,花小,较少种植。 4.草棉:二倍体,现已不再种植。 棉花育种 有性杂交:品种间的杂交;远缘杂交 选育:系统选育(单株选 ...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掌握减数分裂及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行为特征,并能掌握两种分裂方式的本质区别。 二、实验原理 (一)有丝分裂 是生物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能准确地复制,并能有规律地均匀分配到每个子细胞中去,使子细胞遗传组成与母细胞完全一样,从而可以准确地推断生物性状的遗传与染色体的准确复制和均 ...
一.实验目的:学习染色体压片的方法,观察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及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二.实验原理:各种生长旺盛的植物组织,常进行着细胞分裂。经过适当的取材处理,加以固定、离析、染色、压片方法,可以迅速地将细胞分散附着在载片和盖片之间,进行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动态观察,是遗传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三.实验材料、用具及试剂实验材料:洋葱根尖用具:显微镜、解剖器材、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等。试剂:无水乙醇、 ...
一、取材 1.小麦(2n=42):4月底,旗叶高于旁叶2-3 cm 。小麦为复穗状花序。成熟的顺序为由中间到两边,成熟时雄配子为三核花粉。 2.蚕豆(2n=12):蚕豆为头状花序,一朵小花有10个花药,有大有小,取其中的一大一小即可。花粉粒为椭圆形,有嵴,多个萌发孔。 二、固定 通常取幼小花药压片时,可以直接放在醋酸洋红液中同时进行固定和染色。但是先经过固定的材料,更易于染 ...
一、实验目的:学习醋酸洋红染色的具体操作方法,观察植物根尖的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及特征。 二、实验原理(有丝分裂过程同实验一) 三、实验材料 蚕豆根尖(2n=12) 四、实验步骤 1、取材:蚕豆根尖 先将种子浸泡1天,待吸水膨胀后移到铺有几层吸水纸的培养皿内,上面盖两层湿纱布加不少许,置于18-20℃(黑暗)培养40-50小时。待根长至1-2cm时,于上午10时左右剪取。 2、预处理: ...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脊椎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制片的一般方法; 2.观察蟾蜍骨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二 实验原理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真核细胞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是重要的遗传指标之一,制备染色体标本无疑是细胞遗传学最基本的技术。优良的染色体制片是进行染色体显带、组型分析、原位杂交等的先决条件。 染色体的制备在原则上可以从所有发生有丝分裂的组织和细胞悬浮液中得到。最常用的途径是从骨髓细胞、血 ...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制备植物细胞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技术和方法。 2.了解高等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观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二、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生物在形成性细胞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在此过程中先由有性组织(花药或胚珠)中的某些细胞分化为二倍性的小孢子母细胞或大孢子母细胞,这些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即减数第一分裂和减数第二分裂,结果一个小孢子母细胞形成4个小孢 ...
一、实验目的 了解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二、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配子形成过程中一种特殊形式的有丝分裂,也叫成熟分裂。在高等动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雄性个体生殖腺(精巢)中的精原细胞(2n)生长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2n),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n),再经过减数第二分裂和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形成四个精子(n)。雌性个体的生殖腺(卵巢)中的卵原细胞(2n) ...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初步掌握动、植物染色体C带分带技术。 二、实验原理 C带是显带技术中最简单的一种带型。使用这种技术,能使着丝粒型的异染色质着色,这种异染色质通常位于着丝粒周围并常含有高度重复序列的DNA。因为通常都在着丝粒处出现,所以称之为C-带。 关于产生C带的机理,有人认为用氢氧化钡和盐类处理染色体,能从染色体中提取高达80%的DNA。DNA被优先地从非C带区提出,结果染色体臂着色浅而 ...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人类一些常见遗传特性及其遗传方式; 2.学会系谱调查及分析的基本方法。二 实验原理 人是最重要的遗传学研究对象之一,由于许多实验方法受到限制,更不能控制人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况且人类世代时间较长,后代个体数很少,以及许多性状遗传的机制也很复杂,人类遗传学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对人类许多遗传性状的遗传特征尚不甚了解。利用系谱方法进展较慢,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加速了人类性状 ...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染色体银染方法。 二、实验原理 银染核仁成形区的方法,最早是Goodpasture 和Bloom(1975)提出的Ag-As技术。应用这种技术使人类、哺乳动物、两栖类、植物等的核仁形成区(NOR)特异性染为黑色。这种银染色阳性的NOR称为Ag-NOR。 银染方法的原理可能是由于转录的rDNA部分有丰富的酸性蛋白,它们具有S-H键和S-S键,容易将Ag+还原为Ag的颗粒, ...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人类X染色体的检测方法; 2.认识雌性哺乳动物X染色体失活假说和剂量补偿效应的机制。二 实验原理 在XY型性决定的生物个体中,雌性个体的细胞中有两条X染色体,而雄性个体的细胞中仅有一条X染色体。由于两种个体在X染色体的数量上是不相等的,因而雌、雄个体X染色体上的基因产物也可能是不相等的。针对这一现象,Muller于1932年提出剂量补偿效应,说明可以使具有两份基因的个体 ...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姐妹染色单体分染技术。 二、实验原理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是近年来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一个新方法。其原理是,当细胞接触到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时,Brdu可作为核苷酸前体物,专一替代胸腺嘧啶掺入到新合成的DNA链中。只要通过两个细胞复制周期,就可使姐妹染色单体中的一条单体的DNA双链中,有一股链是掺入有Brdu的,而另一条单体的DNA双链中,两股链全掺入有Brdu.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