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学习实验中对错误反应进行惩罚而给动物以电击的装置。通常用于老鼠的多是将裸露的铜线正负交替地排布在笼底,并以老鼠的足能同时跨两根线的宽度作为铜线间距。
是以作用于生物体的电作用和生物体所发生的电现象为主要对象的生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因为把随着神经等器官、组织的兴奋所产生的动作电位作为其活动指标是最容易记录的现象,所以常常用记录动作电位来深入研究神经系统等的机能。近代电生理学的发展多借助于细胞内电极和电子管、晶体管等放大技术的发展。
在突触前神经元(神经末端)与突触后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电紧张偶联(electrotonic coupling),突触前产生的活动电流一部分向突触后流入,使兴奋性发生变化,这种型的突触称为电突触。这在甲壳类、鱼类中已有深刻了解,在哺乳类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电流传递的突触。一般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电位,由于电紧张使突触神经元解除分极,而形成兴奋性突触,但在金鱼的摩斯纳细胞(mauthner cell)中则见 ...
是脊椎动物视网膜的水平细胞对光的电位变化。是以发现者G.Svaetichin(1953)的名字而命名的,所以称为S电位。当水平细胞刺入微电极时,可观察到20—40毫伏(my)的休止电位,当给网膜以白光刺激时电位进一步超极化,而且在整个照光期间持续存在。一断光就恢复到原来的休止电位水平。S电位有不同的两类,一是与光的波长无关的通常表现为超极化型光反应的L型(luminosity type)(图a ...
神经的动作电位或与其有相同发生机制的膜的兴奋现象。它们都是以在膜上所产生的电位变化(特别是去极化)作为起因而发生的,为了与由化学物质(化学递质)的作用而产生的突触后电位等化学的兴奋区别开来,因而称为电兴奋。参与电兴奋的机制和参与化学兴奋的机制可由药物的作用来加以区别,例如,河豚毒毒素只抑制电的兴奋性,而对化学兴奋则没有作用。与此相反,箭毒可抑制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感受性,但对于神经纤维或肌纤 ...
指单位面积的膜电容(Cm)、膜电阻(Rm)和胞内原生质的电阻率(ri)等所规定的被动电性常数。在神经纤维、肌纤维这样细长的细胞,除上述常数外,沿轴的单位长度的膜电容(cm)、膜电阻(rm)、原生质电阻(ri)及单位长度的外液电阻(ro)、时间常数(τ=cmrm)、 ...
由电刺激视网膜而产生的眼闪。若在眼的近旁(眼睑、眉上部等)与枕部之间通以直流电,被试者则在电路开闭时感到有白色乃至浅蓝色(偶而带红)的闪光。在通电过程中仅在视野中见到亮度和色调的变化,并不产生光刺激那样的连续光感觉。甚至约150赫兹的交流电刺激也有效。闪光一般产生于视网膜周边区,但根据情况也可在中央凹处产生。
带电物质,在其溶液中加上电场时,便向一方电极移动,这种现象称电泳。以高分子物质为对象的较多,但低分子离子在本质上也无差异。单位电场的移动速度称为电泳移动率,向阴极移动为正,逆向为负。高分子物质的移动率受电解质的离子的浓度、种类和测定温度等的影响。但如果这些条件固定,则移动率将为荷电量、分子的大小和形状所支配,因此电泳成为蛋白质等生物高分子的重要研究手段,在进行混合物分析、精制试剂的纯度的鉴定中 ...
这是一种为了给单个细胞的膜表面加药而采用的方法。在尖端极细(数微米以下)的小玻璃吸量管中加上药液,当给吸量管通电时,药物离子和中性分子便分别通过电泳和电渗透向吸量管尖端移动而被释放出来。因此,如果把这种吸量管放在离细胞表面几微米的地方,在一定的时间里就会对该细胞施予定量的药物,此法和微电极记录法结合起来,在研究诸如化学递质和各种物质的作用方面是非常有效的。肌纤维对乙酰胆碱的感受性只局限于终板部 ...
由电脉冲刺激所产生的向性运动。显示振动向性的植物器官以及显示接触向性的毛氈苔的触毛,电刺激都能有效地引起向性反应。这是因为电刺激所给予的电流,使兴奋性细胞或运动细胞产生脱极化,从而产生活动电位的缘故。由于几乎全是膨压运动,所以亦称为向电性膨压运动。
亦称发电鱼。为具有发电器官的鱼类。在系统上散发地出现。大致可列举下列几种:(1)电类:除日木产的日本单鳍电鳐(Narke japonica)及太平洋和地中海的石纹电鳐(Torpedo marmorata)外,在比目鱼中已知也有能发电的种类;(2)产于北非河流中之电鲇(Malapterurus electricus);(3)电鳗(Electrophorus electricus),栖息于南美及南 ...
简称电致泵,又可以称为起电离子泵。在离子的主动运转中,如当细胞排钠吸钾时,细胞膜两边并无实质性的电荷移动,而只在钠排出时,正电荷才随之排出胞外,使细胞膜内的电位更趋向于负。通过这样主动运转引起膜电位改变的机制称为电致离子泵。当让小神经细胞和细神经纤维反复活动之后产生超极性电位变化是因为泵是电致性的缘故,它能把活动时进入的钠排出去。电致离子泵引起的膜电位变化的特征可以举出这样几点:不存在平衡电位 ...
是指生物体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移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氧的传递、氢的传递和电子的传递,在生物体的氧化还原反应中也有同样的类型。加氧酶(oxygenase)的场合即是氧的传递,但氢的传递则认为是电子和氢离子的转移,与电子传递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对以吡啶核苷酸作为辅酶的脱氢酶来说,从底物中移动的氢原子也仅只有一个,其他是作为电子 H ,向吡啶辅酶传递。在呼吸作用中分子态氧,是通过细胞色素系统接受电 ...
指在电子传递中供给电子的物质和接受氧化的物质。活体的氧化还原主要是以脱氢或脱电子反应来进行的,而脱氢反应伴有H 的生成,也可看作是脱电子反应,据认为两者都能从还原剂向氧化剂方向进行电子转移。例如: AH2+B→A2- 2H++B →A+B2-+2H →A+BH2 把受还原剂或氧化的物质(此时为AH2)称为电子供体或氢供体,氧化剂B称为电子受体或氢受体。在逆反应时,其关系恰好相反,一般电子 ...
亦称电子射线密度。系指电子射线散射的物质密度。用透射型电镜观察材料时,则电子射线散射能力强的物质越密的地方观察越暗,这些部分一般称之为高电子密度。
在进行电镜观察时,为了提高细胞或组织细微结构的对比度,预先用重金属盐(铀盐或铅盐)染色,是为电子染色。电子染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树脂包埋前先染组织块,然后制片;另一种是先切片(超薄切片)然后染色(切片染色法)。
指在电子传递中接受电子的物质和被还原的物质。氢受体也被认为是能接受电子和H 的,因具有相同的意义,所以可无区别地进行同样使用。脱氢反应中的NAD ,呼吸过程的分子态氧,在各种反应中都是电子受体。 ...
其原理与光学显微镜相似,但用电子射线代替光线,用可变电磁场产生的电磁透镜代替光学透镜以得到微细结构的放大像的机器。假如单说电子显微镜,这是指电子射线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由于电子射线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短得多,所以它能达到光学显微镜达不到的高分辨能力(现在为小于0.2纳米)。另外随着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的提高,超薄切片技术和电子染色技术也发展起来了。因此病毒、细菌或高等生物的细胞微细结构的研究,甚至D ...
根据马利肯(R.S.Mulliken,1952)的理论,当把电子供体D与电子受体A适当地组合起来时,则部分电子从D转移到A,两者可产生键力。这是因为电子从D移向A而形成的移动结构(dative struc-ture)D -A-和A与D在简单的静电作用下形成的非键结构(no-bond structure)D…A发生共振,从而使整个系统稳定起来,这种稳定性键力称为电子转移力(charge-tran ...
因为电子有1/2的自旋,所以在外加磁场下能级二分。当外加具有与此能量差相等的频率电磁波时,便会引起能级间的跃迁。此现象称为电子自旋共振。缩写为ESR。对相伴而产生的电磁波吸收称ESR吸收。产生ESR的条件为νo(MHz)=1.4·g·Ho(高斯)。式中νo为电磁波的频率,Ho为外部磁场强度,g为g因子(g factor)或g值。一个分子中有多数电子,一般说每二个其自旋反相,因此互相抵消,净自旋常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