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翅昆虫中,弹尾目和铗尾虫科的特殊感觉器。位于触角基部稍后方的一对圆形或椭圆形的小型器宫,中部有细沟,在下面排列着十余个包围沟的大型真皮细胞,这里有神经分布。这些细胞有吸水膨胀的性质,该器官可称可湿度感受器(Marcus,1949)。同样的其他无翅昆虫体表遍存在感觉沟及原尾目的拟眼〔pseudoculus,或称拟单眼(pseudocellus)〕。 ...
DNA-RNA杂交 DNA-RNA hybridization 将具有互补的碱基对的DNA单链与RNA单链混合,给与适当的温度条件和盐类浓度,则碱基间形成氢键,一如DNA双链一样,形成DNA-RNA双链。所以,通过用适当的方法来测定双链的形成,就可以检查DNA与RNA间碱基排列的相同性。此外,也可用某基因DNA来分离和浓缩相对应的mRNA,或相反地用分离的mRNA以分离对应的基因DNA。 ...
亦称角质化。在脊椎动物中,表皮表层细胞的角质(角蛋白)的主成、沉淀称角化。随着角化,细胞死亡,核消失。在表皮中不断有角化发生,在鼠类的阴道中只在发情期可见内壁细胞的角化。
DNA-DNA杂交 DNA-DNA hybridization 在双链DNA经热变性成为单链状态以后,放在适当的盐类浓度和温度的条件下由于碱基间重新形成氢键,二条单链的DNA又会恢复成原来的Watson- Crick型的双链结构。不同种类的DNA由于链与链之间碱基排列不同,放在一起因为对应的部分没有互补的碱基顺序,所以不能形成双链结构。因此采用适当的方法,鉴定双链结构的形成可以了解DNA分子间的碱 ...
杂合体 heterozygote,anisozygote 亦称异型接合体。指特定的基因通过在质、量或排列顺序等方面不同的配子接合所产生的个体。这种现象称为杂合现象或异型接合。在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就一对相对基因A和a而言,如果A基因的频率(概率)是P,a是q(p q=1),则显性同型接合体AA为p2,隐性同型接合体aa为q2,杂合体Aa为2pq,因此生成Aa的频率不超过50%。在细菌中已知还有处于近 ...
杂草 weed 原来是指在农耕地和林地生长的非人类生产所要求的无用以至有害的草本植物。通常以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占居绝大部分。另外即使是有经济价值的草本植物,如果侵入非人们要求的场所,也称为杂草。weed(杂草)一词,不一定就限于草本。在林业上常使用weed tree(杂树);在水产业上则常用weed fish(杂鱼)。日本的旱地杂草有53科302种,而水田杂草则有43科191种(笠原安夫,1954 ...
在夜出性昆虫及某种蝶的复眼角膜的表面,可看到高度和宽度都在0.2微米左右的微小凹凸,称为角膜乳头突。该突起当光线从空气中以相差很大的折射率透过角膜时,起阻抗调整装置的作用,由于突起列的周期、形状,防止光线从角膜表面反射。此外,多数的双翅目的角膜有折射率不同的层状构造(corneal layering)。具有一种干涉滤光器的功能,认为对增大反差有作用。 ...
扁形动物中吸虫类、绦虫类和涡虫类中的少数种类,角质层直接与基底层相接,在实质组织中的皮肌层中散在的纺锤形以及瓶形细胞,以1根乃至数根的丝状突起,贯通基底层与角质层相连,这个细胞称为角皮下细胞。在表皮细胞分泌角质之后,分解成为沉下于实体组织中的物质,也称为沉下表皮或称角皮下层(subcu-ticle,subcuticula,hypodermis)。只吸虫类的幼体尾蚴(carcaria)表皮细胞本 ...
又称菠菜烯(spinacene)。是非环式三萜之一。于1916年,由迁本满丸发现。大量存在于鲨鱼肝油中。在橄榄油、小麦胚油,米糠油、酵母等中也含有少量角鲨烯。它是胆甾醇或三萜的生物合成的重要中间物质。是一种无色油,吸氧后会变得粘稠。 ...
最初认为角鲨烯氧化闭环而生成具有羟基的甾体核反应是一步反应,将催化这种反应的酶称为角鲨烯羟化酶,称为角鲨烯氧化环化酶(squalene oxido-cyclase)。实际上是二步反应。第一步反应是由单加氧酶(squalene monooxygenase EC 1.14.99.7也称为角鲨烯环氧酶)所催化,使角鲨烯氧化成2,3-氧化角鲨烯。该酶作为底物除需要角鲨烯外,还需NADPH的一种加氧酶。第二 ...
藓类的一纲,在分类上也有归入苔类的。配子体是扁平有背腹性的叶状体,虽很象苔类,但不同的是孢蒴有蒴轴,孢子形成部位起源于蒴周层(amphit-becium),孢蒴纵向二裂,基部有分生组织生长。与藓类不同的是具有弹丝,以及藓类孢子的形成部位起源于蒴内层(endothecium)被认为与化石蕨类的裸蕨类(Psilophytales)有亲缘关系。已知全世界约有320种。 ...
为植物角质层的主要成分。它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不饱和度很高的高级脂肪酸类(羟基C18脂肪酸)的聚合物。角质的组成成分可因植物的种类而有很大的差别。角质是角质层的骨架物质,一般在茎、叶表面以层状存在,此外在组织内还存在于与空气接触的叶肉细胞等的游离表面。覆盖于角质层外侧的角质,氧化聚合程度较高,并渗入相当多的蜡质。与此相反,层内分子的排列方向显有明显的极性。有这种极性的某些部位可靠氢键与水结合, ...
指圆口类口的周围和舌上所具有的齿状物以及无尾两栖类的蝌蚪口的上下所具有的齿状物。是表皮的角化物,与脊椎动物真正的齿不同,圆口类的角齿呈圆锥状,消磨之后能更新,蝌蚪的角齿在变态时与同是角化物的所谓颚同时脱落。
蔗糖酶 sucrase 将蔗糖水解成 D-果糖和 D-葡萄糖的β-D-果糖苷酶的一种,又称为转化酶(invertase)或蔗糖酶(saccharase) EC 3.2.1.26。除广泛分布于微生物、植物外,类似的活性也在动物的消化液中发现,从链孢霉提纯获得的酶除作用蔗糖外,还可作用具有β-呋喃果糖苷键的物质。例如棉子糖、水苏糖等的寡糖,尤其也能同样地作用具有作为糖苷配基的甲基等的烷基、苯基等丙烯基 ...
附着在脊椎动物的肌肉一端,把肌肉连结在骨骼和其它部位的结缔组织的索状体,其呈扁平状者,称为腱膜(aponeurosis)。腱呈白色者,是由有特殊光泽的腱组织形成。腱组织是由沿着张力方向并行的许多腱纤维(tendon fiber,德Sehnenfaser)即胶原纤维组成。腱纤维密集成束形成许多腱束(tendonbundle),各腱束被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隔开,后者被称为内腱束膜(peritenoniu ...
从外部给骨胳肌,特别是伸肌的肌腱以机械的冲击所发出的脊髓反射。它是以其肌肉的肌梭作为感受器而使同一肌肉产生单收缩的固有反射形式。膝反射是有代表性的例子。与持续性的固有反射(牵张反射)不同,可认为具有互相补充的作用。
脊椎动物承受骨骼肌张力的器官。在腱纤维的纺锤形的腱束上,缠绕着感觉神经末梢,与肌梭的构造相似,这最初是由高尔基(C.Golgi)记述的。由于和肌肉纵行相连,所以,肌肉不仅在舒张的时侯,而且在收缩的时候也可以看到由传入神经纤维发出的冲动。这种纤维属于粗的Ib群,根据放电的不同,而与肌梭的Ia、Ⅱ群相区别,阈值也比Ia、Ⅱ群两者为低,据说对药物的作用也同这两者不一样。与肌梭不同,它不受传出性神经的支配 ...
蔗糖磷酸化酶 sucrose phospholylase 催化蔗糖的磷酸分解的酶。EC.2.4. 1.7.蔗糖+Piα-D-葡萄糖-1磷酸+果糖。在添加蔗糖的培养基上生长发育的细菌的菌体中可以发现该酶(例如Pseudomonas saccharophila)。虽然,反应的平衡点有几个是偏向于右方,但在有捕捉Pi(无机磷酸)的试剂存在下,可偏向左方,即进行蔗糖的合成。该酶也催化葡糖基转化反应。 ...
动物生来所具有的行为,可由对象所表现的极其特殊的因素诱发出来。成为这种特殊因素的刺激称为键刺激。例如在其势力范围中的生活的雄丝鱼,如果具有婚姻色的同族雄鱼出现于其势力范围之内,则将引起斗争。此时,完全不需要诱发因子的雄性红色的腹部,在本质上,红色即成了键刺激。E.S.Russell氏(1943)曾使用这一词,N.Tinbergen氏也采用过。也可使用信号刺激一词。 ...
蔗糖 saccharose 亦称甜菜糖、α-D-葡萄吡喃糖-β-D-果糖呋喃糖苷、或β-D-果糖呋喃糖-α-D-葡糖吡喃糖苷。在具有光合成能力的所有植物中均可见到。工业上主要是用甘蔗、甜菜来生产。可由酵母进行非还原性发酵。在稀酸或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时可变成D-葡萄糖和D-果糖的等量混合物(比旋光度αD=-20°),也就是说变成了转化糖。因为旋光性以右旋逆转为左旋,所以将此反应称为转化。蔗糖在肠粘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