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体中形成精子的器官。特别是哺乳类,其形态多数呈球状或近似球状,故又称睾丸。无脊椎动物中各类群的精巢,在起源和构造上是各种各样的。例如,腔肠动物中水螅类的精巢起源于外胚层,其它动物则一般起源于内胚层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这些原始的生殖细胞藉变形运动,从始发地点到达特定的位置,进行增殖,形成雄性生殖细胞团即为精巢。水母的精巢有4个或其倍数。扁形动物中的涡 ...
在哺乳类动物的精虫头粒中存在的特殊的蛋白质分解酶,由Zaneveld等(1972)由兔的附睾中的精子中提出的。在人、猪和羊等其他哺乳类动物的精子中也有。射出的精液中,由于与某种抑制物结合而降低活性,在酸性液中则抑制物分离从而活化。与胰蛋白酶一样Ca2 可使其活化和稳定。是丝氨酸蛋白酶,分子量约3万,从对各种抑制剂的性质来看,是与胰蛋白酶有区别的。从生理功能来看,认为由于此酶能溶解卵膜(透明带) ...
又称精包。包裹精子的囊。不同动物其形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作为受精的方式,将精子送入雌体时都具有囊的机能。例如,大家所知的乌贼、蛭、蜘蛛、蛴螬、蝾螈等许多动物就是这样。乌贼等的精荚具有精巧的构造。
即贮精囊。但是,在哺乳类中,精囊并不具有贮精的机能,这与未射出的精子的破坏、吸收有关,所以使用“精囊”这一名词。精囊是位于输精管外端附近、附着在输精管外侧的腺体。
1967年由莫利斯(T.C.McMorris)从水霉类的一种称为两性绵霉的雌株中提取出来的性激素。相当于由拉佩尔(J.R.Raper)命名为激素A的物质。它从雌株的营养菌丝中分泌出来,具有对雄株诱导形成精器原基的作用。在结构上它是具有豆甾醇碳母核的一种类甾醇: 分子式为C29H42O5;分子量470;熔点250—255℃(G.P.Arsenault等,1968)。 ...
某种精神现象之所以称为病态的精神现象是因为其脑内的病理过程。一般病人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是特异常的,或出现妄想、妄觉,对社会生活缺乏适应性。这种病态的精神现象称为精神病。然而在精神异常当中不仅有精神病,也包括先天性的智力缺陷或精神病质(psychopathy)等性格异常。目前对精神病的脑内过程并未全部了解,不明之处还有很多。譬如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其身体内的病理基础还很不了解。然而最近脑的生物化 ...
患者有轻度的意识紊乱,因倾向于幻想,所以不能分辨外界和自己的状态,但还能意识到自己的思考,可是缺之系统性,又因语无伦次,自然就处于不解的状态。如病情发展,则说胡话,病情较轻,则趋于幻想。对此期间发生的事一般能保留有某种程度的记忆。在英国,常将精神错乱作为精神脆弱的意义来使用。
主要是在青年期无任何外因或心理因素的情况下发病,可呈现种种症状,以致成为人们不能了解其心理的不可理解的人,最后情怠意懒麻木不仁而终其一生。这种疾病在精神病中最为多见。在日本,一般成年人中发病率为0.75%,和德国的发病率大致相同。日本精神病院大约75%的住院患者是精神分裂症。本病的遗传关系是确定不疑的,但关于遗传形式有双因子劣性遗传,有单因子劣性遗传,尚未能确定。一卵性双生儿中两个孪生子共同发病的 ...
先天性的或由于生后早期的病因所发生的持久性的以智力、感情及意志上的缺陷为主的精神状态,称为精神缺陷。在日本,按其程度分为:白痴(idiot)智力商10—25,其智力年龄不满6岁;痴愚(imbe-cile)智力商25—50,6—12岁;愚鲁(debile)智力商50—70,12—16岁。发病原因除了遗传性的染色体异常(Duwn氏症侯群)外,也可见于遗传性内分泌异常或代谢异常。还有一些是由于出生时 ...
强调精神因素与身体的疾病有深刻关系的医学。在美国此项研究颇为盛行。例如将受到压抑的本能或攻击性的冲动都作为疾病的原因。在治疗上也主张要充分考虑这些精神因素。这是以弗罗德(S.Frend)的精神分析的理论作为基础的。 ...
哺乳类的输精管。动、静脉(睾丸动脉-蔓状静脉网)以及神经包在同一被膜中所形成的索状结构。精索的被膜由数层组成,各层延续至阴囊并分别包围睾丸,并参与阴囊壁的形成。
动物的精子和使精子浮游的精浆(seminal pla-sma)合称精液。狭义的精液有时专指精浆。精浆根据动物的不同,可由体腔液或雄性的一些生殖输送管的分泌液组成。哺乳类的精浆是由输精管、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等的分泌液组成。将精液射出体外,称为射精。精液在被排出体外之前,精子一般是不运动的,射精时与各种精浆混合后而被活跃化。所取出的不混水的纯精液,称为非稀释精液(dry sperm)。 ...
存在于精液中的、作为精子能源的糖。虽然很早以前就已知道哺乳类的精液中含有大量的还原糖。但直到1945年才由T.Mann确定为D(—)-果糖。不过精液中含有果糖已早由山田吉之助在1933年报道过。因动物的种类不同,也有以葡萄糖替代果糖的。精液糖主要在前列腺中合成,可因去势(阉割)而消失,也可由于注射睾酮而恢复。 ...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先成论者的一派,这是主张将来必然发现个体构造的雏形先成于精子中的一派学者。这派学者认为卵只不过是为了精子扩展力的出现给予必要的营养而已。从精子的发现者A.Leeuwe-nhoek开始,曾有H.Boerhaave,G.W.Leibn-iz等一些著名的精源论者。人类精子中雏型人(ho-munculus)的先成图是由Dalenpatius(本名de Pl- antades)和Harts ...
亦称精虫。在多细胞生物的雄配子中,与雌配子在形态上和机能上有显著的差异,其体积小且具有运动性。(1)在动物方面,在所有后生动物(包括中生动物)中都可以看到。大部分动物的精子为鞭毛虫型,一般由前到后依次分为头部(head)、中段(midd-lepiece,mid-piece)、尾部(tail)。在精子形成后细胞质已基本消失,只剩下极少的一部分。精子的头部,由位于前端的在受精时有重要作用的顶体和呈 ...
精子含线粒体的部分(中段),是Meves氏(1918)命名的。 ...
存在于大多数动物精子头部顶端的细胞器。但在硬骨鱼类的精子中没有看到。有覆在核顶端的、从核突出的、埋在核中的和成为核的细长的延长部的等等,有许多种形状。一般有来源于高尔基体而为膜所包围的顶体胞,沿精子体轴的方向有细棒状结构即顶体杆(axial rod,亦称纤维状杆)或其前驱物质。在受精之初,精子到达卵表面时,来源于卵的特定物质(在海胆中是凝胶层的酸性糖蛋白)的作用,顶体迅速变化,这个变化称为顶体 ...
从海胆和其它海产无脊椎动物的卵中所获得的具有凝集精子作用的物质。在同种间引起的凝集,称同种凝集作用(iso-agglutination),是可逆的。在异种间引起的凝集称异种凝集作用(hetero-agglut-ination),是不可逆的。一般认为,同种和异种的凝集现象,是由不同的物质引起的。引起同种凝集的物质是与受精素相同的物质。 ...
指多毛类动物Pectinaria等所排出的精子小团。它不象精包那样具有鞘和包膜。许多精子相互凝成一块,但是不久就具有运动能力,散开后即可游动。
在后生动物是指从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而言。在形成过程中,首先原始生殖细胞在和精巢原基不同的部位产生,不久向分化着的精巢中移动而产生精原细胞。精原细胞反复进行有丝分裂而数目增加(增殖期),以后精原细胞的一部分进入成熟分裂预备期,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变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然后再进行分裂,最后形成4个精细胞。此期间发生减数分裂,在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同时,细胞体积显著减小。 ...